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名为
莫言对一些谣传是其本人
发布视频进行打假,
还不忘配上本人表情包。
视频中,
莫言提到的假冒作品
包括《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说》
《我》和一些诗词金句等。
对于这些署名莫言的作品,
他表示:
“以上都不是我说的——莫言”,
并配上了“告辞”表情包。
莫言透露,
自己还曾因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被选入某大学教材,
收到400元稿费,
“我希望此诗的作者
赶快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
同时也把稿费领回去。”
他表示,
“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
完全可以用自己名字发自己的作品,
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现代文学史上,靠一首诗成就诗人之盛名的例子很多,你这么好的诗寄在别人名下,在网络上流浪,实在是太可惜了。还有那首充满智慧的《我》,很多老年朋友都很喜欢。但遗憾也不是我的作品,我也衷心希望原作者速速把《我》认领回去,你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根本无须借助我的虚名。”
随后,
莫言还附上了一封给友人林泉的回信,
再一次澄清一些作品并非他本人创作。
莫言说:
“有些人据此批评我的三观,
对此我只有哭笑并叹息了。”
对于莫言这种幽默的打假方式,
“好哇,表情包太可爱了,偷了”
“视频上那个哽住的表情包好可爱”
“莫言老师好可爱啊”
其实这并非是莫言第一次
对谣传是自己的作品进行打假
↓
在2017年,莫言就发了多条微博来进行澄清。
——“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写得挺好,没必要署我名字。”
——“非我所作”“不是俺写的”↓
其实,身为中国最具知名度作家之一的莫言,还是一个互联网冲浪达人。他不仅早就开通了微博,还经常在个人公众号上跟年轻人交流。
在B站上,莫言更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关于莫言的视频点击量都很高。2022年五四青年节,莫言还在B站给青年朋友写了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到》,在镜头前,莫言缓缓为大家讲了两个故事,回答大家,当自己遇到人生艰难时刻时是怎么做的。这封信在年轻人之间引发了强烈反响,莫言虽然是“50”后,却一直离“90后”“00后”的年轻人很近。
近年来,
网络上的“名人名言”让人真假莫辨,
普通网友根本分不清,
一些名人也频频中招。
张爱玲是另一位被“假语录”缠身的作家。此前,某女星在微博上发布对张爱玲作品的心得体会,却被指出引用的是张爱玲的“假名言”。为此,网友还专门整理了一份“张爱玲假语录合集”。
另一个被造假的专业户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鲁迅先生,不断有网友杜撰一些话语,还标注:“鲁迅说的。”
对此,2017年,“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正式上线了。这其实是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建立的“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包括鲁迅著作全编、译作全编及研究月刊三个子系统,网友们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一键查询“鲁迅说过的话”,辨别网络上打有鲁迅标签的名言的真假。该系统上线之后,由于查询的人数实在太多,一度陷入崩溃。
外国作家更是“假名言”的重灾区。近年来一直在国内属于畅销书作家的村上春树,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的假名言。
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白岩松曾就所谓的“白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大多不是出自他本人。例如,“有时候,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得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对于这句话,白岩松明确表示:“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还有一些言论被他“鉴定”为“去掉前言后语、被曲解的语录”。
“伪语录”的流行,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乃至于讽刺“伪语录”的句子的流行程度完全不亚于“伪语录”本身:
“我即使是死了,钉在棺材里,也要在墓里,用这腐朽的声带喊出:我没说过这句话。”——“鲁迅”“你们尽管编名言,说过一句,算我输。”——“宫崎骏”“如果你不知道某句名言是谁说的,就说是马克·吐温说的。”——马克·吐温
除了心理共鸣与名人背书,促进“伪名言”广泛传播的原因还有一条:难证伪。名言的证伪无法依靠风格判定,最保险的办法是通读该作者的所有作品,这对于著作等身且已经不在世的作家来说,证伪更是难上加难。中外网络都流传着一句著名的伏尔泰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最早提出这句“名言”的,其实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这是她对伏尔泰的评价,而非伏尔泰本人说过话。
现在网络上不时就会冒出一些杜撰的名人名言,让网友们看花了眼,也让名人们陷入尴尬的处境。
网友们看到莫言的辟谣,心中有话不吐不快。“莫言本人都无奈了”“套牌只为快出线,否则才华谁人见”“杜撰名人名言,有关部门该管管了”……
网络的便捷让名人名言有了发展的基础,但其权威性存疑。在实际中,也有先行者尝试用检测系统的方式,为名人正名。
2017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正式上线,该网站收录了鲁迅的名人名言。在网站简介中可以看到,该网站资料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物资料保管部整理,系统为鲁迅著作全编系统,包括了著作、书信、日记等。
这个系统上线之初,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瞬时的集中访问,甚至让网站整个崩了。这一番操作让杜撰者也蒙了,这下鲁迅的话是真是假一验便知,再也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杜撰名人名言,会不会背上法律责任呢?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业务部主任律师钱军表示,杜撰名言的侵权实际分两种情况,具体以名人是否在世作为区分。
如果是在世的名人被杜撰名言,可能会造成两种侵权,一种是侵犯姓名权,一种是侵犯名誉权。钱军称:“若给他人社会评价造成损害会构成侵犯名誉权,若未造成他人明显社会评价的降低,那可能就侵犯了姓名权。”
如果是已经去世的人被杜撰名言,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钱军解释,“如果说是近代人被造成名誉的损害,他的近亲属还在世,近亲属可以提出诉讼,被告涉嫌侵犯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誉权;如果是古人,发现被别人杜撰名言并且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坏,就应由行政部门,比如公安机关来进行处罚。”
钱军强调,“名誉权、姓名权被侵犯可以提出诉讼,包括登载的主体可以一并被诉。”
7月11日,莫言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在线打假,称网上很多“莫言作品”都不是他本人写的,但他钦佩这些冒名作者的才华,也为这些作者放弃自己的著作权而感到惋惜。
比如这个挂名莫言的《酒色赋》,开头就是“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如果男人不恋女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实在让人俗得有点无话可说。还有什么入选某大学教材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首诗格调稍高,但也难掩打油气息,什么“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看着也有些肉麻。
莫言不是第一个“受害人”,也未必是最严重的。鲁迅、张爱玲、杨绛、金庸、村上春树,哪一位不是“伪金句”傍身。尤其是鲁迅,假冒伪劣太多,以至于“这句我没说过”都成了一个网络梗。2017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建立的“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正式上线,这被戏称为“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人们为了给鲁迅打假也是蛮拼的。
仔细看看,这些网上流传的句子大多是一些简单的道理,或是一些人生的体会,或者干脆就是一些鸡汤。这些句子大多既也不深奥也不复杂,都是可以嵌入生活、代入情境的大白话。说实话,有的也不乏一些巧思与匠心,但是,为什么它们要傍上名人?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很简单,可能就是为了提高一下流传度,蹭一下名人的流量,为书籍出版、账号营销添一把柴。不过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这类金句名言格外有市场?这可能和读者盲目崇拜权威的心理有关。
今天的人们,格外希望有名人或是大师来为自己指点迷津,来为自己点破那些生活中的疑难与困境。爱而不得的无奈、价值空虚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的纠结,人们有太多的心灵缺憾需要弥补。
街里街坊、亲朋好友乃至无名无姓的普通网民说了都不好使,让人难以完全信服,但如果是名人,那当然效果是不一样的。伪金句里的聪慧和狡黠,再配上名人头衔的身份加持,一下让人不得不“信服”,迫不及待地按下转发,并在心里感叹一句:“大师就是大师,原来他早想透了!”
不过莫言这番打假,倒更应该“打醒”很多读者:不要天真了,难道大师就天天琢磨儿女情长、人生百态、家庭琐事?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所不能的大师,也没有百试百灵的道理。生活中的烦恼,没有一个公用的、普适的解决方案,那些难题终究要自己去面对,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什么男人女人、花开花落、心静心动,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生风景,哪有背两句名言就能应付的道理?
识别这些伪金句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那些圆润的、灵巧的、甜腻的,大多不是真的。比如这句“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就是一句挂名汪曾祺的金句。为什么这种句子不真?说得宏观些,就是因为真正的智慧与感悟,大多朴素而粗粝,是从真实生活里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玩弄文字堆砌起来的。
如果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理解了智慧的源头,有了独自解答人生的勇气,或许也就不再那么依傍“高人指点”。那些繁花似锦的“名人金句”,也就自动散场了。
文学圈内,不少作家都有“人在家中坐,作品天上来”的遭遇。曾经流行一时的“杨绛百岁感言”,已被出版社辟谣,部分内容系拼凑而成;鲁迅、张爱玲等作家也被“假语录”盯上过。此外,白岩松面对“假语录”时坦言,“不仅躺着中枪,行走坐卧都中枪。”杨澜也澄清过,网上的“杨澜语录”有一半都不是她说的。网红教授郑强、主持人乐嘉等人同样是被“假语录”击中的“受害者”。
然而,网上很多“经典语录”都是名言找名人,和名人本人没有半毛钱关系。小部分高仿“语录”,尚能注重“品质”,深度模仿名家口吻,多数拼贴伪造的“语录”只是蹭名人热度、赚流量变现,内容无病呻吟,让人尴尬不已。
知名作家的著名词句,往往都有生发的具体语境,而且被打上了个人风格的烙印,精彩的文字时常是兴之所至、倾泻而出,灵感才思的迸溅可遇不可求。以杨绛先生为例,文学史家洪子诚曾说:“杨绛的魅力不是色调斑斓,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种。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然而,作伪的语录,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刻意为之的扭捏作态,即便语言神似,情感风格也难以企及。为熬一碗浓“心灵鸡汤”,“假语录”还遍布滥情和粗鄙的文字,缺少节制和优雅的美感。
“假语录”也会给名人带来困扰。莫言提到,有人会根据一些并非他写的名言警句,臧否他的三观,而他只能“苦笑叹息”。据媒体报道,打着名人旗号“横行”社交网络的“高仿鸡汤”背后,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的产业链条,为了圈粉变现,一些人便不择手段,胡乱杜撰。之前,针对有视频平台以博眼球的标题、断章取义的内容传播过往演讲内容一事,郑强教授曾发长文澄清批驳。某些时候,偏离事实的“假语录”将损害名人的声誉和权利。
虽然名为“莫言”,莫言却是“朋友圈金句”的一大“主力作者”,太多情意绵绵的心灵鸡汤,或措辞犀利的警世恒言,都是以莫言的名义广为流传。莫言此番“官宣”,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不掠人之美的态度,同时也不忘幽默了一把——他不仅配上了一些网友制作的“莫言表情包”,而且亲自奉上了一个“拱手告辞”的新表情。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并没有对“朋友圈文学”嗤之以鼻,即使频频被人盗用名义,莫言也表现得十分慷慨大度。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气度。
说起来,莫言列举的“朋友圈金句”,确实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但其中高质量的“伪作”终究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只是一些貌似很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不仅仅是莫言,太多名人都曾享受过同等待遇。如果说莫言是当代的代表,李白和杜甫毫无疑问是古代的“劳模”,种种“伪作”早已乱花渐欲迷人眼。
伴随着“语录体”的流行,“朋友圈金句”大行其道,由此折射出的现实则是知识传播日益碎片化。当越来越多的人绕过深度阅读,直扑“朋友圈金句”的时候,“金句”注水乃至伪作几乎不可避免。毕竟,“朋友圈金句”的作用在于提供谈资,其中的“含金量”不在于文字的内涵,而在于作者的咖位。
莫言对伪作说“不”,体现的是一种个人态度。不过,这种个人态度却不乏公共反思价值——当我们乐此不疲地转发“朋友圈金句”的时候,我们有多久没有摊开一本大部头书籍,展开一场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