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审计局

新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讲座(第五至七章)

审计署法规司刘绍统

总体把握:主旨思想—规范审计行为,保障审计结果准确公正,加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法定程序—处理好法定审计程序和审计机关业务工作流程的关系,法定审计程序必须执行

新设或调整的主要法律制度

u特定对象审计项目计划告知制度

u审计通知书制度

u编制审计方案制度

u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制度

u审计事项审理制度

u审计听证制度

u审计结果管理制度

u审计决定执行制度

u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行为处理处罚制度

u违反审计法律法规行为处理处罚制度

u层级监督制度

u政府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u期间制度

特定对象审计项目计划告知制度(条例规定)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确定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的,应当自确定之日起7日内告知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企业、金融机构。

特定对象审计项目计划告知制度(修订理由)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审计的特殊性

特定对象审计项目计划告知制度(理解与执行)

只适用于特定审计对象: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

告知期限:7日内告知

审计通知书制度(条例规定)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组成审计组……并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审计法第三十八条所称特殊情况,包括:

(一)办理紧急事项的;

(二)被审计单位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

(三)其他特殊情况。

审计通知书制度(修订理由)

《审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是实践需要

国外审计机关对审计通知的要求

审计通知书制度(理解与执行)

一般情况下,应在实施审计3日前送达审计通知书

只有在条例规定的三种特殊情况下,可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的,应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注意处理实践中的一些情况:跟踪审计事项、多个审计项目一并通知事项等

编制审计方案制度(条例规定)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组成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编制审计方案,并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编制审计方案制度(修订理由)

审计实践的总结和需要:《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方案准则》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均作出了规定并加以执行

国际通行做法:世界审计组织、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都对计划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

编制审计方案制度(内容理解)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是编制审计方案的基础

条例所称审计方案主要是指审计实施方案,也可包括审计工作方案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实施审计的重要内容,条例第三十五条各项活动的表述次序并不代表审计业务流程顺序

编制审计方案制度(实践中的问题)

审计实施方案定位和内容不够明确

不编或后补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与执行“两张皮”

编制审计方案制度(转变观念)

明确方案的定位和内容

编制、更新和修正审计实施方案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贯穿于审计实施的始终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据以确定审计事项及其应对措施,并采取方便、多样的方式加以记录

适当放宽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批权限

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制度(条例规定)

第三十七条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通过检查、查询、监督盘点、发函询证等方法实施审计;

(二)通过收集原件、原物或者复制、拍照等方法取得证明材料;

(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和谈话内容作出记录,或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议记录材料;

(四)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和查证结果。

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制度(审计取证方法)

条例规定了检查、查询、监盘、函证等主要方法

国际上将一般审计取证方法概括为: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七种;对绩效审计,要求运用社会科学领域所有方法

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制度(证据要求)

取证要求:收集原件、原物或复制、拍照,对会议和谈话作出记录或要求提供会议记录等

证据的种类:

—条例规定了原件、原物、复制品、照片等证据的表现形式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美国政府责任署划分的证据种类:实物证据、文件证据、询证证据、分析性证据

审计证据的特性:

—充分性:衡量审计证据的数量

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制度(审计记录)

审计记录的主要形式是审计工作底稿:包括支持实施方案的底稿、支持审计报告的底稿和记录管理事项的底稿,条例主要规定了前两类底稿

审计事项审理制度(条例规定)

审计事项审理制度(修订理由)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四中全会要求: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法规司承担审理有关审计业务事项的职责

借鉴纪检监察部门、工商部门、证券业监管部门建立了案件审理或行政处罚审理制度

审计实践需要:《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相分离又相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2010年建立起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并制定了《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先行实行了审计业务“四分离”制度和审理制度

审计事项审理制度(审理与复核的区别)

工作方式不同:与审计人员深度沟通、有条件的开展集体审理

扮演的角色不同:既审又理,是直接形成审计结果的一个必经环节

承担的责任不同:审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审计事项审理制度(理解与执行)

推行审理制度是必须的

如何推行需要调查研究

—解决认识问题

—提高审理能力

—研究审理工作的操作办法

审计事项审理制度(法规司审理工作量)

2010年,审理复核各类文书1404份:通知书413份、审计报告413份、审计决定书197份、综合报告21份、结果公告83份、其他文书277份

审理复核所需2541人天工作量,实际可用工作量为780人天,差额1761人天,是实际可用工作量的2.26倍

按月份分析,各月工作量平均差额146人天,审理复核任务集中的4、5、11、12月四个月,实际可用工作量与需要工作量间的差额1400人天

审计事项审理制度(法规司审理业务流程)

第一步:参加审计组交换意见会

第二步:接收审计项目资料(包括审计文书、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审计组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全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等)

第三步:首审人员审理、处长审理、分管司领导审理、司长审理,形成初步审理意见并用WORD修订功能同步修改审计文书

第四步:召开审理会议讨论审理意见和修改的审计文书,法规司、审计组或邀请的其他人员参加

第五步:根据审理会议形成正式的审理意见书和审理修改的审计文书,并送审计项目实施单位书面确认

第六步:法规司将审理修改后的审计文书报署领导审签或召开业务会议审定

审计听证制度(条例规定)

第五十条审计机关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较大数额罚款的具体标准由审计署规定。

审计听证制度(修订理由)

审计听证制度(理解与执行)

执行审计署确定的较大数额罚款标准。审计署2000年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处以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金额5%以上且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罚款;以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有关责任人员处以2000元以上的罚款的,在作出审计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被审计单位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严格执行听证程序:审计听证告知、审计听证提出和受理、审计听证会的主持与程序、提出审计听证报告和作出审计听证决定等。

审计结果管理制度(条例规定一)

(一)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内容包括:对审计事项的审计评价,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的意见,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意见;

(二)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

(三)对依法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对依法应当由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处罚的,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审计结果管理制度(条例规定二)

第四十四条在专项审计调查中,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部门、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审计调查人员和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或者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六条审计机关送达审计文书,可以直接送达,也可以邮寄送达或者以其他方式送达。直接送达的,以被审计单位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或者见证人证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以邮政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以其他方式送达的,以签收或者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审计机关的审计文书的种类、内容和格式,由审计署规定。

审计结果管理制度(修订理由)

《审计法》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明确了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与国际审计惯例相衔接,便于公布,便于公众认识审计结果

明确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程序和方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

将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做法通过条例加以了规定,如业务部门复核、移送处理事项等

审计结果管理制度(实践中的问题)

事实不清不准、证据不充分

定性和法规适用不当、处理处罚意见不当、不平衡、畸轻畸重

评价无依据、超越职权范围、与发现问题相矛盾,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重要性原则运用不当、要素不齐全、格式不规范、未经加工整理

审计结果管理制度(理解与执行一)

审计报告:

—应当全面反映项目审计结果:评价意见、处理处罚意见、移送处理意见、审计建议

—审计决定和移送事项是审计报告内容的分解

—作为审计公告的基础

移送处理事项:

—必须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

—不属于审计机关处理处罚职权的事项

审计结果管理制度(理解与执行二)

专项审计调查中的处理处罚:

—只适用于审计对象

—执行审计结果管理程序

规定审计文书种类、内容和格式

—确定审计文书种类

—明确审计文书基本内容

—规范审计文书格式

高度重视审计结果管理

—严格执行审计结果形成程序

—确保审计结果准确、公正

审计决定执行制度(条例规定)

第四十二条: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对应当上缴的款项,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国家有关规定缴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审计决定需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协助执行的,审计机关应当书面提请协助执行。

第五十四条:被审计单位应当将审计决定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执行;逾期仍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审计决定执行制度(修订理由)

《审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起生效。第四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期限和要求作出修订,更符合实际和向本级人大常委报告整改结果的规定

加大对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有利于维护审计决定的严肃性

审计决定执行制度(理解与执行)

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行为

处理处罚制度(条例规定)

第四十八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人民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

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处理处罚制度(修订理由)

《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的五类处理措施。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还可以依法给予处罚

加大对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有利于遏制财政财务收支违法违规行为

处理处罚制度(理解与执行一)

审计处理处罚职权范围:条例第五条限定为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

审计处理处罚适用的行为:

—审计处理措施适用于所有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和财务收支行为。

—审计处罚只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

—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只适用审计处理措施

处理处罚制度(理解与执行二)

审计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

—审计处理的种类: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他处理措施

—审计处罚的种类和幅度: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针对不同主体和情况规定了不同幅度)

法定处理处罚依据的选择:

—主要依据国家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具体规定

—其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适用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

审计处罚需同时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如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违法行为两年未被发现不再给予处罚原则、对同一违法行为不给予两次以上罚款原则等

违反审计法律法规行为

第四十七条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被审计单位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审计法》第四十三条: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加大了对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既与会计法等规定相一致,也有利于维护审计法的严肃性,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处理处罚制度(理解与执行)

处理处罚主体:审计机关

处理处罚适用的行为: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不接受、不配合审计监督的行为

处理处罚种类和幅度:

—对被审计单位:通报批评、警告、5万元以下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2万元以下罚款、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处罚应同时遵守《行政处罚法》确立的程序和原则

层级监督制度(条例规定)

第四十三条上级审计机关应当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依法进行监督。

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审计决定被撤销后需要重新作出审计决定的,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重新作出审计决定,也可以直接作出审计决定。

下级审计机关应当作出而没有作出审计决定的,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计决定,也可以直接作出审计决定。

层级监督制度(修订理由)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要求。

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要求。《审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上级审计机关认为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依法行政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切实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探索层级监督的新方式,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层级监督制度(理解与执行)

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监督应当是多方面、经常性的

对下级审计机关是否应当作出审计决定和对已经作出审计决定的审查,一般应限定在合法性审查范围之内

应当优先考虑由下级审计机关依法及时、主动纠正不合法的审计决定

层级监督与行政复议的异同:启动方式、审查期限、审查内容等存在一定差异

政府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条例规定一)

第五十二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本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审计决定送达之日起60日内,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决定中告知被审计单位提请裁决的途径和期限。

裁决期间,审计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审计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受理裁决的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被审计单位申请停止执行,受理裁决的人民政府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裁决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办理。裁决决定应当自接到提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审计机关和提请裁决的被审计单位,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政府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条例规定二)

第五十三条除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可以提请裁决的审计决定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其他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决定中告知被审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政府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主要内容)

《审计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条例明确了政府裁决制度的主要内容:

—明确了被审计单位提请政府裁决的事项范围、途径、期限

—明确了审计机关告知被审计单位提请裁决的义务

—明确了裁决期间审计决定的执行效力

—明确了政府裁决的办理机构和办理期限

条例明确了被审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范围,规定了审计机关的告知义务

政府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理解与执行)

把握不同救济方式适用的范围

—从审计对象及其收支属性、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把握适用的救济方式

—同一审计项目具有多种收支属性的,按主要收支属性确定适用的救济方式

尊重被审计单位选择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权利

正确履行告知义务:

—政府裁决途径和期限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裁决、复议、诉讼期间审计决定的效力

期间制度(条例规定)

第五十六条本条例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间届满日。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期间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期间制度(理解与执行)

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三个期间,即被审计单位提请政府裁决的期间(60日内)、政府法制机构办理裁决的期间(60日内)以及可延长的裁决办理期间(不超过30日),指的是自然日。当其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应顺延至第一个工作日。

除上述期间外,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其他期间,如实施审计3日前送达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对象在10日内反馈书面意见,封存期限(7日内)以及延长封存期限(不超过7日),公布上市公司审计结果的应在5日前告知该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计划告知义务(7日内)等,指的都是工作日,不存在顺延的问题。

THE END
1.条例是法律吗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进步,一些条例可能需要进行修订或废止,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法律规定。因此,我们也要关注条例的更新和变更,以确保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后,总结起来,条例是法律的一部分,其法律效力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和遵守条例,同时也要关注条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为建设https://aiqicha.baidu.com/qifuknowledge/detail?id=10921703037
2.百问法律深入解析100条法规的奥秘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是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它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也保障了公民权利、保护了合法权益,维护了国家安全与秩序。其中,“100条法律法规”这一概念,是指一系列对公众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法律规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法律体系。 首先,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26903.html
3.法律法规百科全书深入理解中国大陆的100条关键法律法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会通过立法机构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这些法律和规定被称为“法律法规”。它们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多个方面,并且对每个公民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为什么需要了解100条法律法规? https://www.qtleqzhor.cn/xue-shu-huo-dong/407608.html
4.规章不属于法律规范丨全国人大官网解读如何区分法律规范与非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学习宣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哪些法律规范构成这一问题。对此,在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同意见,有些同志认为,除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外,还应当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有的同志认为,还应当包括军事法规和军事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2/11677680_1141536541.shtml
5.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法律基础知识 什么是合法? 合法,即符合国家或地区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不违反任何相关条例或规章制度。 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遵守法律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源自哪里? 中国的立法来源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基本自治规范性文件以及部门规章等。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6.法律法规全书从不让你无所适从的权威指南在忙碌而又充满挑战的人生旅途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家庭琐事到商业交易,再到严重违法行为,每个问题都需要恰当且及时地处理。这里,《法律法规定全书》就像一位忠实的小秘书,它能为您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让您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如果出了错该怎么办。 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60877.html
7.请教法规与条例办法要求规定规范有何区别规则和条例的区别规定,是为了限制人的一些行为而制定的制度。 规则和制度的区别规则和制度是一回事,都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法规条例规章规定规范什么区别你好,作为一个法律人,我可以帮你。 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可以以条例来命名。行政法规的具体名称有条例、规定和办法。对某一https://www.docin.com/p-2137735752.html
8.法律法规规章节规定条例的区别以及其效力差异.docx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在范围上,条例、规定适用于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办法仅用于某一项行政工作;在内容上,条例比较全面、系统,规定则集中于某个部分,办法比条例、规定要具体得多;在名称使用上,条例仅用于法规,规定和办法在规章中也常用到。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阶,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119/7003116110003044.shtm
9.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属于怎么区分办法: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或进行某项工作的方法、步骤、措施等,提出具体规定的法规性公文。 扩展资料: 法律和法规的区别在于: 1、制订的机关不同:法律的制订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的,法规的制订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级主管机构来完成。http://tt.ye-su.cn/yy/eyey2ssyaae9a2etey.html
10.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6篇(全文)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20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d78n23c.html
11.《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课程一教学运行与管理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及标准的区别和联系;熟悉《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条例》、进出口食品监管的基本内容;食品安全监督制度;食物中毒的分类、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 【考核重点】 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及标准的区别和联系;我国食品安全监督制度;食物中毒的分类、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https://www.gxtcmu.edu.cn/yxy/kstd/spzlyaqjys/jxyhygl15/kcy14/content_54075
12.《我的真朋友》涉及法律问题交流(完结)(我的真朋友)剧评建设施工一般涉及如下法律、法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劳动者受伤,可能还会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以上都是看过片花后的预想,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86367
13.2022年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2022年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 导读: 2022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是对看守所里的看管人员进行看管,比如对人员的医治、看管,需要医护人员、干警配备等的规章制度,看守所需要实施严管措施,看守所和拘留所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关押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已决犯的看守,看守所监管不能超过1年。https://www.lawtime.cn/zs_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