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笔记(15章)法学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

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

第一章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

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习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和利益和意志,不用依靠暴力强制。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逐出氏族组织。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法律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规范形式的演进

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习惯到习惯法进而到成文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成文法律的发展,又可分作记载习惯法为主和以立法(制定法)为主两个阶段。世界各国早期的成文法,大都是习惯法和审判经验的简单地条文化。

四、法律和原始社会习惯的区别

1.两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私有制和公有制。

2.两者所体现的意志不同。

3.形成方式不同。

4.两者保证和实施的方式不同。

5.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属地和属人。

6.两者的目的不同。

第二节法律的本质

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除法律外,还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条等。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国家意志即法律的内容的主要因素。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所希求的最大利益即社会关系方面的利益。

二、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本质的其它方面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但它是特殊的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有区别: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

2、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3、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4、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

三、法律的社会职能

国家和法律都执行着政治职能(由政府同人民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和社会职能(公共职能、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而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职能)。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不对立。

法律的定义: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阶级的专政的工具。

第三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和政治政治是法律的指导;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

三、法律和道德

法律和道德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是一致的。区别是:

2、调整的范围不同。

3、实施的方法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法律体系的一元化和道德体系的多元化。

第二章剥削阶级的法律

第一节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和特点

一、奴隶制法律的社会历史条件奴隶主对于生产资料的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奴隶制法律有《汉穆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摩奴法典》和中国的“作禹刑”、“夏刑三千”、“汤刑”、“周礼”。

二、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及其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第二节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和特点

一、封建制法律的社会历史条件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封建制法律以中国最为发达。公元前445年,李悝《法经》,从秦开始的“律”。《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撒利克法典》、《诺曼底习惯法》、《秦简》、《加罗林法典》、《古兰经》。

二、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和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4、封建邦国间的条约和宗教信条是成文法的重要渊源。

第三节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点

一、资产阶级法律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

二、本质及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第三章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一、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法律是最新、最高的也是最后一个类型的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是国家政权的需要、是意识形态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继承现成的旧国家和法律;但绝不意味着否认法律文化的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产生和特点是,它是在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法律转变而来的,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概念

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维护有利于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关系和社会社会秩序,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特点和优越性:(两个相统一)

1、具有鲜明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相统一的特点。

2、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自觉守法相统一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的政策

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先锋队与全体人民、党与国家(党政)的关系。

1、党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A社会主义法律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化;B没有明文规定的事务的案件,要直接根据有关政策办理。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手段。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两者的区别

1)体现的意志不同;

2)提出和制定主体不同;

3)党的政策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指导性;法律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

4)适用范围不一样;

5)党的政策广泛些,不必都制定成法律。

三、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而调整范围和实施手段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律政治方面的作用

二、经济方面的作用

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

四、对外方面的作用

五、正确估量法律的作用

第四章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1、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有的活动之一;

2、要遵照一定和程序;

3、不仅包括创立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

4、本质上是将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二、原则从实际出发;群众路线与集中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三、制定的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能提议案的部门包括五个方面: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2)国务院;

3)中央军事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

5)最高人民检察院。

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

3、法律的通过宪法要2/3以上多数通过;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宪法由全国人大主席团以公告形式公布;普通法律由国家主席以命令形式公布。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核心部分和法律后果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条文

三、法律渊源是指用以表现法律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又称法律规范的形式。在我国以规范性文件为主要渊源。非规范性文件指只对个别人或个别事件有效而不包含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划的文件。如判决书、结婚证等。我国的法律湫源主要有两大类:宪法和法律;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除此之外国家机关认可的习惯也是。

四、法律规范的系统化

1、法律汇编技术性工作,不是立法,没有法律上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2、法律编纂是立法活动,实际上是用一部完整的部门法文件代替以前的有关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念法律部门:就是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该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即社会关系的性质。法律体系就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包括国际法这个特殊的法律部门。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总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几个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

1、空间效力

3、对人的效力不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不平等,而是指法律对哪些人有约束力。我国的法律对我国的公民、居留在我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有效力。

三、法律的解释

四、法律的遵守

五、违法与法律制裁违法构成要件:

1、违法的客体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要和客观要件相区分。

3、违法的主体

4、违法的主观要件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第五节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构为主体(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客体(对象或标的)和内容(权利和义务)。

二、法律事实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它包括事件和行为两类。

第五章社会主义法制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概念和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执法必严(重要条件),违法必究(保证)。

第二节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包含两个方面:国体(内容)和政体(形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法律基础知识体系理解法理法规与司法实务学会如何阅读并理解各种类型的法律文本对于运用法律知识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到对文字表达的理解,还需要对相关条款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于正确地应用在实际案件中。 法律原则与规范 掌握一系列核心原则,如平等原则、三自主权原则,以及具体规范如合同自由原则,是开展有效的法律工作基础。此外,对于国际私法中的冲突规则也有https://www.382hl43py.cn/news/437676.html
3.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此时,法官必须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进行精准界定,引导当事人明确解除合同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将其诉讼主张具体化,否则,案件办理难免会思路不清或无从下手。 在运用法律思维过程中,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界定语境 法律概念常有其特定的语境或专业领域,在使用之前需对此类环境或背景条件予以限定。比如,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4.法硕非法学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模板第二章:犯罪概念 1.犯罪的定义(简答) 形式意义: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实质意义: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定义:犯罪是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兼顾犯罪的实质、形式特征,是实质、形式相统一的犯罪定义 2.但书的意义(简答) 概念: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https://www.zhixi.com/tpl/9149ba3dfe7fb809a36d8044b0e66682?category_id=-1
5.法律之网纷扰与秩序的编织了解并掌握上述内容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维持其正常运转所不可少的一环。不断深化对这些概念认识,可以促进公民意识增强,从而提升全体人的责任感,使我们共同参与到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文环境中去。 七 结语: 总结而言,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法律系统不仅是一个严格规范https://www.6vjxuc8a1.cn/zheng-ce-fa-gui/462796.html
6.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三、走进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律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具体案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实践中的应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尝试将所学理论与真实事件相结合,从而提升我的应对问题能力。 四、私募基金与金融监管 除了传统领域,我也对私募基金这一金融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私募基金是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7.法纲绘卷百条法律之韵在中国,这一百条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它们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份文本不仅要记忆,更要理解其内涵,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基本权利与义务 这100条法律包括了宪法规定的一般性原则,也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规章制度。比如关于个人自由权利,关于财产所有权保护,以及对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cai-pu/336759.html
8.2025年法律知识精粹理论法学核心要点深度解析笔记内容提示: 理论法口诀 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本体 1、 法的概念:法律职业具有垄断性 2、实证是实际验证、观测,非实证是评价 ① 社会实效:看遵守不遵守 ② 权威性制定:分析权威 ③ 第三条道路:三三制 3、 只要出现“绝对分离”就是错的 4、 法与道德: ① 确定性与模糊性是相对而言 ② 道德上升为法律具有https://www.doc88.com/p-69319764776641.html
9.课程刑法学属于部门法学,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法学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开设,一共72课时,8学分,必修考试课程。刑法学分论主要讲授刑法分论规定的十类犯罪具体犯罪的罪责刑问题,通过学习刑法学分论帮助学生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和彼罪的界限,课程也会运用比较法对比中国和国外刑法法律制度的差异,分析法学理论的一些前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6808fbb711dc30c341bbc17
10.法理学复习思维大纲四、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href="applewebdata://29F5DCD1-CF96-4A65-8010-EDEAA704B850#_Toc92483005">第三章 法律的渊源、体系与效力 href="applewebdata://29F5DCD1-CF96-4A65-8010-EDEAA704B850#_Toc92483006">第一节 法律渊源概述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及特征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836162
11.哈特法律的概念.pdfH .L .A .哈特 1972 年 3 月于牛津 第一章经久不绝 的 问题 【分类号 】 《法律的概念》 【分类名 】法学 【书名 】法律的概念 【著者 】英[]哈特、Hart,H.L.A. 【译者 】张文显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 日期】1996.1 一、法律理论的困惑 在与人类社会有关的问题中,没有几个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326/8111141026005051.shtm
12.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第一篇: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一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 1. 自由企业体制 1.背景: 战后世界和平与近代西方世界的和平不同,它不再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信仰和制度能否超越过节走向统一,转而取决于政治、经济体制大相径庭的国家之间是否愿意并且有能力和平共处。 https://www.360wenmi.com/f/sef2gn26x2c4.html
13.《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14.法律的概念外国法律文库序 序言 第一章 经久不绝的问题 一、法律理论的困惑 二、三个复现的争论点 三、定义 第二章 法律、命令与指令 一、各类祈使形式 二、作为强制性命令的法律 第三章 法律的多样性 一、法律的内容 二、适用的范围 三、起源的方式 第四章 主权者与臣民 https://www.dushu.com/book/10137616/
15.书摘哈特《法律的概念》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LAW》 [英]H.L.HART 哈特 著 张文显、郑成良、杜景义、宋金娜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 第九章 法律和道德 二、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 P181 法律和道德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类的关系,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富有意义地挑选出来,以作为它们之间特定关系来研究,重要的倒是https://www.jianshu.com/p/55a1d0e619ea
16.法学沉思录:14个法学流派撮要最新章节何勤华著| 第一章 | 自然法学 在西方数千年法律思想长河中,“自然法”这一名称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目的所运用。它的命运也极尽曲折:既曾经被捧上神坛,当作绝对的真理,判断现存法律 (实在法) 的是非,受到热情的捍卫,或作为革命的旗号,这是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学、中世纪神学到启蒙运动一段很长的故事;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524016/3
17.开题报告范文模板精选5篇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法律事实》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制度事实是立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https://www.xuexila.com/gzongjie/c1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