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政府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任务,强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的要义,就是在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中贯彻和遵循法治的精神与原则,通过法律对政府行为予以规范和支持。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灵魂,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引领。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全方位引导理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这意味着政府的各项制度及其运行都要践行法治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符合法治精神的条件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德性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就在于,它把依法行政、法治思维和规则之治的原理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融为一体,通过德法互助为法治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可以说,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要推进实现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善治”,寻求政府对社会治理的美好品性与良善运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于法治政府组织结构的各个部分。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质是围绕政府权力的依法行使进行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设置和体制、机制安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于法治政府组织结构的各个部分,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法治政府所必需的组织机理、机构运营、人员组成等的价值准则。在组织结构方面,要实现政府机构及其职权的法定,同时还强调行政部门要依法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法治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机构及其职权法定、服务高效便民,既是行政组织法的内容,也是法治政府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通到政府职权设定、职能行使、机构编制、组织协调、行政决策与公共服务等事宜的构成之中,确保政府组织和活动的原则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落实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提高政府机制运转的法治化水平。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个案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具体实践。个案执法和行政管理既是社会公共价值实际发生作用的场所,又是法律实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互融合的重要领域。行政执法和管理范围广泛、内容多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其要求对具体情形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行政人员改变生硬的执法方式,让价值要素成为弥合机械执法弊端的温润质料,避免行政管理的呆板操作。尤其是在涉及实质判断的场合,行政人员不仅应依法律的明确规则执法,还需要依法律原理、原则和法律条文蕴含的价值、理念执法。这也就是说,在行政管理或执法实践中,不能简单地做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还要更多做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将法律的刚性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柔性观念相结合,特别是在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或社会矛盾集中的领域,综合运用教育、调解和疏导等多元的行政管理方式,融法律和情理于一体,可以获得法律实施和社会治理的良好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个案执法和行政管理具体实践,就是实现良好的社会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和有益方式,也是向社会传递正确价值取向的可靠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增强执法说理的论证过程。执法者在依据法律规则作出决定时,需要向相对人说明和解释相应法律规则的含义及适用理由。在行政人员个案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将法律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结合起来运用到增强执法说理的过程。从具体实践来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政府的行政执法和日常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对法律规定的解释还是对执法结果的合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可作为价值说理的依据与法律实施的逻辑推论结合在一起。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理能够为法律实施及其论证提供更多的理由,其对法律的执行结论或执法规范的形成能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而执法者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理,也回应了多元社会的价值需求,有助于用鲜活的案例引导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知文)

THE END
1.树立并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把法治建设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http://www.henanpeace.org.cn/news.html?aid=80904
2.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3.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本册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https://www.meipian.cn/372doca5
4.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下列最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是( )A.诚实信用原则B.回避原则C.当事人诉讼平等原则D.公开性原则的答案解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687be669bc40a59980c923d48f0358.html?fm=bdbds92c1d783a1ee487050d5e17cc3803ace
5.《民法典》对公序良俗的确认吸纳与适用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统称,公序良俗的法治价值是对法治社会的支撑,公序良俗是《民法典》人权精神的价值体现,需要构建公序良俗价值追求上的民法体系。“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包括坚持《民法典》规范的类推适用,实施公序良俗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遵循公序良俗与法治融合的原则,发挥公序良俗http://m.365baodao.com/shehui/dzpls/2022-08-22/23541.html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这四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是人摆脱限制和奴役成为自己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尊重、保护自由是社会主义的http://bhapp.jbh.tjbh.com/pages/2022/06/14/59b05369541b46539ab3a7da8d3653ba.html
7.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答题.docxc.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人生追求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30/6151105111010153.shtm
8.习题课绪论+第1章章节练习1.(单选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 )。 A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B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C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https://www.jianshu.com/p/4b58f69b0d30
9.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的内心期待和现实需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崇高价值追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根本目的,始终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https://www.cqfzb.net/fzbrmt/2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