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法律评论》2024年第6期要目刑法劳动法国际法中国法

1.劳动法对生产率、就业和失业及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基于剑桥Leximetric数据库的新证据

[英]西蒙·迪肯[伊朗]卡梅利亚·普尔克曼尼(5-26)

【主题研讨:《民法典》合同编通则问题研究】

2.预约亦约:缔约协议的法解释论

韩世远(27-44)

3.合同违法无效规则中行为规范与权限规范的区分

——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18条为中心

易军(45-63)

4.不当得利法的体系重构

——兼论合同无效、撤销后的法律效果

许德风(64-82)

【理论前沿】

5.两种概括故意概念的区分与适用

——以《刑事审判参考》第1243号指导案例为切入点

汪雪城(83-99)

6.环境犯罪保护法益的再识别

戴小强(100-116)

7.行贿罪从重处罚情节的规范适用

——兼论个罪从重处罚情节的功能定位

姜涛(117-133)

8.我国行政诉讼继续确认判决论

查云飞(134-149)

9.商标混淆判断要件的功能定位及考察方法

许清(150-167)

10.“缠扰行为”刑法规制的域外实践和中国路径

姜敏(168-184)

【国际法研究】

11.国际投资法中的社会许可问题与中国因应

张金矜(185-200)

12.中国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进路

刘云开(201-218)

作者:西蒙·迪肯(SimonDeakin)、卡梅利亚·普尔克曼尼(KameliaPourkermani)(剑桥大学法学院、剑桥大学商业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商业研究中心)

作者:韩世远(清华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预约法解释论的展开应借助比较法之考据,编织相应的义理之网。预约合同的成立要求约定订立合同的义务以及本约的可确定性。基于“交易成熟度”理论,预约所生缔约义务亦可强制履行,比较法常见的做法是以生效判决代替预约义务人的意思表示,实值我国立法或司法解释参考并相应改进。违反预约的赔偿请求权基础虽可有预约违约及本约缔约过失两种路径,但相应的选择权在请求权人,裁判者应尊重其选择。预约违约赔偿可从交易整体角度参考本约的信赖利益或履行利益,原则上由原告依证明的难易选择主张,裁判者应在原告选择基础上,参考交易成熟度酌定赔偿。越过预约成立本约属特别法,应严格掌握其适用要件,在交易存在重大隐存不合意场合,如双方未能补充合意,不宜认定本约成立。

关键词:预约合同;本约;缔约协议;缔约义务

作者:易军(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中“强制性规定”的范围广泛,在文义上至少可以涵盖宪法规定、公法规定、社会法规定和私法强制性规定等。从目的解释而言,其范围应予限缩。《合同编通则解释》第18条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强制性规定区分为“行为规范”与“权限规范”,并将“权限规范”排除在该第153条第1款“强制性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外。我国长期以来就该款“强制性规定”的范围存在包括或不包括权限规范两种不同观点;司法实务中,则存在着较普遍地混淆行为规范与权限规范的做法。近年来该“强制性规定”不包括权限规范的共识渐趋形成。区分行为规范与权限规范深具必要性,二者在内涵、行为人自治程度、实践理念、有无“真正的违反”、规范违反的后果等方面均存在实质性差异。这一区隔具有符合立法理性要求、助益维护私人自治、纯粹化合同违法无效规则的规范功能等重要价值。

关键词:强制性规定;行为规范;权限规范;私人自治

作者:许德风(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对我国有重大影响的德国不当得利法并非完全总结于交易实践,而是法典化过程中人为创设的产物,是不同类型返还义务的集合而不具有体系性、整体性。从构成要件来看,“给付”概念内涵模糊,不能妥当处理多人关系不当得利,也不足以支撑起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的区分。能够支撑起不当得利法独立性的,主要是不当得利法有关返还内容的规定及影响返还内容的得利丧失抗辩、强迫得利等制度。在解构传统不当得利法的基础上,应适应我国《民法典》的体系和实践需要,重构不当得利制度:将合同失败时给付不当得利制度理解为合同法的从属性规则,在确定返还义务的构成与范围时对自愿达成的合意予以关照;以给付不当得利及无因管理制度替代非给付不当得利中的求偿不当得利;独立对待多人关系不当得利并斟酌案件实际情况作出权衡判断;忽略“所有人—占有人”规则,或认为其与不当得利请求权构成竞合,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

关键词:不当得利;得利丧失;物权性不当得利返还;多人关系不当得利;所有人—占有人规则

作者:汪雪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中有两种不同内涵的概括故意易被混淆:一种是作为不确定故意类型的概括故意,另一种是作为连续犯主观要件的概括故意。前者指对危害结果如何发生的概括认识,是“一行为”对应的“一故意”形态,适用于主观罪过领域,用来解决犯罪故意的成立范围问题,如涉及数罪则按照想象竞合犯处理;后者指对危害行为连续内容的概括认识,是“数行为”对应的“数故意”形态,适用于罪数领域,用来解决连续犯的成立范围问题,在罪数认定上按照处断的一罪处理。具体适用时,不确定概括故意可重点解决法定性质、罪量程度的认识不明问题,并以“知道可能性”标准划定归责界限;连续犯概括故意可用于解决网络连续犯罪问题,并对实践中按一罪处断并累计罪量的做法给予理论支撑。当行为人对危害行为连续内容及(每次行为对应的)危害结果如何发生处于双重概括认识状态时,可以重叠适用两种概括故意解决刑事归责问题。

关键词:不确定故意;概括故意;连续犯;明知

作者:戴小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内容提要:环境犯罪保护法益是生态法益的观点,在我国已成为主流学说。这一观点虽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在我国不应得到支持,因而有必要对我国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进行再识别。在教义学体系内,具体犯罪保护法益的识别应以犯罪规定的构成要件为基础,应确保法益具备现实实在性和明确性,并与实证宪法的价值秩序相联结。在教义学体系外,则应考察所识别的法益与公共政策的契合度。环境犯罪保护法益呈现出差序结构,其阻挡层法益为国家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背后层法益为公共安全和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该法益既符合上述教义学标准,又比生态法益更契合我国当下的公共政策,即更能充分挖掘其他法律的环境治理潜能,推动生态环境多元共治,还能有效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环境犯罪;生态法益;公共安全;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公共政策

作者:姜涛(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修正案(十二)》对行贿罪增加了七种从重处罚情节,以加大对行贿罪的惩治力度。如果将七种从重处罚情节理解为量刑情节,会造成《贪贿案件解释》与《刑法修正案(十二)》之间的司法适用冲突。刑法总则中的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内选择较重刑罚或较长刑期,而刑法分则中的个罪从重处罚情节,不仅是确定个罪之犯罪构成的补充性标准,而且是确定个罪的法定刑幅度后选择较重刑罚或较长刑期的依据,两者不能等同视之。在定罪层面,在基本型犯罪构成不充足的情况下,从重处罚情节应当作为补充型构成要件;在基本型犯罪构成充足的情况下,从重处罚情节应当作为加重型构成要件。在量刑层面,在基本型犯罪构成或加重型犯罪构成充足的情况下,从重处罚情节属于量刑规则。立足于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从重处罚情节在同一案件中不能既作为构成要件,又作为量刑规则。

关键词:行贿罪;从重处罚情节;定罪情节;犯罪构成;重复评价原则

作者:查云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行政诉讼;确认判决;继续确认判决;确认利益

作者:许清(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作者:姜敏(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缠扰行为;公民安宁权;犯罪化;亲告罪

作者:张金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国际投资仲裁;国际投资协定;社会许可;社区关系;争端预防机制

作者:刘云开(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域外适用;地域性;涉外法治

THE END
1.法治时评推荐新闻 1 尊宪崇法 | 触手可及、抬头可见!集中宣传展播让法律知识“亮起来” 2 监管部门对操纵市场“出重拳”,年内9份罚单金额均超1亿元 3 尊宪崇法 | 湖南:与“宪”同行 共赴法治之约 4 湖南:镜头下的法治力量 5 看湖南如何奏响新时代普法强音 6 湖南省委网信办开设涉“清朗·网络平台算法https://pf.rednet.cn/channel/8351.html
2.法治日报2024年12月06日要闻□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近日,上海市律师协会举办“2024年度最受上海律师欢迎的法律科技产品”颁奖大会,其中多个涉及AI法律咨询、大数据法律法规检索等普法应用场景备受关注。 近年来,上海持续创新普法模式,形成“红色普法”“融合普法”“三式普法(嵌入式、融合式、浸润式)”等创新成果集群,一举解决了诸多普法领域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41206/Articel01005GN.htm
3.全国法院新闻联播全国法院新闻联播今天是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人民法院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https://radio.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367.shtml
4.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法律支持与保障法规代表们认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工作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持与保障。 立法工作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http://fw.mwfw.cn/fagui/237853.html
5.12月中国最新立法,中国最新立法动态,深度解读与观点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的完善与创新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年末的十二月,中国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立法动态,这些立法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更与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本文将聚焦“十二月中国最新立法”,从不同角度阐述其意义和影响,并结合正反双方观点,提出个人的立场及理由。 http://weiweijituan.cn/post/7575.html
6.重要新闻法制日报评出2015年度十大法治新闻#点评#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是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是对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把好法律职业入口关、考试关、培训关,将提高法律职业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有助于最大程度凝聚法治共https://zhuanlan.zhihu.com/p/89111150
7.新闻月盘点2016年5月重大立法案例全面梳理【新闻月盘点】2016年5月重大立法、案例全面梳理 不经意间5月就这样的悄悄走过,最高检、最高法、国土部、国务院、等部门发布重要立法;北京、辽宁、武汉等地也积极的在5月里加快地方性法规的发布。 除了典型案例,你听过被遗忘权吗?你知道百度又成被告吗?让我们回首5月,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请跟随北大法律信息https://www.chinalawinfo.com/News/NewsFullText.aspx?NewsId=81001
8.[大专题]新闻法(四) 新闻法规的保护功能 (五) 新闻法规的强制功能 (六) 新闻法规的教育功能 社会功能: (一) 阶级统治功能 (二) 社会管理功能 点评:法的功能的具体化 新闻法的关键问题 西伯特写道:“信息和思想没有物理界限,它们经由现代媒介得到传播,比如电台、报纸、杂志和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学,提出了大量有趣的法律问题。”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02/07/8102575_1119175170.shtml
9.2008中国互联网哈哈榜之:十大网民推动事件点评:死亡博客事件,把人肉搜索推向风口浪尖,引发了大众对人肉搜索的一场法律大讨论。 8、红心照耀中国:推动全民爱国热情 事件:在圣火海外传递过程中连连受阻,以及受到CNN等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和评论之后,激发了一场全体网民的爱国热情。一时间,所有的IM上统统红心闪耀。 https://m.ceconlinebbs.com/BLOG/1301/
10.小学防灾减灾活动方案(精选17篇)5月7-13日,在XX日报、XX电视台专题栏目、重点时段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推出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报道全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情况。 牵头单位:区新闻社、区广电传媒集团。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等相关部门。 https://www.unjs.com/huodongfangan/202001/2277963.html
11.新闻侵权案例点评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新闻侵权案例点评 [点评]:笔者以为,公民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已很明确,而死亡者的公民权自然消灭,对其肖像权是否应当延伸保护,目前法律尚无明确规定。这起鲁-迅肖像权纠纷案提出了一系列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死人是否有肖像权?肖像权中是否有财产权?公民死亡后的肖像权如何保护?如此看来,此案的法律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该https://www.lawpa.cn/changshi/313851.html
12.10大关键词!盘点2021年传媒业发展【点评】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是应对传媒发展新生态、技术发展新形势、组织发展新架构的顶层设计与有力举措。对于我国主流媒体而言,站在建党百年与“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需要着力做好重大主题的新闻舆论工作,同时也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绘制媒体转型的发展蓝图。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2490522797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