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中法律解释的法治维度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建设需要法治理论和法治思维,法治理论需要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方法,具体体现在坚持依法办事的思维和对法律规范性的维护。基于法治的要求,法律解释应以增强司法裁判的说理和论证为联结点,承上联结规范层面,保证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通过对规范文本的严格落实维护法律秩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启下联结普法尊法层面,通过对法律的解释增进公众对法律规范的含义、法治内涵的理解,培育公民懂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理念。法律解释在内涵指向上包括了规范维度、司法维度和普法尊法维度,以保证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为目的,结合依法裁判和释法普法的法律运用实践,构建起全过程的法治建设内容。

法律解释的规范维度。解释行为应坚持对法律规范文本的尊重,严格从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出发,保证法律规范得到正确实施。法律的适用并非简单的司法三段论推理,其具体包含找法、补法、释法等方面,其中找法是适用之前提。在法治实践中,尤其是司法领域,法律解释到处存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法律适用“风景”。其原因是,法律是由一般化语词表述的,不能全面描述和表达对象的含义,且含义会发生语境流变,进而使得法律规范在适用中遇到模糊和变迁的困境。法律规范、法治理论、法治实践之间是存在距离的,具体表现在一般化规定与特殊性事实的间隔,需要通过解释予以释明和论证,以维护法律规范的效力,最终促进法治的运行。进而言之,法治反对过度解释,而适度解释是法律意义的安定性的需要,而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文本的尊重,为解释设定好边界,避免解释的恣意。

法律解释的司法维度。法律解释主要运用于司法裁判,为了增强司法裁判的规范性、论证性和可接受性。法律解释是“禁止拒绝裁判”和“坚持依法裁判”法定职责的要求。禁止拒绝裁判原则是对法律作为一个完备规范体系的预设,不允许以法律没有相应规定为由拒绝审判,或者最多允许通过裁定驳回起诉、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方式否认当事人的主张。依法裁判原则是对裁判权的限制,要求裁判行为必须于法有据,在法律范畴内进行裁断。但在司法裁判中,由于立法技术问题、语词一般化特性和社会关系流变的客观规律等因素,致使一些法律规范存在模糊或者规范空白的情形,即规范的文义与案件事实匹配度不高,法官在“禁止拒绝裁判”和“依法裁判”双重职责的加持下,不得不通过法律解释活动,对规范中模糊的地方予以说明和解释,对规范空白的问题予以规范性修正。解释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证法律适用行为始终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裁判依据始终是现行法律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意义外的道德理由和社会伦理。

法律解释在案件审理的规范性、论证性和裁判结论的可接受性层面为司法裁判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保驾护航。在审理阶段论证性层面,法律解释提供一个过滤程序。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主体利用不同的解释方法,对法律与案件事实作有利于己方的解析和重构,既有选择性地规范摘取,也有支离破碎地规范重组。但包括法官在内的所有诉讼行为,均需要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进行,具有规范性意义,其首先需要将生活事实变成裁判需要的案件事实。生活事实到案件事实的过程,法律推理和论证必不可少,而法律推理和论证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实质推理。法律解释,能够为一些生活事实、新出现的社会关系提供规范事实类型的重塑。在裁判结论可接受性层面,法律解释为法律论证的过程提供具体路径和可操作性的融贯方法。如目的解释方法,为裁判结论形成过程中提供目的选择和法律价值的指引,包括偏向原旨主义的立法者目的、追求客观意义的法律规范目的、强调法律适用语境的解释者的此在目的等,促使其在此在与彼在、存在与在者的规范视域中进行权衡与意义建构。

法律解释的普法尊法维度。法律解释的落脚点在于增进公众对法律及其实施的理解,培育和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筑牢法治信仰。法律规范是专业化的知识集合,条文使用的是一般化的语言表述,法典以专门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这是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法律作为社会特殊规范的客观要求。若不经过解释,一般民众很难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法律规范,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规范条文,表述内容的具体内涵,懂法是尊法、守法和用法的前提。若无法理解法律规定内容的具体内涵,不明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个体间的行为交往缺乏可预测性,主体间关系处于猜测和恐惧的状态,依法行事的原则就会落空。法律解释的一项职责就是将专业性的规范条文通过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公众阐明,让公众明白法律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鼓励做什么,增强法律的可预测性,维护社会群体交往的预期。法律规范中还存在表述模糊的条文,需要通过解释活动,在具体语境中把握文本的具体内涵,促使一般性规范与特殊性事实的对话,提升规范本身调整社会关系的能力。

法律解释对于公民法治素养的培育具体表现在:

其一,让公众认识到依法办事、依法行事是法治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律解释,释明和引导公民认识到法律的内容指向和具体内涵是什么,进一步了解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和区分,什么类型的行为是被法律支持的和否定的,进而在日后的社会交往中懂得如何依法行事。

其二,让公众认识到“简单”的法律可以调整复杂和流变的社会关系,促使公民尊重法律,培育公民对法治的信仰。法律规范使用的是一般化的语词表述,内容专业而精炼。法官在处理的多数案件过程中,使用文义解释方法就完全可以涵摄多样的社会事实,做到依法裁判;遇到社会关系变化时,通过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等方法解释其规范意义,促使规范中一般化事实与司法个案中的特殊化事实进行对话和意义建构,维护法律秩序的统一性。

通过法律解释增进公众对法律内涵的理解,在于增强公众对法律的尊重,树立法律的权威,进而促使社会各主体对法治的认可和信仰,法治素养得到培育和强化,实现公众懂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性循环。

THE END
1.法律解释的解释法律解释的意思汉典“法律解释”词语的解释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依据解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依据解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范围分为规范性解释和个别性解释;依据解释的方法分为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依据解释的尺度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法律解释对于实现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起着极https://www.zdic.net/hans/%E6%B3%95%E5%BE%8B%E8%A7%A3%E9%87%8A
2.法律解释的目的和意义填补法律漏洞: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法律的滞后性,法律可能存在漏洞或空白.法律解释有助于填补这些漏洞,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统一法律适用: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法官可能对同一法律条文有不同理解.通过法律解释,可以统一对法律条文的理解,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二,法律解释的意义 保障法律实施: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403619089346709405.html
3.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与民间解释。 ①官方解释亦称正式解释、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它是由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法律作出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依作出解释的机关不同,官方解释又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由立法机关作出的法律解释,称立法解释。其法律根据是:1982 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4.民法典视野下的法律解释方法因此,凡法律均需解释,法律经过解释才能准确适用。法官正是将待决案件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构成条件下,以获得最终裁判结论。本文试以民法典适用中常见的几种法律解释方法为例,阐释法律的理解与适用。 文义解释 它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的用语之文义及通常使用方法,来阐明法律之意义的行为。法律文本规范都是由具体的文字词句所http://legalinfo.moj.gov.cn/pub/sfbzhfx/sfbzfpffzll/202105/t20210511_391695.html
5.法律解释的意义及其对法治理论的影响法律解释的意义及其对法治理论的影响陈金钊 此文作者认为,法律的适用者可以比立法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成文法的意义世界是由其解释者创造性地阐发的。成文法律的意义是指解释者在理解适用法律过程中所生成的法律意蕴——一个可能的意义世界。但我国的许多法学理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立法者的立场上,仅注意观察和https://wap.cnki.net/qikan-DOUB902.000.html
6.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一、法律文本 法律解释的文本对象包括法律文本与事实文本,“对法律文本的诠释是要发现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意义,对事实文本则应揭示其法律意义” [3]。既是以法律文本的解释方法来探寻解释,自然要对法律文本的范畴有个研究框架。Mennicken认为法律解释的标的是法律规范的“条文”和它的附随材料,包括立法文献、制定时社会https://www.douban.com/note/811946150/
7.法理学授课讲义: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现实主义法学派〕◎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是区别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的关键。 ○1这里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应当作狭义的理解,特指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法律约束力。 ○2在中国,普通法官或其他司法、执法官员在日常司法、执法过程中所作的法律解释通常被认为是非正式解释。这是指他们的解释不具有只有正式解释才具有的普遍的法的效力。https://www.51test.net/show/296345.html
8.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本试卷主要题型有客观题、名词解释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以主观试题为主。 Ⅲ.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 法理学 一、导论 (一)法学的概念 (二)法学体系的概念 (三)法理学的意义 二、法的概念 (一)法的特征 (二)法的本质 (三)法的定义 三、法的要素 (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概念 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9.反补贴调查案”上诉机构观点质疑补贴定义的法律功能在于约束或规范调查机关的举证行为,也就是说补贴定义的国际法意义在于防范主权国家在解释补贴的问题上采取主观态度或肆意行事,同时要求成员按照国际法规定的补贴定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补贴定义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对其如何做出解释的问题将决定法律适用以及调查结论的合法性。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94.html
10.廖秀健雷浩伟: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解释体系[摘要]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解释体系对填补党内法规漏洞、贯彻党内法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部分党内法规解释文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党内法规解释体系的构建既存在文体格式混杂、体系重心失衡的弊端,又存在方法借鉴不足、程序规范缺失的阻碍。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解释体系需合理借鉴法律解释的方式方https://iplr.whu.edu.cn/info/1031/2684.htm
11.关于遗失物的司法解释的实际意义是什么遗失物对于权有者而言,是由于他人不慎丢失的不动产,对于遗失物不同于遗忘物,遗忘物的性质是对于遗忘物,拥有者一般都能回忆起具体的俄方为,而对于遗失物则无法回忆起具体的方位,在法律上,国家规定拾得遗失物必须归还给所有人,即上交到公安机关,或者联系当事人进行归还的措施。关于遗失物的司法解释的实际意义是不动产https://www.64365.com/zs/8326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