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检察机关到底做什么工作?做得怎么样?检察机关自己不说一般人很难搞清楚。但如果单纯讲法律规定、工作机制或经验总结,自说自话、专业性强,容易把普通受众吓跑,宣传效果必然打折扣。怎么办?鉴于检察机关履职的关键在于司法办案,一个重要的宣传方法就是抓住典型案例,实实在在地讲好检察官办案故事,立体化、场景式还原检察机关办案工作,利用案例的故事性、影响力吸引受众、扩大传播,帮助人们了解法律、尤其是检察职能。这也正是《检察日报》开设《法律监督案件追踪》专栏的初衷。
检察机关每天办理的案子那么多,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要进行报道,也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报道。只有具备新闻价值的典型案件,才能进入《法律监督案件追踪》的视野,而绝不是简单的流程性案件。
比如,今年8月14日《法律监督案件追踪》刊发的《这笔千万土地出让金,该缴!》一文,讲述了江苏省张家港市检察院聚焦国有财产保护,依法发出一份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当地国土局追缴土地出让金1000余万元,得到采纳。这篇稿件反映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新职能及基层检察院的典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从刑事立案到刑罚执行、从民事裁判到民事调解、从虚假诉讼监督到公益诉讼……自开栏以来,《法律监督案件追踪》刊发了一大批能看见检察官办案身影的典型案例。透过这些案例报道,不难发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触角涉及每个刑事诉讼环节、每种民事生效法律文书,还有在食药安全等领域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政机关等,多角度呈现了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努力和成效。
着力好案例剖析
一个案例就是一本教材
以办案检察官为主角、致力于突出检察特色的典型案例报道,既能全方位还原检察机关办案工作、增加普通受众对法律的认知,还能倒逼检察机关多办案、办好案。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检察机关必须加大司法公开、主动接受监督,而为了能够更多更好地传播检察声音,更应该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把案件办得更漂亮。另一方面,办案工作借助媒体视角公开,有助于上级机关加强对下领导、监督和指导,推动各地检察机关相互交流和借鉴,也能促使检察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化办案能力。
监督者更需要接受监督。可以说,《法律监督案件追踪》报道的每一起典型案件敢于晾晒、不怕监督。而其中,办案检察官强烈的职业敏感、锲而不舍的追查精神、专业化的办案水平、超于常人的监督智慧,无不值得同行研究交流和学习借鉴。
传播法治声音
审慎办案体现司法担当
实践中,越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例,越是众声喧哗,司法机关越需保持理性、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作出独立判断。《法律监督案件追踪》作为案件报道专栏,也要求编辑记者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法律素养、恪守职业道德,不恶意炒作、不一味猎奇,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把握好案例报道的时、度、效,体现出报纸鲜明的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法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