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探索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进一步将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但是高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实践缺失,在高校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十分紧迫且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特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此次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推动者,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16种安全,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被涵盖在内。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这是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基础上做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提升生态安全重要性认识意义重大,侧面也反映出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以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既包括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功能是否健全,也包括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作为生态安全的一项具体的实施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进而决定着我国生态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高校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不但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做到“又专又博”,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生态环境保护类知识非常有限,因此在高校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推动和落实刻不容缓。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作为未来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素质,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并渗透到产品和服务中,传递给用户。只有大学生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待他们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时,才能够带动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素质。

按照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但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对于未设置环境类专业的高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难度较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入手

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应当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类课程中。例如,对于未设置环境类专业的高校,首先可以在学校开设环境保护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如“环境保护概论”等;如果条件具备,可以进一步将其设置为通识类的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的时候学习。课程开设目的是向学生普及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介绍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于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应用技术大学,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要到生产制造类企业就业,所以还可以开设“清洁生产”课程,学生在大二或大三时选修,通过该课程了解清洁生产的定义、内涵、主要内容、实施方法、实施成效等,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们能够具体和深入的理解清洁生产如何在自己所学专业中开展,从而进一步牢固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合理编制教学大纲并设置课程内容

在地方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发布之前,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同时向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高校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学大纲。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践环节

4.加强师资培训,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6.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投入使用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节能的设备或是节能措施以实现节约水电等资源的目的,如针对学校教学、办公和生活区域的楼道等公共区域的长明灯问题,可以将其开关更换成声控开关,这样长期下来能够节省大量的电能;在宿舍楼区更换节水龙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水量。这些节能设备的更换虽然在前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可以减少水、电等能源的消耗量,同时也是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良好契机,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在各阶段的教育中均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前的最后的教育阶段,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应把握好这个机会,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者、推动者。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教育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义务、制裁违法犯罪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引导,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法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个人自由、实现社会正义、提高效率以及平衡社会利益。同时,法律还通过其指引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2022年内江师范学院规范性文件汇编内江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规范性文件汇编(2022版)》是为完善梳理学校规范性文件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而进行的。《内江师范学院规范性文件汇编(2022版)》作为《内江师范学院规章制度汇编(2022版)》的补充,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https://xxgk.njtc.edu.cn/info/1631/2501.htm
3.2024年初三政治考试答题技巧干货答题技巧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态等角度)。 特别提醒 “必要性”: 存在××问题或说明XX道理。 “重要性”:先写本身的重要性、地位、作用,没有就写: 是××的需要或决定的,是我国法律规定、社会道德的要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谐、政策实施的需要、国情 http://www.zhongkao.com/e/20230825/64e8a19687580.shtml
4.我心中的宪法征文稿一个国家要实现和谐安定,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存在和执行。法律法规为国家提供了秩序、公正和保障,是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的制定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为了彰显宪法的重要性,我国特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以http://www.ycd999.cn/detail_content.php?db=grwd&id=2208
5.法律征文范文(精选11篇)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应用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使大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地去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教育大学生学学习法律知识的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一是充分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yqkdc2d.html
6.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优秀征文14篇(全文)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优秀征文 第5篇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这篇重要文章,更是在新时代法治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法典推动、实施、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导航。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3ioxp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