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虚假新闻缘于新闻工作者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缘于激烈的媒体竞争。也缘于新闻自身容易造假。通过采取完善的用人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性以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措施,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更多危害。
论文关键词:虚假新闻;信息传播;职业道德
1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纸箱馅包子”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检查并了解情况。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单位迅速部署.在朝阳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拉网式专项检查行动.却没有发现包子馅中含有纸纤维及其他违禁成分。随后调查人员发现,新闻“纸箱馅包子”存在虚构举报,未对包子和肉馅进行法定检测等疑点。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对此进行立案侦查。侦查发现,此节目内容是由北京电视台2007年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编造的虚假新闻报道。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箱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为此在“北京新闻”中公开向社会道歉。无独有偶,假新闻“女儿状告爸爸的吻”“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而且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影响形象,丧失威信。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虚假薪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虚假新闻是把双刃剑,既害人害己,又害社会。
假新闻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时有所见,近年来,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中,假新闻也频频冒出,社会影响很坏。因此,必须对包括网络媒体在内所出现的所有假新闻,认清其实质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证新闻事业和大众传播健康发展。
一、假新闻的社会危害及其产生根源
假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也即基本事实不符和评价、议论不符。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使受众获得错误资讯,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下面,我们先看几个典型的假新闻案例
2006年7月,“五胞胎”、“手机煮鸡蛋”等虚假新闻事件经由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为大众所称奇,最后被揭穿是假新闻后又予以辟谣。
据2010年1月12日,新华网《新华视点》刊登《“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为何状告网站》一文:2009年8月份以来,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已被全国十多家网站转载。后经新蔡县纪委调查,没有发现曹鑫个人有经济问题,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此后,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2个网站告上法庭。该文提出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站应该怎样对帖子内容的真实性把关一旦帖子失实,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两家网站承认帖子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而自己没有再作核实,并说要求网站对每一条内容都进行核实,目前不可能做到。
摘要:虚假新闻的存在对人们接收真实信息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受众的认知偏见是助长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受众的认知偏见和虚假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受众认知偏见如何阻碍人们对虚假新闻的辨别、如何促进虚假新闻的传播,同时为抵抗虚假新闻现象提供认知角度的思路。
关键词:受众;认知心理学;认知偏见;虚假新闻
一则新闻信息必须最终到达受众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传播,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记忆与理解,决定着这则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受众对新闻的接触、记忆与理解全部靠大脑,而受众自身的大脑存在着许多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些缺陷让受众容易被假新闻诱惑,同时也促进了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认知偏见是这些缺陷中最重要的一种。
一、受众认知偏见的内涵
二、受众认知偏见的产生原因分析
摘要:本论文对大众媒体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进行了剖析,并对新闻的职业道德、栏目的质量、新闻敏感及新闻线索、社会公信力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强调了新闻记者及媒体工作者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泛娱乐化;职业操守;虚假新闻;公信力
一、新闻“泛娱乐化”将使媒体丧失职业操守在市场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资源紧张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关怀。让市民暂时忘掉烦恼,并且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克服现实中的烦恼,是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因此作为媒体来说,不仅要给受众提供信息,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娱乐受众。从某种角度说,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媒体人性化、新闻内容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和轻松,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泛娱乐”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笔者以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受众),可以对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对那些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兴趣的观众付之一笑,乃至随声附和、喝彩叫好。而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以守望社会良知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投其所好。以这种方式获取的高发行量、高收视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媒体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最好证据。
二、新闻的“泛娱乐化”是虚假新闻的温床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感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大量新闻事件的传播实践证明,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残酷,“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同样在媒介中得以体现。有些大众传媒,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已经不是单纯地聚集报道某新闻事件了,而是从各自媒体的特点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并进行创意构思,通过娱乐化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
摘要:虚假新闻缘于新闻工作者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缘于激烈的媒体竞争。也缘于新闻自身容易造假。通过采取完善的用人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性以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措施,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更多危害。
关键词:虚假新闻;信息传播;职业道德
一、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纸箱馅包子”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检查并了解情况。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单位迅速部署,在朝阳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拉网式专项检查行动,却没有发现包子馅中含有纸纤维及其他违禁成分。随后调查人员发现,新闻“纸箱馅包子”存在虚构举报,未对包子和肉馅进行法定检测等疑点。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对此进行立案侦查。侦查发现,此节目内容是由北京电视台2007年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编造的虚假新闻报道。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箱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为此在“北京新闻”中公开向社会道歉。无独有偶,假新闻“女儿状告爸爸的吻”“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而且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影响形象,丧失威信。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虚假薪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虚假新闻是把双刃剑,既害人害己,又害社会。
关键词:网络;假新闻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擦边球战术
不断涌现的新闻侵权诉讼表明,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规律,同时也侵害了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有卷入新闻侵权法律纷争的可能。透过众多的案例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涉诉的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均指向特定的新闻当事人。有的是在报道中指名道姓,以直露的方式侵害了当事人的人格权。有的则没有指名道姓,但通过特定的时空关系和人物特征的描写可分辨出其新闻指向和侵害对象。
去年6月8日,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专门会议,对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进行了安排部署。召开这种单项工作会还是第一次。今年6月30日,省委宣传部和省“三项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在成都也专门召开会议对制止虚假新闻报道进行部署。我们今天召集大家开这个座谈会,就是传达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研究坚决制止和打击虚假新闻的具体措施,杜绝虚假不实报道,推动我市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保证党的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一、虚假新闻报道的表现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促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近年来,在我市的新闻报道中,虽然还没发现有严重后果的虚假新闻报道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社会上极少数虚假新闻报道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给我们新闻工作造成了较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这类虚假新闻报道是记者把小道消息,没有确定的事情写成新闻来报道。比如,2004年8月29日,我省某报刊发了《克林顿“追”莱妹到蓉城两人将于九十月份来华签售各自自传》一文,系该报实习记者采写的报道。然而,事情并未按报道所言发展,虽然记者后来又采访了有关人士,于2004年9月7日以《克林顿莱妹无缘相逢》为题,报道了克林顿因接受手术而暂时不能来华的消息,但从中反映出该报记者捕风捉影、“抢新闻”的问题。事后,该报社责成该记者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报社通报批评。
3、采访不实造成的虚假新闻。这类虚假新闻报道是记者采访作风不深入,未选取足够的采访对象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未到有关部门核实造成的虚假新闻。比如,2004年11月8日,我省某报刊发的《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羽绒服流入四川》,是该报记者从省羽绒工业协会的一位同志那里了解到,在重庆发现了来自“禽流感”高发地区用未经消毒羽毛填充的劣质羽绒服,而这种羽绒服在我省部分地区也有销售。记者对此事没有进行深入采访,没有经过有关部门核实,就撰写了此稿,而编辑部门对涉及“禽流感”这样敏感性很强的报道也没有把好关,未经核实就发稿,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事情发生后,对该报社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加强新闻道德和纪律教育
近年来,虚假新闻屡屡出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最为严重的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訾北佳制造的“纸馅包子”事件,将假新闻推向了高潮。虚假新闻的出现,主要是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宗旨和理念。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铲除虚假新闻的根本途径。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只有通过精神上的自我约束才能起作用。因此媒体要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真正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保证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每个新闻人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减少虚假新闻。新闻工作者要接受道德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境界。在工作中,杜绝以职谋私的行为,服从社会利益。要自觉抵制虚假新闻。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在新闻现场,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不到现场不报道,有时候眼见的耳听的也不一定为实,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去核实,去印证。对那些重大题材,对那些影响较大的新闻,一律奉行核实的原则,宁可牺牲新闻的时效,也要保证新闻的真实。
我国曾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调查,这些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虽然在建立新型职业道德方面已具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但有相当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做出相应的新闻道德行为。根本的内在原因在于这些新闻工作者缺乏与新闻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情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闻道德建设,要解决这种新闻道德困境,必须以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培育为着力点。其目标从个体层面而言是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提升,从社会层面而言是整个行业正义感的凸现。当前,新闻工作者道德情感方式的优化及新闻正义感的凸现,应以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导向,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实践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道德情感培育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不能完全依赖于个体的修养,必须有社会的参与。从我国新闻道德实践出发,要培养和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必须着力于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道德环境的优化、健全道德赏罚机制。
另外,各新闻单位还应贯彻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紧密结合新闻队伍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作风实际,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