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强奸罪的悖论:都是酒后乱性,为何不平等对待?澎湃研究所澎湃新闻

最近,罗翔老师出了新书《法律的悖论》,看目录就很有意思,比如“因果关系:不可假设但又必须假设”、“禁毒:既是限制自由,又是保护自由”、“司法:要纠正错误,又要容忍错误”。这种“既要又要”甚至是“左右手互搏”的折中路径,在法律中并不罕见。我们经常发现舆论场有双标,但细研读法律条文也不得不承认,让立法者保持首尾一贯的自洽也是困难的。

上周,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一个强奸案,它凸显了刑法在打击强奸犯罪中的悖论和有限理性:是不是一个彻底“无能力”的无辜女性形象,才能让法律的拯救显得更具正当性?与此同时,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如何在强奸案件中体现无罪推定?某些强奸案件的认定是不是在保护女性的同时也在矮化女性和抹杀众多女性的主体性呢?这些都值得深思。

一、熟人强奸中的迷思

第一个案件案情很简单,张三是一个60多岁的有钱人,在饭局上认识一位30出头的漂亮女生。二人频频举杯双双醉酒,搂抱进入酒店房间。次日受害女生报警,声称遭到醉酒后强奸。

传统的暴力强奸,在大众的想象中,应该是一个陌生人把受害人拖到无人的角落,威胁要杀了她、打死她或者给她毁容,导致她不能反抗、无法反抗,然后发生性行为,执法机关基本都会承认这就是强奸。但这个案件的强奸行为发生在熟人之间,虽然二人刚认识,但属于经人介绍已成为朋友。这种强奸有个特点:几乎没有使用暴力或者没有造成明显的人身伤害。

此前人们对强奸受害人还有几种刻板印象:其一,受害人也有错——谁让你穿成这样?谁让你喝那么多酒?这种问责受害人的方式,加重了受害人的痛苦和自责。另一种常见的刻板印象是对强奸受害人的荡妇羞辱,比如性生活随便,作风豪放,这种污名化进一步导致强奸案件的黑数增高。不过,随着女性法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两种刻板印象正在逐渐动摇。

但还有一种刻板印象在刑事诉讼中普遍存在并未消除,那就是怀疑强奸受害人陈述的真实性。她们可能受到质疑,被认为撒谎、寻求特殊待遇或试图破坏他人名誉。这种质疑在熟人强奸中尤为常见。

但立案不是小事,刑事诉讼的战车一旦启动就是危险的,即便这个男人在受害人面前是强者,但在国家权力面前又是绝对的弱者。他的名誉、财产、工作、人身自由都将岌岌可危。由于大部分强奸报案中确实发生了性行为,女性是否性同意又难以在那个时点查明,一旦立案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到后期有其他相反证据或者受害人撤案,此时嫌疑人可能已经被羁押了数周甚至数月。考虑到在封闭环境下当事人一对一的行为确认起来确有难度,所以法律必须选择倾向于保护谁,在权力关系中孰强孰弱还并不好说。

在中国语境下,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妇女权益是符合刑事政策导向的。但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能拥有的权利保护相当有限。“可别搞出冤假错案来……”相信这也是每一个参与办案的人内心的声音,所以一概指责办案人员站在男权的角度为男性辩护也是不公道的。

所以强奸罪,特别是在熟人强奸中的第一个悖论产生了:既要保护受害人,要及时立案,又要防止嫌疑人遭到不当追究。

二、醉酒型强奸的悖论

强奸罪保护的法益是女性的性自主权,具体而言,就是一个成年女性在清醒理智的状态下同意或者不同意发生性行为的权利。请注意条件,既要成年,又要理智,还要清醒。这就排除了未成年的女孩、智力存在障碍的女性以及醉酒状态下的女性。

前述案件中的受害人在性关系发生时属于醉酒状态,她当时可能没有反抗、没有说不,甚至还有搂抱亲密的挑逗动作,但你能说她同意么?换句话说,醉酒后的同意是同意么?她清醒后不认可此事,向警方报案,那么法律就会认为她的醉酒状态意味着她不具备性同意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就得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张三也很郁闷,因为他也处于醉酒状态,他也是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与受害人发生了性行为。他是否可以用“醉酒状态”作为自己的辩护理由呢?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为喝醉酒是你的选择,是你自己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刑法上的术语叫做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时虽没有责任能力,但使之陷于这种无责任能力状况的原因行为是自由的,是在完全责任能力状态下之所为。因此,你自己要喝醉的,酒后乱性,你就自作自受吧。

此时,你可能发现了强奸罪中的第二个悖论。同样处在醉酒状态,如果发生性关系的话,女性的醉酒状态导致的是丧失性自主权;而男性的醉酒状态导致的是,即使是在失去判断力完全断片的情况下,也要承担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此时还存在一个机械设定,就是成年女性在醉酒状态下被视为一个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没有性同意权。换言之,即使她当时表现为同意,法律也要将之“无效”。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刑法是否为了替醉酒女性讨回公道而一概否定女性的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全体成年女性是否被矮化或者“童化”,保护倒是保护了,但这种保护是否就具有相当性呢?

在此背景下,我当然支持对法律对待女性应当保护优先于平等。但真正的独立意味着承担与自由相当的义务,免除那些多余的保护。不想被男权社会压迫又想被男权社会保护,这似乎并不能真正打碎枷锁获得自由,神奇女侠们终要直面这一议题。

三、强父权主义之下的法律适用困境

刑法中的父权制本身就很复杂,对于受害女性和未成年人而言,可能有时候是压迫者角色,有时候是保护者角色。当女性不满14岁时,无论怎样饱含深情的性同意都会给男友带来刑事责任,而年满14岁不到16岁,性同意也会给有照护职责的男人带来牢狱之灾,这就是父权的强保护态度。

同样,当强奸迷思出现时,受害女性是一种弱势身份,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当未成年受害人或者无同意能力受害人出现时,作为犯罪嫌疑人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弱势,成为被压迫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以流动变化的视角来看待强奸案件中男女的权力关系。

但标准的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这就形成了悖论,也就是从同一个前提出现了两个相反的命题:要保护弱者,如何保护?谁是弱者?弱者的形象是不是被法律塑造的呢?是否因为保护弱者出现对真相的牺牲、对另一些人权利的侵犯?假如立法出现双标,司法智慧能不能弥补立法的不足?

这些反思又带来更多的疑惑,但即便我们暂时无法得出确定的答案,思考本身也带我我们探索认知和逻辑边界的机会。

再回到本文讨论的案例,熟人强奸常常面临犯罪嫌疑人权利和受害人权利的平衡问题,很难兼顾。尤其在醉酒强奸案中,即便男性以自己与涉事女性同样处于醉酒状态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作为辩护理由,仍然无法得到一个从轻的可能。

同样是酒后乱性,为什么不平等对待呢?答案就在于男权社会对于性行为的设定就是男性的主体视角的,刑法也同样基于这个设定。但意识到存在悖论,或许在此类案件的处理上,我们就既要警惕男权社会对于受害者的刻板印象,也要顾及犯罪嫌疑人在国家机器面前的弱势地位。

这一悖论可能永无完美解决的方案,但它提醒我们,理性有瑕疵,手持公器的人不能陷入偏见和独断。能够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所以,我们讨论本案倒不是格外同情这个犯罪嫌疑人,而是从此案可以看到父权主义下刑法保护的选择指向——其倾向于保护醉酒女性。但这也使无罪推定原则变得暗淡无光,经验法则同样无力主张。所以,此类案件的现实意义可能在于,其提醒男性高度重视成年女性的性同意条件。假如将求欢建立在酒精基础上,既不绅士,还很危险,甚至可能成为刑法倾向性保护的牺牲品。

-----

陈碧,系“澎湃”特约撰稿人。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

THE END
1.大学生心理降第三课(精选8篇)引导学生探讨下列问题:为什么要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 自主学习:阅读P27课文及“相关链接”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相关法律、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有关禁止性法律规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的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i440z42.html
2.代表委员呼吁更好地保护职场女性权益“‘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这句话,是送给广大职场女性最好的节日礼物。”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部分女性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呼吁将关注的视角投向广大职场女性权益保护,让她们得到更多来自政府、社会和职场的善意与关爱。 https://www.yueyang.gov.cn/zwgk/21872/content_1486616.html
3.《无所畏惧》2集拿下2个第一,王阳热依扎联手,国产剧又出王炸从女性角度出发,用法律保护自己 《无所畏惧》这部剧一上来就是动真格的,一点点防备都没有,连烘托和谐的家庭氛围感都一笔带过,并没有占有太多的篇幅,直接就是丈夫出轨,带着闺蜜出国,留下一堆事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罗英子一脸沧桑,给人的感觉很真实,等了一晚上,皮肤状态黯淡无光,当被电话铃声吵醒,下意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104A04H3500?no-redirect=1&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4.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女性?【中央民大女讲师:和黑人结婚体现中国女性摆脱父权依赖,追求自由和独立-哔哩哔哩】http://t.cn/A6KTT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226300/answer/2827328558
5.印度为什么会歧视女性?(摔跤吧!爸爸)影评所以,这里要说的是,主要是一些题外话,那就是,这部电影的立意,在竞技与家庭,热血与温情之余,最大的主题,就是对女性的地位争取,而且是在印度这个特殊的国家之中。曾经看过一些不太友好的观点,说这部电影是“男权思维”,“父权”凌驾于主题之上,父亲强迫两位女儿学习摔跤,将自己的梦想强压于下一代身上,跟我们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55642/
6.旅游景区营销对策11篇(全文)“枫叶之都”旅游品牌管理是一个涉及十几个品牌甚至几十个品牌的大的管理系统, 是一个涉及全市所有旅游产品项目的的品牌, 不仅要对品牌自身进行管理, 更重要的是要对品牌进行法律保护, 对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都要对其开发的旅游品牌集中进行商标管理, 而且要在我市的工商管理部门登记, 实现统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po2kn3x.html
7.了社会对女性安全的忽视,呼吁加强法律保护和公众意识提升社会对女性安全的漠视 这一事件让许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在公共场合中,女性仍然面临如此严重的安全隐患。根据某项研究显示,约有30%的女性在生活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或侵犯。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深层次社会文化和法律保护不足所导致的结果。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愤怒,有人评论道:“我们不能再沉默下去了!每一个女人http://91.omelon.cc/ome/41947.html
8.对于家暴男,你有什么话想说?后面的内容我为什么会用省略号来表示?因为,杨扬的懦弱,让以上这样的场面在频繁发生。 我废了这么大劲来讲这个家暴故事,只是想告知各位女性朋友,不管是以什么理由,家暴这种事,真的只有零次和N次,在你的尊严和肉体受到残害时,请理智起来,抵制家暴,学会保护自己! https://story.hao.360.cn/topic/KAPUQkPqLXCCQw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妇女权益保障——基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例如,王珊珊、赵丽珍(2005)认为,中国相关法律制度缺乏对社会性别的考虑,没有较好地起到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效果。高飞(2012)结合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进行整体性研究后指出,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不到位的根本原因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不健全。另有一些学者从人权法学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妇女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http://sass.cn/109003/53395.aspx
10.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一个“圆形”,为什么要把同样的对对话放葫芦,在古代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那圆润饱满的外形,给人一种质朴而又神秘的感觉。在“悬壶济世”这个典故中,葫芦成为了医者的象征。 葫芦有着独特的形态结构,其内部空间较大,能够容纳各种药物。而且葫芦的外壳较为坚硬,能够较好地保护其中所存放的药品,使其不易受到外界的损害。 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11.水源阁八字盲派绝密资料钱币、金融、医院、精加工、法律。辛酉金为财,职业有可能是律师。女性辛 金配癸水特别漂亮。辛金要配癸水,不喜戊己土。金白水清。 (3)、辛金特性 : “辛金软弱,温润而 清” ; “怕土之叠,乐水之 盈” ; “热则喜母,冷则喜 丁” 。 辛金喜忌 :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81021100_1055401895.html
12.美女被,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事件让人心痛,希望社会能更加关注女性针对频繁发生的此类事件,学者们呼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更好地保护女性权益。《妇女与法》杂志中的一篇论文提到,“完善相关法律、提高执法力度是减少性别暴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仅有法律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很多网友认为,教育应从小抓起,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有关性别平等和尊重他人http://oxx.xfcxx.com/gl91/3880.html
13.这样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希望法律能够严惩不贷,保护女性安全最新消息:近日,一则关于美女被男人侵犯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愤慨,并呼吁加强对女性安全的法律保护。这一事件不仅让人心痛,更是再次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暴力问题。 性别暴力现象的普遍性 根据相关研究,性别暴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联合国的一项报告指出,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在其一生中http://hefei.aiaiia.com/aiiagl/2367.html
14.女性在婚姻家庭领域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现如今,女性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权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改变,显然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高。现代女性的权益在法律层面上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女性群体权利或权益的保护,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更是国家长足发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57988.html
15.2023年各圈子排名第一的微信号法律知识咨询学习平台▼简介:《吹哨狂人》名字的由来:“时代周刊”2002年风云人物授予了三位女性吹哨人,不是拉登,也不是布什。时代周刊杂志评选的理由是“她们冒着巨大的职业及个人危险去揭露世通公司、联邦调查局以及安然公司的事实真相”。她们是吹哨人的先锋,她们展现了吹哨人应有的勇气,她们愿意独自承担吹哨 人的重大责任,她们令每一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084986.html
16.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呼吁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和法律近日,一则关于男人在公共场合扒开女人内裤并亲摸隐私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恶劣行为不仅侵犯了女性的身体自**,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严重挑战。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愤怒,呼吁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和法律意识。 社会反响与舆论压力 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众多网友纷纷发表看法。有些人认为,http://www.yuanfenna.com/yxjc/22219d48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