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李铮的名片上只印着中农机“副总经理”一职,身份已经由一名财务高管向业务方向转型。
赚钱之道:多赢与创新
“财务是可以赚钱的!”这是她的开场白。
1995年李铮从首都经贸大学会计系毕业、进入中农机做一名会计的时候,并不是这么想的。那个时候人们的普遍观念是:财务就是算账的,“卡”和“压”是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普遍抱怨。幸好,李铮的观念没有停留在那个阶段,她虽然走出了校门,却没有停止学习,很快她就明白并开始倡导这个理念:财务是可以赚钱的。
在她递给我的纸上列着三大要点:财务如何赚钱、如何进行内控管理、如何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我认为一个财务部门,首先是要能赚钱,其次要能控制住风险,最后,能提供分析报告,给领导决策做参考,只要这三方面做好了,就是好的财务。”
“什么事情你都合适了,那肯定就不合适了。”她用这句似乎悖论的话解释自己的“多赢”理念。“你不仅要想到自己的利益,还要想到别人的利益,只有共赢事情才能取得成功。每出台一个政策,我都会站在领导的角度、其他部门的角度、业务员的角度去想一想,看看这个政策能否推行下去,是否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每次与银行合作,我都会考虑银行和我公司的利益最佳黄金分割点在哪里;每次和人谈判,当我抛出一个观点后,我都会站在谈判对手的角度分析他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因此“换位思维是我工作的法宝。”
李铮担任中农机某子公司财务总监的时候,曾经承揽过一笔标的6000万美元的出口业务,那家公司现金流不是很充裕,通常人们的解决方式是向银行贷款,但很明显,这样会大大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李铮带领财务部的同志们一起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最后想到的办法成本要低得多:付款时,向国内供应商开承兑汇票。
此话说来简单,但要达到多方共赢并不容易。
这只是李铮诸多“多赢”与“创新”案例中的一个。
用人之道:换位与公平
“对一名公司高管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公平。”李铮说:“在一个群体里,你觉得你的贡献很大,发薪水的时候你得了1000元,其他人得了800元,你的感觉很好;如果你得了10000万,但其他贡献一般的人得了20000元,虽然你的收入绝对值上去了,但你的感觉却会降低。”这种“一定要让大家感觉公平”的理念,也让她更好地换位思考,站到下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做李铮的下属很“累”,因为她的要求不是一般地高。每个人从进公司那一天起就会不断地被找去面谈。“你未来准备为公司做哪些贡献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赚钱”甚至“你的朋友、老师、家人,他们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利用到了哪些政策”这些问题是她不断向自己提问的,也是不断向下属提问的。
当然,有付出就有回报。
一个部门里,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想要赚钱,有些人想要清闲,有些人想要出国,有些人想要进修,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李铮一定要考虑的。中农机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每一个业务点都需要有财务经理,有些地方比较繁华,比较舒适;也有些地方比较偏远,比较艰苦。当一个财务经理被派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后,李铮总会为他想好,回国后如何更妥善地安排。每个人真心地为公司付出了,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员工愿意到艰苦地区锻炼,公司在人才培养和选派方面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李铮看来,作为一名领导,团队成员的成绩固然是你的,他们的问题也会是你的。你的成绩需要你的团队每一个人发光发热来支撑,对下属的要求越高,为他们想的就要越多,下属把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就可以做好,如果整个团队工作积极性很差,自己的工作效果肯定不会好。
每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李铮的团队文化里,“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是不受欢迎的词汇。她对自己的下属说:“公司就付了你八小时的工资,你把这八小时用足就够了。下班就回家,把家庭搞好,我不愿意看你们加班,我只看结果。如果我的团队成员天天加班,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人手不够,二是能力不够,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好的状态。我看到就是两个字:结果。”
学习之道:积塔而成沙
在李铮的办公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杂志,杂志上面,是一本大大的黑皮本,这些是李铮学习的重要“道具”。她打开书柜,指着里面整整齐齐的二十几个笔记本告诉我,这都是她从参加工作至今十几年来的工作积累,是她的无形资产。
“无论是MPACC还是领军人物,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视野的开阔。”在李铮的同学中,有来自企业的财务高管,也有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做账”或者“准则解读”已经不是重点,经济走势和市场趋向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高屋建瓴”成为一个“领军人物”的必备素质。
“比如我们做合同评审,并不单单看看业务人员的报价,十几个条款,加减乘除一算,觉得可以赚钱,这个评审就可以过。当你的视野开阔后,你要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当地的劳工政策、税收环境、法律环境、银行信誉等,一份表面赚钱的合同,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一算,可能就是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