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很多文化有非常清晰的源自中国文化的部分,但又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本书是探讨日本文化不能不读的一本书,仅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开始读这本书。

如原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非常认同:

美国人在壮年时期依靠自由的个人选择来实现人生目标;日本人则通过严格的个人约束,进行精神修养的锻炼来实现人生超凡的境界,而获得自由难以实现的效果。

在日本,画家、诗人、演说家及武士为了实现“无我”的状态几乎都是采用这种修行训练方法的。他们不是为了学到“无限”的超能力,而是为了能不受干扰地感受有限的美;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学会一种实现目标的调整手段,让自己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果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者对日本文明中体现出来的诸多矛盾性不解的人,非常推荐阅读这本极具思想深度解读的上佳之作。

刀不是用来进攻别人的象征,只是勇敢地剖析自我的比喻。

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菊与刀”简简单单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儿童教养可以联想到机器生产,但是他们培育出来的儿童却又不缺乏创新。日本人对于儿童教养的严格要求却又使儿童保持了童年时代的欢乐。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想要说到的,但是为了不影响节奏,都将想法埋藏在了心底。现在来看,也只有大概了。

这本书,读到前面部分的时候,其实我是觉得没多大意思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不能够说对日本有多么深刻的了解。所以,作者前文写的内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反驳、指正。但是到了后面讲到修为、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和我国的情况产生了一些共鸣,读来兴趣骤增。就全书来看,确实有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引证谬误等问题存在,主要归结于缺乏田野调查和作者本人立场所致。

我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对战后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我认为,日本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所获审判并不能够告慰众多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而惨死的冤魂。日本在其战败后表现出的180度大转变,不过是其隐忍性格的表现,却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看今日日本,所作所为多像隐忍之后准备报复。

一,关于本书

二,关于日本人

我认识一个日本人,他经历过一个放飞自我的童年,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时光,现在的他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父亲,看上去有点沉默寡言。

他严谨自律,有着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不可挑战的权威,他同时在外面有一个情妇,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家庭的爱和付出。

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且上进努力,因为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不肯定,哪怕是一个嘲讽的.小眼神,在他看来都是不可原谅的不尊重,为此他愿意付出很多艰苦努力来获取所有人的认同。

他无条件的忠于天皇忠于从小被教导的各种信条,为此他可以忍受很多磨砺,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

通过《菊与刀》我认识了这样一个日本人。

三,关于我眼中的日本

对一个民族的了解,绝不可能通过一本书几份资料就能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并且至今能屹立于国际,它的很多方方面面想必值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菊与刀》菊,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着日本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美国曾经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日本人的脾性最古怪,也最难琢磨。太平洋战争熟悉“敌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想与日本人打仗,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而著此书。

一、解读日本发动二战的原因:

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由很特别:他们要结束世界上这种“自立为王”的无政府状态,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斗。只有各国“各就其位”了,世界才能长久地和平。

二、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精神上,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美国一贯注重强大的实力,日本则一贯重视精神。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可以永恒;物质虽不可少,却是次要的,转瞬即逝。

“以投降为耻”,宁可自杀。不救助伤员。

三、各就其位

各就位就是日本人信仰铁序和等级制度。这是一种民族习惯,从“敬语”和鞠躯行礼方式体现。这种等级体现在国际事务,家庭内、同辈朋友之间、性别、年纪、过去交往。直到19世纪中叶,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可以使用姓氏。对美国人来说平等是最崇高、最道德的。

四、报恩:不容回避的人生主题

“恩”这词与“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的意思是共通的。比如受长辈的恩、上级的恩。如果是受同辈的思,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会有一种不快的自卑感。因为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时,其含义就等于“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同时会称对方为自己的“恩人”。

如果大街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日本人常常选择不矛理睬,这侄不是由于日本人缺乏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国灰他们觉得,除了警察之外,任何人插手都是在让受帮助人背上欠你的恩情债。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到6月形势开始变化了。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过去两年半中最高统帅部将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现在没有这种必要了。对德战争已胜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失败的大战役,从此以后我军日益进逼日军。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拉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在同一个极其可怕的敌人作战。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关我们的敌国日本的许多问题就很重要了。不管问题是军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还是由扔向日本后方的传单所引起的,每一种见解都是重要的。在这场和日本所打的总体战中,我们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目的和动机,不仅仅是日本的悠久历史,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的统计资料,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在他们的行动和看法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强制力。我们必须将自己作为美国人而据以行动的前提暂且置于一边,尽可能不要轻易地迅速得出不费气力的结论,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干,他们也会怎么干。

我所承担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课题。美国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战争期间一味谴责敌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敌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待人生的,那就远为困难了。可是我们非得这样去做不可。问题是日本人将怎样行动,而不是一旦我们处于他们的地位将怎样行动。我必须试着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动看作是一种有助于我理解他们的“本钱”,而不是作为一种“债务”。我必须观察他们从事战争的方法,还暂时得把它看作只是个文化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日本人战时也同和平时期一样,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从他们处理战争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显示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殊征候呢?日本领导人煽动好战情绪的方法、安定惊惶国民的方法以及战场上的用兵方法——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们自认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得寻踪于战争的种种细节,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样一步步在战争中暴露自己的。

我断断续续一个多月读完《菊与刀》,又做了一些背景了解,算是初通,浅谈之。

《菊与刀》该书作者露丝本尼狄克特,在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观点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暗含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菊与刀》虽然写了快八十年了,读一读我想也不无裨益。

今天完整读完了《菊与刀》。加入了读书群以后的确对我读书有督促作用。看到这个月没有倡议每个人交书目和读书笔记,不过我还是打算完成一下作业。

日本和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学习日本,小时候最初有关日本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血疑》,后来还有一部当时电视上播的日剧我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没有听力但是却打乒乓球的,而记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剧,有个女孩练习钢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经常练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对我钢琴曲的.启蒙,我第一个喜欢的音乐家也是肖邦。后来看了几部日本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抱歉对他的小说却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边淳一的几本书。这些年工作的原因当然对日本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初终于第一次到了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日本,离得也近,准备以后多去。

菊花与刀,作为日本最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作为书名,一是寓意着写的日本人,二是揭露了日本人的文化或者说日本人性两面性。读完以后,突然觉得同为东方人,文化却有特别大的差异,可能也和时代性有关,也特别庆幸我生活在了中国的新时代,虽然作为女性累点,但是还是可以追求自己的自由,也算是一种幸运。作为一个非日本人,非美国人,在看待这本书时作为第三人,视角有时会莫名其妙往自己身上比较,所以不能认同有战争倾向的日本人人性,也不能认同有美好童年和被严格自我贴标的青年生活之间的矛盾,他们对皇权的`尊敬、对自我修养的理解和强制执行力,对报恩的看法以及对投降后的生活态度都是刷新了我对人性的理解。虽然世界观不太一样,但是也有和我同样观点的地方。

比如说对于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来说,她们相夫教子貌似和中国那个时候的女性也相似,也能认同有着严格家庭责任感的日本男性。以前老是看一些灿烂千阳,白夜行,伊斯坦布尔的假期这样带有故事情节类的书,偶尔读读这种人类学的作品,还是挺新鲜的。而且我尤其佩服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极细微的观察和理解,最重要的是,我读到最后,并没有发现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性,只是很站在很中立的角度去描写了日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

「菊与刀」,「武士道」,「五轮书」统称为日本三书。

菊与刀,是其中一本。讲的是人类观察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观察日本人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总结日本人的内心及行为规律,以用于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和对日本的战后措施。

读完后,觉得日本人是「唯心主义者」,追求精神至上,也难怪,在物资季度匮乏的日本岛国,统治者愿意用这种方式稳定国人,国人也愿意用这种方式解脱自己。菊代表的是优雅,刀代表的是刚毅,这两种品性都是较为崇尚的思想精神,日本人很是看中“精神修炼”,从孩提时代就开始锻炼,从而造就了整个民族的「菊与刀」。

书中还讲到日本人之间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简直是入到骨子里的,尤其是「天皇」,是神一样的存在,绝对的服从和信赖,但天皇又没有实权,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领袖。

日本人的「恩情思想」又是另外一个刷新三观的地方,他们睚眦必报,无论是报恩还是复仇,这两种行为都是日本人所崇拜的。而施恩对于日本人来说却是耻辱,怪不得让座在日本是视为「不敬」。

书中还有其他方面的讲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日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我看金砖四国就更加觉得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度。通过本书,加深了我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于电影,动漫,或者说某类型的动作片。

书中的前一章觉得有些累赘和聒噪,一直在强调人类观察学方面的种种。

在拜读了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后,让我对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本书是作者受托于美国政府,为研究对日政策而展开对日本人的研究并最后著书出版,所以在其中对日本人的性格与理念的研究是比较深刻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全书围绕日本的历史和背景,对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记得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尚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而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而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矛盾的.民族,就像书名一样,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谦逊,温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种武器,则体现了日本人嗜血,残暴,好战的一面。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我对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报恩于万一,洗刷污名这三章的理解比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体现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会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都存在这等级制度,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用等级制的观念看待问题。例如:在过去,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国际等级的金字塔顶端。二战过后,西方国家取代了他们,但是这种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依然牢固。

等级制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因此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有什么规定,在什么情况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及其繁琐复杂的礼仪规定。

最后,洗刷污名,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名誉的追求与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誉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们会感到十分羞耻,而羞耻感会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誉,他们会毫不畏惧的与上司发生冲突,来保护自己的名誉,哪怕事后再向上司赔罪;而如果在竞争中落败的话,名誉扫地,他们会选择引咎辞职,以图洗刷自己的污名,这与在战场上剖腹自尽有些类似。

名誉是日本人恒久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他们获得尊敬的必需条件。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的日本人,对于日本这个充满矛盾与危险的民族,我们对他还有着很多的不了解,所以对他不能放松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辙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看了这本书后,才明白“武士”是日本的一个阶层。丰臣秀吉通过“刀狩”将农民手上的武器没收,武士阶级和农民彻底分离,农民永远不可以带刀,武士成了一个独立的带刀阶级。在德川幕府体制下,武士主要依靠领主赐予的禄米为生。

武士作为将军或者各地领主的家臣,其没有土地,全部职责在于维护主人的领土完整和利益,当需要为主人的利益奔走驱驰时,会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忠诚、勇敢和坚忍。武士从本质上看是领主养着的雇佣军,但是这批“雇佣军”不仅作战勇敢,对主人忠诚不二,且刚烈异常,视主人的利益和名誉在个人的生命之上;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批本该视作粗人的武士阶级,却有着十分高雅的兴趣爱好,并且坚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坚忍能力。一个只会打仗的粗人在日本社会被视为低下的“浪人”,成为一名武士,对武艺、品德和家世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而在古代日本,只有武士和以上的领主、将军的家系,才允许拥有姓氏。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们常说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汉文化圈内,他们就如此的残忍狡猾呢,难道是人种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在作者的层层阐述之下,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国政府所托从日本战俘开始研究,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然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报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这两样东西来形容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系列矛盾的体现,都源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极其崇尚等级制度的国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总不愿意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因为日本人眼里,他们只是想重建东亚的国家等级次序:我们日本是第一等的国家,你们其余的国家都要接受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们各安其位。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他们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他们的京都是按照唐长安来建造的。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在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据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这两点作为了他们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点。“忠”是针对国家层面,而“孝”是针对家庭层面。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级。即大名效忠将军,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对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维新之后,忠就统一变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谦卑的对待父亲。子女在面对长兄之时也要谦卑有理。

此外我一直对日本人极高的自杀率感兴趣,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日本人对于耻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说的“耻感文化”。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耻辱——这种耻辱可以是因为做了不合别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别人无端施加的。耻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讳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耻辱则被视为最应得到称赞的品行。决定日本人是否感觉受到耻辱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行为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别人对行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鄙夷,那么即使这种做法本身无可指摘,日本人也会因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备受心灵的煎熬。日本人认为自我牺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被视为一个人坚毅、勇敢的表现。所以如果你创业失败了,读书成绩不好了,让周围的人指指点点了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自我“牺牲”一下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会家庭等级观念和特殊的“人情债”以及如何维护“名誉”外,本书还讲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训练等,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虽然成书很早,有一部分的观点已经和现在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书。

通过本书的确能够对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其中作者对于“耻感文化”、“义务义理”与“人情”世界的独立并立性,以及日本等级制的'考察非常精辟,而且在逻辑上来讲,以上的文化观察均能够较好地解释并支持战后美国对于日本地处置措施。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THE END
1.最好的家庭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是榜样,母亲有温度读后感(最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是榜样,母亲有温度50字)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父母必修的课程,国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进法,主要是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的培养,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家庭教育应实现三个目标:第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第二个http://www.woquxue.cn/55329.html
2.《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69nw96s.html
3.郊检文苑读《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有感苏力先生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理解法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让我对法治如何借助本土资源实现更好发展引起新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推进法治建设,不能忽视本土资源的重要性。本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M3ODM1Mg==&mid=2653072857&idx=1&sn=7d493a388b070a21aea85a0b5929db10&chksm=8af1a23b5e537ea404f7d9d630ce6961d8fd03b32cd97a37cb9abd75aca5f2ca1d7ffe2ab319&scene=27
4.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教师读书活动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备课《大学之路》读后感 林斌斌 《大学之路》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大学教育本质和意义的书籍。作者吴军通过与女儿一同走访英美数家著名大学,亲身感受和体验了这些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引发了对大学教育的深入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大学不仅仅是传http://wz21.wzer.net/art/2023/12/15/art_3935_473874.html
5.读《圆圈正义》有感对于法律人而言,既要恪守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又要坚守法治的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通过每一个案件体现法律的克制和仁慈,体现法律的善良和宽容,体现法律正义对人类的终极关爱。在工作过程中,既要依法,不能有法外之情,但也要体现法治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http://zjyz.jsjc.gov.cn/wenhua/202206/t20220616_1399259.shtml
6.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原烟气入口温度高于160℃(3取2),延时30S,系统自动开启以下那个设备( )。 A. 除雾器气动阀 B. 事故冷却水气动阀 C. 化浆补水阀 D. 排空挡板门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伴随着某种不祥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一种复杂情绪状态,这是 ( ) A. 焦虑 B. 紧张 C. 应激 D. 情感 查看完整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2700c30c3c3c4f36b663d53bb678f2ef.html
7.医学的温度(豆瓣)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36050/
8.《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1篇)演讲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为了让您在写演讲稿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1 https://www.ruiwen.com/word/zuoyouwendudejiaoyuduhougan.html
9.海拔与大气密和温度间的换算关系.docx《三十六计》读后感5篇 8页 专业技术特长或竞聘优势 1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5篇 5页 关于学法律知识心得(8篇) 10页 钓鱼器材租赁合同模板 4页 金融行业能源资源管理办法 5页 金融系统升级授权委托书 5页 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工作总结 3页 金属制品业安全运营规范 5页 轴承异响的30种声https://m.taodocs.com/p-503149083.html
10.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心得体会人生感悟读后感读后感_读书笔记大全为你提供读后感100字-5000字、读书笔记100字-5000字、读书心得100字-5000字,讲述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怎么写,讲述培训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https://www.dushuqun.cn/sort_type-new__day-0__is_recommend-0__page-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