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技术的温度与法律的边界

1.数据采集与分析:这一阶段涉及到对逝者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语音样本、面部图像、社交媒体内容等尽量多的综合性资料。这些数据将作为后续模型训练的基础。

2.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利用逝者的个人数据,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出能够模拟逝者特定特征的模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

3.内容生成:训练好的模型能够生成逝者的语音、图像或视频内容。这些内容在形式上与逝者生前的表现高度相似,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复现逝者的特征。

4.交互式设计:为了使用户能够与“复活”的逝者进行交流,需要设计易于使用的交互界面。这通常涉及到用户界面的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优化。

从本质上讲,其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处理逝者生前的多媒体资料,以重新构建其语音、面貌等个人特征的技术。这项技术利用了在多个领域中已成熟的技术,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图像识别等,以形成一个可以交互的虚拟个体。通过将这些不同的元素综合起来,逐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复活”产品。正如数字栩生的首席技术官翁冬冬所言:“‘数字复活’是多种AI技术的融合体,很难说其本身存在底层技术上的护城河。可以将其看作是数字人领域的一种应用创新更为准确。”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AI复活”技术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慰藉方式。在失去亲人的深深哀痛中,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再次“见到”逝去的亲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安慰。它帮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缅怀和纪念逝者,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处理失去亲人后的心理阴影和悲痛。此外,这一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个人领域的纪念逝者、缓解家属哀思,也能扩展到公共领域如历史教育、文化传承等。例如,在历史纪录片制作中,利用“数字复活”技术可以“复活”历史人物,为观众提供一种更加生动、真实的历史体验。同样,在博物馆和纪念馆中,通过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语音,不仅能够增强展览的互动性,还能提高其教育价值。这种跨时代的技术创新,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纪念和学习历史,使得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和真实的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复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法律角度分析

(一)法律适用性与局限性

(二)法律问题与争议

以肖像权为例,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虽然逝者本身不享有肖像权,但是对逝者肖像的使用如果给近亲属带来精神痛苦,这些亲属可以基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条款提出诉讼。此外,《民法典》第994条赋予了逝者配偶、子女、父母等近亲属在逝者肖像权受到侵犯时,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这一规定意味着,如果AI复活技术的应用造成了泄露隐私或损害名誉等情形,逝者的近亲属可以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尽管《民法典》对于已故名人在商业利用其形象和肖像时确实有一些相对模糊的保护措施,但对普通公民而言,其肖像和数字遗产在逝后的使用控制权相对较弱。目前,关于防止逝者被“数字复活”供个人使用的立法几乎为空白。这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个人逝后,其公共数字遗产几乎可以被任何人上传至人工智能软件,以创造一种所谓的“死亡机器人”或交互式AI头像,这无疑加剧了对逝者隐私权和肖像权的法律挑战。

四、伦理考量

当我们在讨论“AI复活”技术及其在个人、家庭以及更广泛社会层面上的应用时,必须深入考虑其伦理后果。这一技术不仅触及到科技的最前沿,也深刻挑战着人类关于生命、死亡和记忆的基本道德观念。

(一)逝者尊严与家属情感

“AI复活”技术所引发的首要伦理问题是关于逝者尊严以及家属情感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AI复活”技术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种与失去的亲人“再次接触”的可能性。乍看之下,这一技术创新似乎为那些深陷失亲之痛的人们带来了某种形式的慰藉。然而,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交流具有本质的虚拟性,不能保证家属不会出现悲伤的延续、现实与虚拟的冲突等负面情感。随着“AI复活”技术的普及,其潜在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公众对于其正当性、伦理性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这种讨论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技术影响的担忧,也体现了对个人隐私、个人尊严等价值观的重视。此外,在使用AI技术重现逝者肖像和声音的过程中,逝者在生前可能从未同意过在死后以这种方式“复活”。因此,未经逝者直接同意的“AI复活”,可能侵犯了其生前的意愿,从而引发道德上的争议。

(二)社会层面的伦理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AI复活”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对社会伦理观念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技术手段重现逝者的形象和声音,可能会干扰人们对死亡的自然接受过程,影响社会对生死循环的传统观念。此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对逝者记忆的商业化,引发关于利用逝者形象进行经济利益获取的伦理争议。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需要在尊重个体自主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促进人类福祉的原则下进行。因此,探讨“AI复活”技术的道德边界,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合理性,更关系到如何在尊重逝者与满足生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确保不对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造成破坏。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复活”已故亲人方面的应用展现了技术的创新能力与情感温度。然而,这一产业的兴起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伦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当前,“AI复活”产业面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的风险;

2.逝者权利的伦理争议;

3.技术应用的法律适用空白。

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针对“AI复活”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技术使用的界限是法律法规完善的关键一环。

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应对“AI复活”技术所带来的挑战时,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关个人数据保护和隐私权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障,但在具体实施和解释上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肖像权、名誉权等方面。因此,法律应明确界定“AI复活”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哪些情形下使用该技术是被允许的,哪些情形下则被限制或禁止。此外,对于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隐私、形象权等敏感问题,法律应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确保技术的应用不侵犯个人权利,不违背社会伦理。

其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AI复活”技术合法合规应用的基石。

应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和存储的标准,确保所有通过“AI复活”技术复原或生成的个人数据都在明确的法律框架内被安全、合法地处理。同时,加大对违反个人数据保护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实际行动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

最后,技术创新与全方位监管是“AI复活”技术健康发展的双重导向。

总的来说,“AI复活”产业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法律和伦理上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科技发展与人权保护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伦理指导,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数字社会。这一过程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确保技术发展既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又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共创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余嘉勉:西华大学副教授、法学系主任,法学博士,四川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蒋徐鑫:法律硕士,四川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助理。

“烫”到A股!甘肃天水接棒“泼天富贵”!背后的麻辣烫市场你了解多少?

660元/克!金价突然急调!黄金疯涨真相曝光

最新70城房价排行榜出炉:仅2城二手房价环比上涨,速查→

南财智库简介

2023年中国教育市场创新趋势报告:“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市场何为”

观酒周报|郎酒、剑南春、今世缘齐涨价;张道红任枝江酒业总经理;海伦司去年扭亏为盈

21调查丨“玄学”、误判和偏见:高校检测AI论文背后

独家丨AI画出奥特曼:中国法院作出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著作权的生效判决

THE END
1.[法治在线]法治故事让执法有“力度”不失“温度”正在播放[法治在线]法治故事 让执法有“力度”不失“温度” 《法治在线》 20240227 00:22:13 本期[法治在线]法治故事 让执法有“力度”不失“温度” 00:04:54 [法治在线]法治现场 看病乘地铁途中背包https://tv.cctv.com/2024/02/27/VIDEzQFXNfITEEGhL7jpdjb2240227.shtml
2.犯罪嫌疑人们出镜忏悔坍塌事故房屋垮塌长沙市视频加载失败 巴蜀法眼 5.1万粉丝 深度与温度,法治与正义 00:08 宜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持刀伤人案,致8死17伤 00:06 江苏宜兴一院校发生持刀伤人事件,旁观者称:那个人见人就捅 00:05 广西桂平一货车连撞多车,一辆大巴车受损严重,医院:已收到伤者 00:09 90后女孩贩毒被判15年,在宜宾靠生育逃避https://www.163.com/v/video/VZN40L0LB.html
3.孙经纬:等一等的法律温度新闻中心内容提要:视频以《等一等的法律温度》为题,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一书的心得体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作品以此为切入点,讲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的故事。 天津市基层理论宣讲员大赛 浏览器不支持flash,建议使用其他浏览器查看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23/05/21/053941720.shtml
4.法律有温度:老张家的房子不能拆“是啊,是啊。最近看到的视频里,被告人是个妈妈,带着六岁的女儿,怀里还有一个睡着觉的小宝宝。她说是他丈夫开车违章,现在,他正在牢里服刑。” “老法官判案体现了法律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叫做'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 “对,比例原则。” 2. https://www.jianshu.com/p/90c7cdae2c20
5.律师王丹玉:“在法律实践中感受宪法的温度”视频| 宪法宣传月各行各业说宪法① | 律师王丹玉:“在法律实践中感受宪法的温度”2022-12-09 16:12:30 阅读量 3546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作者: | 编辑:王嫔 推广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新闻 掌上星沙 星沙新闻尽在掌中 立即下载掌上星沙 星沙新闻尽在掌中 立即下载https://xingshashibao.icswb.com/h/104564/20221209/697770_m.html
6.首都司法行政系统广泛开展爱老敬老普法宣传活动西城区:多种方式传递法律温度 西城区各街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普法活动,法律顾问、律师、调解员不但开设讲座宣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走上街头讲解民法典中婚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解答老年人提出的法律问题,帮助老年人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社区还通过自编“顺口溜”的方式,揭露养老诈骗常见骗术,提高老年人防骗识https://sfj.beijing.gov.cn/sfj/sfdt/fzxc74/436256865/
7.[生命线]坚持法律尺度寻求人性温度最美公务员张彪视频简介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1年02月14日 12:42 视频简介:坚持法律尺度,寻求人性温度,他是最美公务员张彪。? ? ? ? ? 收视TOP榜 这部根本大法你认真读过了吗 焦点访谈 1 探秘无人区 感受野性世界的魅力 远方的家 2 让娃过冬不生病 你做了什么准备 健康之路 3 咳嗽来袭!https://tv.cctv.cn/2021/02/14/VIDEUcPhLXFqMsEPfFWsZr3g210214.shtml
8.传递法律温度的使者——温晓汾传递法律温度的使者——温晓汾_北京时间 2013年,26岁的温晓汾作为新入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她眼中,审判台闪烁着理性光芒。时光流转,十年后,36岁的温晓汾坐在法庭上,在当事人眼中,她专业精进,温婉有力。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巾帼法官,感受其身上特有的法治魅力。 2013年,26岁的温晓汾作为新入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https://item.btime.com/4098bc29jmq93ran0tt2jr3ann8
9.喜迎党代会以法为翼,携着梦想飞翔———第十六届“挑战杯“e知蝉”团队突破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构建了“ATSE”法律服务模型,结合法学生和法学老师,为高校大学生带去价格低、质量高、有温度的法律服务,切实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解决法律问题。目前,“ATSE”法律服务模型吸引近900名法学师生加盟,服务4000多人次。实际成效,昭示该模式具有全面推广价值。https://www.gpnu.edu.cn/info/1037/22119.htm
10.法律应该有温度,也应理法相成,不能照本来自不负明天的伟大法律应该有温度,也应理、法相成,不能照本宣科死板教条,审判工作改革应注重社会效果,不能一判了之!法不容情,如果连道理都讲不清楚,焉能服人?刺杀法官切不可取,自己也沒了活路。@国媒法治 @傻子笙歌:农民工打官司一再败诉,一怒之下持刀报仇,冲进法院连捅4名法官…… L傻子笙歌的微博视频 ? 小https://weibo.com/5904699447/N4iQDf79T
11.视频结构化从入门到精通——认识视频结构化温度和湿度:表示具体的传感器读数。 4.结构数据应用场景 智能安防:将监控视频进行结构化处理,系统可以实时识别异常行为,如入侵、摔倒等。 视频检索:通过结构化视频标签,可以快速定位视频中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特定对象的出现时间。 体育分析:将比赛视频结构化,标注关键事件如进球、犯规,分析运动员的表现。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917352/article/details/14165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