八上部编版丨道德与法治第一二单元重点知识清单,趁还没月考赶紧看~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

日常观察;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服务活动;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

3.对社会生活感受越来越丰富的原因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

4.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对社会生活感受变化的表现)

(1)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3)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个人是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6.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7.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哪些不同的身份。

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

8.如何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成长与社会的联系?)

(1)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社会化的途径),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结果)。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9.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10.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11.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重要性)

(1)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2)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是如何丰富日常生活的?(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为什么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互联网大大促逬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进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4.网络是如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的?

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5.网络时如何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的?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6.网络的弊端有哪些?(消极影响)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7.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怎样防范网络谣言?

危害:网络谣言加剧社会恐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损害国家形象;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声誉等等。

8.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9.如何做到信息节食?

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

10.如何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极端负面的情绪,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11.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12.如何借助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和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13.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14.你知道哪些网络公益行动

转发寻人启示、转发网络求助、网络捐助等。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什么是社会秩序?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包括的内容: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意义)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3.什么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的种类有哪些?

含义: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

规则的种类: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4.社会规则的作用有哪些?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5.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6.怎样自觉遵守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7.怎样维护与改进规则?

(1)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2)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改进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1.什么是尊重他人?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3.尊重他人对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4.尊重他人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5.如何尊重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6.礼的含义是什么?

礼包括礼貌和礼仪。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7.为什么要文明有礼?

(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8.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9.“讲文明礼貌,建和谐校园”,你认为学校和学生分别该做些什么?

(2)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10.诚信的内涵: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一种价值准则,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11.诚信的重要性(作用、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要讲诚信?)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2.如何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1.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5.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遵章守法?)(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7.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8.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遇到侵害时,如何依法求助(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10.青少年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机构和方式有哪些?

(1)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11.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或手段有哪些?

(1)非诉讼手段,也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2)诉讼手段,也就是打官司。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寻求帮助。

12.青少年为什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13.青少年应怎样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4.我们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THE END
1.承发包方式的种类有哪些导读:我们的衣食住行,因为有了法律规则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各自的权益不被侵害,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法律的,因此应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您现在面临着承发包方式的种类有哪些的问题,希望本篇文章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您。 https://www.64365.com/zs/2097874.aspx
2.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概念 2.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3.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4. 法律规则的类别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 法律原则的种类 3. 法律原则的功能 (三)法律概念 1.法律概念的概念 2.法律概念的分类 四、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 1.法的渊源的概念 2.当代中国法的渊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3.法硕复习指导:法律体系与法律要素新浪教育(一)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1.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3.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三)法律规则的结构:在逻辑结构上,任何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https://edu.sina.com.cn/exam/2006-10-26/115558784.html
4.法律基础知识概览8.以下哪些属于书证?() A.信件 B.图片 C.传单 D.证件 9.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10.适用减刑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11.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我国法律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最长期限是()个月。(2.5分)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175591
5.《法律的概念》概要在此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这个现象在某个意义上对于一般公民和官员是有所区分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促成规则的普遍接受,也因而构成法体系的存在。法体系中的官员、法院法官、专家通过法之指定、鉴别和适用表明对规则的主动接受。而一般大众接受专家的指引和默认官方法律运作的结果,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接受。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819669775
6.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要素公务员考试网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特点。同时,法律规则也应具有可诉性、合逻 辑性、合体系性、可预测性等特性。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法律规则进行分类。 1.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从调整方式上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