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与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说。
聊到江歌案时,陈碧这样说:“死不能复生,自由和生命的代价也无法补偿,但正义到来的那一刻,被害人得到安慰的那一刻,善良得到抚慰的那一刻,活着的人可以擦掉眼泪了。江妈妈不再只是‘妈妈’,她还要是‘自己’”;唐山打人事件,为什么只是好好地在吃饭,都能遭遇这种飞来横祸?为什么在这个文明的时代,我们还这么没有安全感?刘学州寻找自己的亲身父母、在经历网暴后自杀,她说:“苦难不是我们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的理由,网络也绝不是我们寻求同情与正义的避难所,真正的和解只能来自内心,来自爱,虽然有的人根本承担不起这份爱。愿刘某州安息,愿苦难为来生长出翅膀”陈碧老师理性翔实却饱含温情的一篇篇解读,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却那些曾经被伤害的普通人,永远不要心存侥幸,假装自己听不见、看不到,永远不要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如果在这些美好时代里的无辜者,无助者的遭遇面前保持淡漠,认为与我无关,那就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背叛。如果假装看不到悲剧,假装听不到哭声,只看到满天烟花,只看到繁华盛世,那我们才是真正的精神分裂者。”
法律是对社会人的约束,是最低的行为标准。人的行为一旦越过法律规定的界限,就要受到惩罚。除了法律,人的行为还受到道德、良知、习俗等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的标准通常高于法律的规定。这就是人们经常对某些言行口诛笔伐,却无法施以法律制裁的原因。法律讲究理性和逻辑,道德讲究感性和温度,两者相辅相成,同为社会进步的助力。我们要学习法律,因为这样能让我们在必要时用法律保护自己,更能让我们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我们要了解法律,因为这样才能在面对热点事件时不被情绪所控制,不被他人观点所左右。学习法律并不容易,不但要背记枯燥的条文,还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认定,均非一日之功。对于并不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结合时事研究探讨,是效益最佳、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正义的回响》不仅可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指点,也可为普通民众进行法律科普。
书不厚,但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绪始终是饱满的。从悲伤到感动,从愤怒到沉思。每一个所谓的“热点案件”,都是以普通人的血泪书写而成。
愿正义在华夏大地回响,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