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课堂裁判文书中的“常理”是指什么?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常理”作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实践准则,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我国立法也未对“常理”的定义、类型及其司法适用等作出明确规定。法学界和实务界已有不少人探讨过常理,但时至今日常理概念仍有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混沌之感,这无疑给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引述常理增加了困难。

(一)常理的内涵阐释

(二)常理的内在特性

第一,常理具有普遍性。常理是现实生活中有着正常智力水平的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揭示了常理的认定基准,即法官在考虑某项社会规范是否构成“常理”时,应以普通理性人的生活经验、道德水准以及行为注意力为基准,以事物的通常状态和一般发展规律为依据。

第二,常理具有分散性。常理包含的那些知识、道理和判断是比较粗糙的、缺乏系统的,相互之间不存在一般性的、恒常性的联系。因地域、阅历、价值观念和文化程度等的差异,人们所接受的常理的范围、内容与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常理广泛而具体地散布在各个个体日常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中。

第三,常理具有经验性。常理的经验性意味着不必苛求其具有绝对性,只需要求其有较高的可信度。换句话说,常理具有可证伪性。用常理进行推理是建立在惯常的行为逻辑而非绝对的因果关系之上,其客观之上存在例外与流变的可能,是一种可能出错的、不精确的推理模式。

二|常理在裁判文书中的功能定位

作为一种法外因素,常理并不能天然地进入司法裁判场域,它必须借助司法过程的加工,并直接依赖和表现于裁判文书说理环节。随着我国裁判文书说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成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之一。常理因其贴近普通民众的语言习惯,能够弥合专业判决和大众认识之间的张力,越来越成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重要论证资源。

(一)借助常理审查案件证据

根据证据规则,法院一般从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力四个方面展开证据审查。常理在证据采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经验基础,逻辑空泛且无方向”。法官可以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对庞杂的证据作出分析,判断特定证据的效力,排除证据中的矛盾,建构或解构证据间的关联,固化证据链。

(二)借助常理证明案件事实

在一些案件中,为了解决证据不足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法官不会机械地以无法举证为由要求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而会选择引述“常理”来辅助推定案件事实,对空白事实进行合理补充,对已经得出的事实认定结果进行检验。“完整事实的清晰展现主要是依靠证据来完成的,但其最后确认尚需借助于普通常识和经验法则,才能完全符合专业判断的需要”。

(三)借助常理正确解释法律

司法裁判需要通过法律解释将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相连接,文义解释优先考虑法律条文所使用语词的通常含义与习惯用法,在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中处于优先地位。文义解释中凝聚着常理。通过引述常理对法律规定的含义进行具体化说明,可以削减其语意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此外,以普通人为考量对象的常人标准构成法律定性的重要依据。广州老人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的再审判决依照常理认定景区管理人并未违反安保义务,即是通过重申常识解释法律、熨平纠纷的典型案例。河南郑州电梯劝烟猝死案的二审判决根据常理认定杨某劝阻吸烟行为不足以引发他人猝死,从而否定了公平责任的适用。

(四)借助常理填补法律漏洞

(五)借助常理进行利益衡量

在裁判过程中,有时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具体情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进行比较与衡量,寻求一种妥当合理的裁判结论,并在既有法律秩序内,寻求法律依据,将结论予以正当化与合理化。对涉及人伦常理和大众情感的案件中,不仅要求法官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需要法官能够体察人情世故,防止机械司法对社会价值观和公众情感的不当冲击。如无锡冷冻胚胎案的二审判决就充分考虑了涉案胚胎对当事人的特殊伦理意义,堪称法理情有机统一的经典判例。

三|常理在裁判文书中的适用困境

由于常理的理论属性和法律地位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实务界对常理的援引又缺乏统一规则和标准指导,如何将常理妥当地融入裁判文书便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实践运用中也是状况频发。

(一)适用过度,缺乏必要性

比起有严格适用规则的法律条文,引用常理的规则限制要少得多。部分法官撰写的裁判文书频繁运用常理、生活经验等类似概念,尤其是在法律规则清晰明确且无漏洞的情况下,有时竟出现抛开可适用的证据规则与法律规范,引述常理作为裁判依据的“规则逃逸”现象。常理说理的过度运用还表现为裁判文书中泛情感化、泛道德化的宣示与修辞,比如引用《圣经》或大段诗词歌赋来阐明父母子女关系的伦理。裁判文书在性质上是法律作品而非文学作品,在体裁上是议论文而非散文。法官的说理要紧紧围绕可能影响司法裁判结论的必要之点来进行。

(二)适用偏差,缺乏准确性

不同法官对常理的认知存在个体偏差,常理推理的不精确性进一步使得释法说理难以保持逻辑的一致性,甚至会形成相反的推理结果,带来裁判结果的差异。在一些案件中,对于性质基本相同的事实或行为,有的法官认为“符合常理”,有的却认为“不合常理”。还有部分案件的裁判不恰当地将并不代表共同意识的法官个人认知作为常理纳入法律论证过程,造成裁判结果击穿常理底线,引起社会广泛异议,南京彭宇案的一审判决即存在这一问题。尽管事后证明实体裁判结果可能更符合客观事实,但却因为承办法官对双方是否相撞的分析推理严重偏离社会中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普通人的常识和观念,引起舆论谴责。

(三)适用粗疏,缺乏融贯性

裁判文书在“常理”前生搬硬套地冠以“符合”还是“违反”等样板化语辞,如“某某所述事实不合常理,不予采信”,而对被评价的事实、行为与哪些常理内涵要求相违背或相符合,既不予以明确,也不进行论证,对需要论证的内容点到即止,内容空洞、说理粗疏的现象并不鲜见。法官对常理的运用理应有一个发现、认知、选择、判断和采纳的过程,但实践中很多法官会越过上述程序,在尚未对常理形成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径直给出论断,未能做到与证据规则、逻辑推理等基本法律方法的整合融贯运用,增添了裁判的不规范性。这种笼统、宽泛的适用,不仅缺乏对个案特殊性的司法关怀,还会加深公众对常理的模糊认知,随之而来的危害是裁判随意性的增大。

四|裁判文书引述常理的规范路径

常理在司法适用中表现出的问题背后,既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也有理念技术等主观因素,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规范。

(一)坚持法律优先,划定适用范围

当现有规则并无问题时,法官可以在适用法律规则的基础上援引常理提升法律论证的质量,提高裁判结果的说服力。而当现有规则存在漏洞或具有模糊性时,法官可以援引常理进行漏洞填补或法律解释,增强裁判的实质合理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划定常理的适用范围:(1)证据审查环节。对证据的关联性、真实性和证明力作出评价,存在证据冲突时依据常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审查;(2)事实认定环节。从经验层面出发对待证事实进行必要的推定或补充,检验事实推理的结果;(3)法律适用环节。在存在法律漏洞、规则模糊不清时,现有规则无法解决法律规范冲突时,机械地适用规则将违背个案正义或引发社会争议时,以及需要进行利益衡量时可以引述常理,以及运用常理补强法律论证。

(二)坚持精准识别,减少认知偏差

常理不是法官个人的主张,而是特定时空下共同生活的多数人的共同体验,不能由法官随意定义和选择。通过引述常理提升裁判的可接受性,必须以常理本身的正确性和正当性为基础。

(三)坚持充分论证,做到融贯谨严

在论证内容上,法官在运用常理时有必要说明引述的必要性、阐明所引述的常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司法运用的可行性;在论证策略上,引述常理论证不能游离于案件事实和证据采纳等审判过程之外,法官的目光必须要努力穿梭、往复于法律规范和常理规范之间,不断寻求价值与法律的契合和印证;在谋篇布局上,除非在需要运用常理弥补法律漏洞之时,常理论证应当围绕法律论证展开,作为法律论证的补强内容,其篇幅应当小于法律论证,避免喧宾夺主,削弱裁判文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在论证方法上,常理论证一般采取直接的、正面的论证方法,也就是直接表明观点,并从中直接推导出判决结果,杜绝采用比喻、拟人等具有文学修辞特征的间接论证方式,以防止影响裁判文书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在文书用语上,法官在引述常理时应穿插结合具体案件事实,避免指向模糊、泛泛而论的表述。要善于采用生活化、通俗化语言,避免常理说理变为空洞说教。

结语

常理根植在民众心中,“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天性及情感的内在性和首要性决定了人们对情理法的探求永不会停止。”法官在裁判文书中引述常理蕴含着裁判说理变革的命题,是考察和洞悉司法领域治理成效的一个重要视角。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应认真而严肃地审视常理,谨慎而规范地运用常理,通过个案裁判的涓滴积累和文书质量的持续改进,努力实现司法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编者注:转载自《浙江审判》2023年第4期,略有删减。为方便阅读,已隐去注释。

原标题:《【普法课堂】裁判文书中的“常理”是指什么?》

THE END
1.法律解释什么意思法律解释什么意思 1小时前 法律解释是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这种解释旨在明确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法律. 法律解释的特点包括: 解释对象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123098157178419419.html
2.法律的本质指的是什么法律的本质解释法律的本质指的是什么 法律的本质解释浮生若梦 精选回答 1、法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3、法只能属于https://edu.iask.sina.com.cn/jy/2Y4cFukkLa3.html
3.什么是法律解释,名词解释定义是?法律解释 参考答案: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名词解释 立法 参考答案:一般又称法律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6434316.html
4.法理学授课讲义: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现实主义法学派〕1、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涵义的说明―――准确地讲,法律解释不仅仅是对法律规定的涵义进行解释而且也对法律制度的内涵、有关背景和其他有关情况往往也要作出解释。法律解释既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2、与一般解释相比,法律解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法律https://www.51test.net/show/296345.html
5.司法中弥补法律漏洞的途径及其方法司法解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弥补法律漏洞的途径。司法解释有一个特点,它是对法律的解释,因此,司法解释就不像习惯那样,即当法律缺位时才来引用它。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是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5]这个“解释决议”授予“两高”具有解释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正https://lawscience.ecupl.edu.cn/2017/0427/c1779a102951/page.htm
6.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法学思维小学堂)书评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律人为什么要为概念争执?只有描述事实的语句才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概念描述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定义上的任意性,因此定义上的任意性适用于描述性的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定义具有无创造性。在伦理学范畴,事实是确定的,只是概念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69313/
7.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的解释是什么旨在统一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 网络解释: 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依据解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依据解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范围分为规范性解释和个别性解释;依据解释的方法分为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依据解释的尺度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a843043ac9a8430/
8.法律文书的名词解释(精选9篇)法律文书的名词解释 法律文书的名词解释(精选9篇) 篇1:法律文书的名词解释 法律文书:是指司法机关以及非诉讼机关、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依照法定程序,在进行诉讼或者与诉讼有联系的非诉讼活动中,依据事实,适用法律、法规所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23yt229.html
9.法律的名词解释【法律的名词解释】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和可诉性等特征。 http://wende.100xuexi.com/SubItem/IndexInfoDetail.aspx?id=3cfbfccb-def3-493a-be62-af6917e89214
10.立法解释中的“四大问题”是什么?独家显然,报告是以此作为“五年来”的成绩进行“盘点”并“展示”的。不过,按笔者不合时宜的眼光看来,其中仅仅9件的“法律解释”与高达198件属于制定、修改法律等立法范畴的“辉煌成果”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协调。 事实上,这种重“制定法律”、轻“立法解释”的现状,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法律虚无主义”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346046
11.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8)在我国,扩充解释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法律条文文字未能包含的立法意图而设定的解释方法,它必须以立法意图、目的和法律原则为基础。限制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较之立法意图明显过宽时,对法律条文所作的窄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 7.立法体制主要是指( )。 A.依法划分立法权限的体制http://www.yuloo.com/news/219170.shtml
12.《法律名词解释整理》.doc《法律名词解释整理》.doc,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内法:调整国内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118/8052064103002073.shtm
13.法律解释的意思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的法什么意思:法字含义为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 ,法典 ,法官 ,法规 ,法律 ,法令 ,法定 ,法场 ,法理 ,法纪 ,法盲 ,法人(“自然人”的对称 ,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制 ,法治 ,犯法 ,守法 https://chengyu.yw11.com/cy/%E6%B3%95%E5%BE%8B%E8%A7%A3%E9%87%8A
14.卫生法的形式效力和解释依其作出解释的主体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也称有权解释,是指由立法机关及其授权法律解释的机关所作的解释。一般分为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正式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非正式解释,是指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的解释。如一般公民或者当事人所作的任意解释和学术上的学理解释等。https://www.med66.com/linchuangzhuliyishi/fudaopeixun/my1812203866.shtml
15.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从上述关于中国官方法律解释的规定可以清楚看出,与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法律解释主要是指在具体案件的司法裁决过程中如何适用法律的认识不同,中国官方法律解释充分体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的政治要求,法律解释以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的立法解释为中心,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处于从属地位。在此前提下,注意区分中央和地方,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16.第十一章第三节法律解释的方法本书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社会学解释。其中论理解释还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和比较法解释。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文义解释 又称为文理解释、文法解释、字面解释和平义解释等,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https://www.jianshu.com/p/3581388253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