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立法法理

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奥古斯丁

法律,归根到底是人的法律。它存在的目的,不是建立尽善尽美的人间天堂,而是让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有力的保障。如果法律违背了正义的初衷,那么这条法律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真正的法律,让一切权力在明确的规则下运行;法律的存在,必须让社会更公平、更有序,而不是相反。

法律与体制紧密关联。比如,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法律的缺失,“口袋罪”的泛滥,权力失去制约,既无法律又无规则,这正是立法失败的结果。

对一国、一民族来说,一种新的普遍的法律精神能否逐渐养成,至关重要。这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通晓法律常识,理解法律精神,是现代公民的一堂必修课。

然而,法律常识教育严重缺失的当下,讲法学的书虽然很多,但真正写给普通人读的却很少,大多数不是过于专业化,就是写的佶屈聱牙。既能够触及法律精神核心,又能写的通俗易懂的作品则非常少见。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一个所有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权利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被誉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人权律师”、法学家艾伦·德肖维茨,推翻了之前所有的派系和理论,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权利既不来自上帝或自然法则,也不仅仅来自法律的规定,权利来自于人类过去的恶行。

作者认为,权利来自于人类对过去经历的暴行磨难的反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人类创立和积累起权利体系来抵抗恶行的侵袭。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权利也需要人类倍加珍视和维护——为权利而斗争,权利才能永存!

本书论述自成体系,极度易懂,且文采极佳。有人可能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启发性极高。一个人若要守护自己的权利,则首先不应该纵容恶行。

《穷人能否获得公正审判》

改变美国宪法史的经典案例

本书曾获普利策新闻奖,并在美国热销80万册,是安东尼·刘易斯的代表作。

穷人能否获得公正审判?书中讲述一位贫穷的犯罪嫌疑人吉迪恩,在一起盗窃案中被判入狱5年,吉迪恩向联邦最高法院写信要求重审,理由是他因为太穷请不起律师,而法院拒绝为他指派免费的律师,因此他没有获得公平的审判。

后来,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以一致意见认为“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获得律师的帮助,是公平审判必需的基本权利”,“如果一个贫穷的被告没有获得律师的帮助直接面对指控,这种审判的公平性将荡然无存”,并判定此案发回重审。

最后,吉迪恩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成功以无罪释放。本案为贫穷的刑事被告人争取到了律师帮助的权利而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起经典案例。这一案例诠释了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导向,每一个案件都可能关乎所有人。本书以此案为中心,对案例前因后果进行很细致的拆解,讲述了公平审判和律师帮助权的确立历程。本案是经典,本书亦堪称经典,值得收藏、深思。

《信息、信任与法律》

探寻当下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

今天,资讯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备程度,都堪称历史之最。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却是极度缺乏互信的——人人都知道信任很重要,但似乎都被信任危机包围。

重建信任的前提,需要先从“信任怪圈”切入,真正理解信息、信任与法律各自的本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些洞察,解读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信任危机”。张维迎的力作《信息、信任与法律》,正是为这一问题“量身定做”的好书。

张维迎认为:信用机制的建立和保护,取决于博弈的层次、法律的治理;而重复的博弈、良善的法律,又深深植根于该社会的信仰和伦理……

一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信任——当信任变得愈发脆弱,作为繁荣根基的活水源头也终将变得枯竭。

本书是张维迎最被低估的一本书,当下却显得尤为重要。

《刑法学讲义》

罗翔的入门级普法神书

罗翔的书,有趣有用,不只普法,更聚焦构建三观。

这本《刑法学讲义》,看名字非常专业,非常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其实非常通俗易读,甚至让人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法律”变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时不时出现的哲学思辨,深击人心,叫人大呼过瘾。

对罗翔而言,法律是一种处世哲学。法律与哲学融会贯通,聚焦的是法律底层的精神和价值基础。罗翔的作品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治理艺术,法律的深处,蕴含着对人类有限性和人性幽微的深思。

书中结合了许多热点案件,用荒诞又真实的案件和幽默的笔触逗笑读者的同时,夹带出的其实是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法律精神的呼唤,同时隐含着寻求真理的热情和人性的光辉。

高能案例+精妙解读+法理哲学=入门级普法神书。这是一本生活中的法律智慧,帮助守护你的生命、身体和财产。想了解法律常识、法律精神的人,一定不要错过此书。

-5-

《法律、立法与自由》

探讨有序社会应有的样子

与以上四本书相比,这三卷《法律、立法与自由》并不是容易阅读的书,但却是绝对重磅的书,值得关心自由根基的人永久珍藏。

本书是哈耶克历经17年思考创作出的最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堪称哈耶克自由理想的集大成之作。甚至可以说,哈耶克最重要的思想,就隐藏在这部少有人注意的巨著之中。

如果说,大众熟知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一本解毒之书,那么他的这部《法律、立法与自由》更像是一本建构之书,探讨了一个有序社会的法律和政治结构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本书构思极具系统性,三卷之间有着密切的论证逻辑,整部书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哲学体系。哈耶克甚至在序言中坦言,如果不是《自由宪章》已经出版,这本书才更当得起这个名字。

在新的历史叙事成为世界主流的21世纪20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读哈耶克。阅读《法律、立法与自由》,听哈耶克解读法律、正义的真谛,了解市场经济的真相。

THE END
1.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因此,在我们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进一步深入探讨正义的本质,以期寻求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正义,这个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政治家和道德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观念,实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正义不仅表现为对个体权益的保障,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持。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2.法律维护的“正义”是:秩序,不是公义。(正义回廊)影评《正义回廊》 法律维护的“正义”是:秩序,不是公义。法律维护的“正义”是:秩序,不是公义。而秩序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之上,而规章制度是以“相对公平”为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建立在符合共同认知的“事实”之上。 剧中审理的环节相对于案件看似公平、公正,但最终裁决权却交给最容易“情绪化”的陪审团。最终,让整个审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99316/
3.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司法只有在确保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明确区分法律问题与非法律问题,通过公正司法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院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等条件下才可能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https://www.bkw.cn/flzyzgks/ask/1852506.html
4.警察执法神圣不可侵犯,坚决捍卫法律的尊严和底线《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 已经于2018年12月7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条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不受妨害、阻碍,民警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因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行为受到威胁、侵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YwMTkxOA==&mid=2651103852&idx=2&sn=3db57a614fa78e35f9aca1da107f6420&chksm=85f53402e2dda69b65b912696412f70dee754ff208a5480c0c2ee0dd644ba21ba8b36e2a8b33&scene=27
5.浅论民事审判中正义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这里笔者认为,正义和秩序概念不同,所体现的法律价值当然不同,正义即使人们所不懈追求的价值评判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变幻不定、歧义丛生的哲学、法学概念,正如博登海默所言:“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虽然,正义标准不统一,但公正绝对是正义的基础,但公正并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45.html
6.国家犯罪才是一切犯罪的根,Nationalcrimeistherootofall而这些,反过来又影响到人民对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遵守和对国家行为的服从。并且,在缺乏感情和人性的社会里,人更不可能去自觉遵守国家秩序、社会秩序和自愿服从国家行为,一切将坠入混乱。人民生活这样的社会里,产生犯罪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国家犯罪损毁社会正义https://www.meipian.cn/3cl81kdf
7.读书:法治的细节第一,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 第二,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善与善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法律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是一个中立的裁判的身份,在对立观点中寻求一个平衡,并且以程序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同时也是法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