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技术的温度与法律的边界

1.数据采集与分析:这一阶段涉及到对逝者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语音样本、面部图像、社交媒体内容等尽量多的综合性资料。这些数据将作为后续模型训练的基础。

2.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利用逝者的个人数据,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出能够模拟逝者特定特征的模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

3.内容生成:训练好的模型能够生成逝者的语音、图像或视频内容。这些内容在形式上与逝者生前的表现高度相似,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复现逝者的特征。

4.交互式设计:为了使用户能够与“复活”的逝者进行交流,需要设计易于使用的交互界面。这通常涉及到用户界面的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优化。

从本质上讲,其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处理逝者生前的多媒体资料,以重新构建其语音、面貌等个人特征的技术。这项技术利用了在多个领域中已成熟的技术,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图像识别等,以形成一个可以交互的虚拟个体。通过将这些不同的元素综合起来,逐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复活”产品。正如数字栩生的首席技术官翁冬冬所言:“‘数字复活’是多种AI技术的融合体,很难说其本身存在底层技术上的护城河。可以将其看作是数字人领域的一种应用创新更为准确。”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AI复活”技术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慰藉方式。在失去亲人的深深哀痛中,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再次“见到”逝去的亲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安慰。它帮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缅怀和纪念逝者,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处理失去亲人后的心理阴影和悲痛。此外,这一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个人领域的纪念逝者、缓解家属哀思,也能扩展到公共领域如历史教育、文化传承等。例如,在历史纪录片制作中,利用“数字复活”技术可以“复活”历史人物,为观众提供一种更加生动、真实的历史体验。同样,在博物馆和纪念馆中,通过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语音,不仅能够增强展览的互动性,还能提高其教育价值。这种跨时代的技术创新,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纪念和学习历史,使得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和真实的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复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法律角度分析

(一)法律适用性与局限性

(二)法律问题与争议

以肖像权为例,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虽然逝者本身不享有肖像权,但是对逝者肖像的使用如果给近亲属带来精神痛苦,这些亲属可以基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条款提出诉讼。此外,《民法典》第994条赋予了逝者配偶、子女、父母等近亲属在逝者肖像权受到侵犯时,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这一规定意味着,如果AI复活技术的应用造成了泄露隐私或损害名誉等情形,逝者的近亲属可以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尽管《民法典》对于已故名人在商业利用其形象和肖像时确实有一些相对模糊的保护措施,但对普通公民而言,其肖像和数字遗产在逝后的使用控制权相对较弱。目前,关于防止逝者被“数字复活”供个人使用的立法几乎为空白。这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个人逝后,其公共数字遗产几乎可以被任何人上传至人工智能软件,以创造一种所谓的“死亡机器人”或交互式AI头像,这无疑加剧了对逝者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法律挑战。

四、伦理考量

当我们在讨论“AI复活”技术及其在个人、家庭以及更广泛社会层面上的应用时,必须深入考虑其伦理后果。这一技术不仅触及到科技的最前沿,也深刻挑战着人类关于生命、死亡和记忆的基本道德观念。

(一)逝者尊严与家属情感

“AI复活”技术所引发的首要伦理问题是关于逝者尊严以及家属情感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AI复活”技术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种与失去的亲人“再次接触”的可能性。乍看之下,这一技术创新似乎为那些深陷失亲之痛的人们带来了某种形式的慰藉。然而,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交流具有本质的虚拟性,不能保证家属不会出现悲伤的延续、现实与虚拟的冲突等负面情感。随着“AI复活”技术的普及,其潜在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公众对于其正当性、伦理性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这种讨论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技术影响的担忧,也体现了对个人隐私、个人尊严等价值观的重视。此外,在使用AI技术重现逝者肖像和声音的过程中,逝者在生前可能从未同意过在死后以这种方式“复活”。因此,未经逝者直接同意的“AI复活”,可能侵犯了其生前的意愿,从而引发道德上的争议。

(二)社会层面的伦理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AI复活”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对社会伦理观念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技术手段重现逝者的形象和声音,可能会干扰人们对死亡的自然接受过程,影响社会对生死循环的传统观念。此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对逝者记忆的商业化,引发关于利用逝者形象进行经济利益获取的伦理争议。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需要在尊重个体自主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促进人类福祉的原则下进行。因此,探讨“AI复活”技术的道德边界,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合理性,更关系到如何在尊重逝者与满足生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确保不对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造成破坏。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复活”已故亲人方面的应用展现了技术的创新能力与情感温度。然而,这一产业的兴起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伦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当前,“AI复活”产业面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的风险;

2.逝者权利的伦理争议;

3.技术应用的法律适用空白。

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针对“AI复活”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技术使用的界限是法律法规完善的关键一环。

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应对“AI复活”技术所带来的挑战时,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关个人数据保护和隐私权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障,但在具体实施和解释上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肖像权、名誉权等方面。因此,法律应明确界定“AI复活”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哪些情形下使用该技术是被允许的,哪些情形下则被限制或禁止。此外,对于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隐私、形象权等敏感问题,法律应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确保技术的应用不侵犯个人权利,不违背社会伦理。

其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AI复活”技术合法合规应用的基石。

应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和存储的标准,确保所有通过“AI复活”技术复原或生成的个人数据都在明确的法律框架内被安全、合法地处理。同时,加大对违反个人数据保护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实际行动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

最后,技术创新与全方位监管是“AI复活”技术健康发展的双重导向。

总的来说,“AI复活”产业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法律和伦理上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科技发展与人权保护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伦理指导,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数字社会。这一过程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确保技术发展既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又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共创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余嘉勉:西华大学副教授、法学系主任,法学博士,四川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蒋徐鑫:法律硕士,四川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助理。

“烫”到A股!甘肃天水接棒“泼天富贵”!背后的麻辣烫市场你了解多少?

660元/克!金价突然急调!黄金疯涨真相曝光

最新70城房价排行榜出炉:仅2城二手房价环比上涨,速查→

南财智库简介

2023年中国教育市场创新趋势报告:“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市场何为”

观酒周报|郎酒、剑南春、今世缘齐涨价;张道红任枝江酒业总经理;海伦司去年扭亏为盈

21调查丨“玄学”、误判和偏见:高校检测AI论文背后

独家丨AI画出奥特曼:中国法院作出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著作权的生效判决

THE END
1.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兼顾法律、人情和道德因素,坚持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坚持实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以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标准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强做足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功课。坚持“让法官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原则,走出法庭,走下审判台,深入田间地头、厂矿社区、学校医院,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1/id/7632076.shtml
2.法律的温度更新时间哪个台播出几点播出《法律的温度》是一部当代涉案类型的电视剧,定于2022年开机拍摄,预计将会在2023年在一线平台和一线卫视播出,讲述的是女检察官高澎与刑警秦岭在办理女大学生溺亡案和教授杀妻案的过程中相识,他们从当事人复杂的情感纠葛中抽丝剥茧,固定证据链条,在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重大环境污染线索,因而牵扯出一桩关于环境污染的公益http://www.manmankan.com/dy2013/202211/19742_t.shtml
3.《正义的回响》:法律的严酷与温度《正义的回响》:法律的严酷与温度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与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说。 《正义的回响》是她的一本法律随笔集,她用清醒、犀利、充满力量又不乏温柔的文字,对一些热点案件进行梳理和https://cuzcuz.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110677
4.有温度的法律人业务范围涵盖了公司并购与重组、证券服务、律师遗嘱见证、家族财富传承规划、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电子商务、诉讼与仲裁等在内的众多专业领域。尤其在证券业务、大型研发和建设等项目法律服务、律师遗嘱见证、家族财富传承规划、拆迁法律服务、财会及税务筹划、商务诉讼http://www.yzjz.org.cn/index.html
5.以罚代刑,更显法律的人性温度以罚代刑,更显法律的人性温度 【全文】 《刑法》第201条规定,故意偷逃税款的,构成逃税罪。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已经补税、罚款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除非补税罚款之后第三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刑法认为,故意偷逃税款,行为性质属于刑事犯罪,但法律给行为人两次机会,第一次、第二次违法的,允许“以罚代刑”,用http://www.cicjc.com.cn/info/1041/14161.htm
6.嘉鱼:让法律更有温度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县妇联组织的非诉家暴事件的调解和释法明理工作,防止事态恶化。三是引入心理干预手段。创新工作理念,邀请我院聘请的心理咨询师参与案件处理,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还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去年通过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妥善处理了6起家事纠纷。四是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和“12http://m-jiayu.cjyun.org/p/40958.html
7.《第二十条》观后:法律的界限与生活的温度总的来说,《第二十条》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影片。它不仅让我们对法律条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面对法律时的真实面貌。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希望张艺谋导演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https://www.360doc.cn/article/80064636_1114669815.html
8.《法律的温度(如果法律有温度,那一定是人性的余温)》(杨森)简介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法律的温度(如果法律有温度,那一定是人性的余温)》,作者:杨森,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最新《法律的温度(如果法律有温度,那一定是人性的余温)》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法律的温度(如果法律有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21183.html?ref=book-104775-12632_1-719402-3
9.「福和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楠:让每一位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向善社会上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律师只是一份工作,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福和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楠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一名优秀的律师,更应肩负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职业本领去https://yc.fccs.com/news/830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