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供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民主化解决机制
社会冲突的司法解决具有事后救济的特征,绝大多数的社会冲突首先会经历民主的制度化解决机制并主要被这一机制所化解。如现代选举制度提供了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容纳多元的利益诉求;现代立法制度则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平衡多元利益的竞争关系;现代地方制度则缓解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张力;民主的人事任免制度则化解了权力更迭过程中的统治危机;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的职权配置,则降低了权力冲突的几率并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上述制度都在一国宪法中有或原则或细致的规范依据,从而以根本法的形式提供了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民主化解决机制。中国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这些机制的细节由部门法完成,但其精神和原则来自于根本法上的规范依据。
(三)使公民全面的民主参与成为可能
二、法治秩序的维度
(一)现代法治秩序的基本表达
(二)对国家公权力的宪法控制
三、公共生活的维度
(一)开放的人际交流空间
(二)多元的文化选择空间
(三)自主的社会治理空间
(四)人道的社会互助空间
与封建专制国家的法律将人视为法律管制的对象不同,现代国家的宪法不仅将公民确定为主权的所有者,而且是一切国家权力运行的目的,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道精神因而也是宪法的精神,是国家机关权力行使的道德底线。
四、个人权利的维度
(一)人的尊严是我国宪法的最高原则
(二)不断发展的个人权利体系
宪法不仅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同时还为基本权利的发展留下了解释的空间。
从历史的维度看,人权体系经历了从第一代人权到第三代人权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一代人权以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和经济自由,即所谓的“三大自由”为核心。第二代人权则为第一代人权补充了社会权利类型,而第三代人权则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文化权、环境权等新型权利。当代各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大体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的自由与人格的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等,基本反映了现代人权理论的发展。
人们对于何为基本权利的理解是发展变化的,为了有效容纳权利观念的变迁,宪法通常会规定概括基本权利条款。如《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一切国家权力的义务。”《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并依照本宪法的规定,承认和保障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我国在2004年修改宪法之后,也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概括基本权利条款写进了宪法。
(三)基本权利的救济
五、后代人利益的维度
宪法的价值立场和制度设计在事实上具有长久的“溢出”效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宪法既蕴含着历史也指引着未来。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宪法基本权利体系、具体的宪政制度将构成后代人享受个人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从立宪技术的角度看,宪法文本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为宪法解释本身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宪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留下了较大的解释余地,从而能够适应后代人利益的发展需求。站在后代人的立场,我国宪法贯彻的和谐发展的文明观以及宪法设定的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变革模式,具有制度伦理的意义。
(一)和谐发展的文明观
宪法在建构国家权力的结构、确认公民基本权利的时候,是具有明确的未来指向的。宪法通过树立自己的最高权威地位确保一国的政治秩序、法治秩序乃至经济秩序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使国家总体的宪法秩序按照最初的设计走向未来。宪法并不拒绝修改和变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往往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拒绝成为修改的对象,从而确保价值立场的稳固。如《意大利共和国宪法》、《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土耳其宪法》规定共和政体不得成为修宪的对象,而《联邦德国基本法》则规定联邦制原则不得被修改。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内容不得修改,但是却以在总纲中概括阐述国家发展目标的方式,明确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设想。其中,和谐发展的文明观最有代表性。
宪法在使用“文明”这个概念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文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因而将文明具体化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我国现行宪法的最后一次修正是在2004年,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还没有在立法者的头脑中明确树立起来,因此没有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但是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宪法中是一以贯之的,隐含了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对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宪法明确表达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文明观。和谐发展既是一种东方智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包含着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生存密码。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即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谐”从一种生存智慧、文化观念成为引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国理念,这与宪法的精神完全契合,宪法作为根本法将在调整各类基本社会关系时融入和谐精神,从而保障各类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二)审慎的制度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改革以突破法律为手段,但代价是削弱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与宪法的精神和文本是相违背的。从后代人的角度看,宪法最大的财富之一是通过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设定民主程序和法律界限,确保任何具有长远影响的制度变革都经过审慎、充分的民主协商,进而保证国家秩序的稳定性和未来生活的可预测性。审慎的制度变革是法治的要求,也是宪法对未来发展所应该提供的制度保障。
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一部完美的宪法。然而,有瑕疵的宪法可以完善,宪法的价值却不容置疑。宪法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决策和时代洪流的推动下,探讨如何重塑公民的宪法观念,使得因缺乏司法适用性而与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显得颇有距离的宪法,被人们熟知并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是学术界刻不容缓的理论使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基本权利的救济上,还体现在国家的政治民主、法治秩序、公民的社会生活,甚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具有宪法精神的公民才能成为推动宪法实施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