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点亮心中法治之光——读罗翔《法治的细节》荆楚网

法律条文时常以宏大叙事和宏观制度来彰显规则之威,但细细观之,其诸多蕴含着正义之魂、人性之美、道德之善的法治细节,体现着法治之暖。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最新出版的一部法学随笔集,他从微小却又打动人心的细节出发,通过对张扣扣、N号房、张玉环案等热点案件剖析,对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理分析等,以幽默风趣、深入犀利的叙述风格,解读微观事件背后的宏大与宏观,使有专业门槛的刑法学知识,不再神秘高深,即便“法律圈”外的普通人都能收获颇丰。

罗翔被网友形容为“讲刑法最好的哲学老师”。与其他通常停留在刑法本身的老师不同,他擅长引申到哲学的层面,串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理念,剖析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发形而上的思考。书的后两章主要收集他的阅读和思考、求学经历,以及爆红后的心路历程,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他希望每一个法学学子不要陷入法律技术主义,不要带着法律人的傲慢,否则“法律学多了,人就慢慢丧失人性了”。他从自己大学时帮助求助者、第一次感受到法律可以影响到他人一生等经历,意识到应该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现实,让法律不再停留于抽象的逻辑,而是成为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而他时常反思自己不够勇敢、自恋和偏见的态度,以及言谈中藏不住的法治信仰和人性温暖,让无数对法律知识不太了解的人看到法治的光芒。

“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一则法条的完善,一种理念的进步,一份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这些小小的“细节”在持续推动法治不断进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法治世界的渺小“细节”,我们散发着一缕缕微光,播撒着一粒粒种子。聚沙成塔,微光齐明,终会点亮法治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THE END
1.人,千万不要提前害怕!罗翔一种念头内心深处罗翔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可能对未来充满着焦虑,充满着恐惧,但是焦虑于事无补,焦虑改变不了明天,反而影响你今天的心情。 所以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尽力而为,带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带着一种开放的心,去接受每一个剧本。 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大的饭。 你要允许自己的实力慢慢变强,然后剩下的尽力而为就好。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7B45NO055616WX.html
2.罗翔很多法律学得好的,已经丧失人性了,说的就是你!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罗翔】很多法律学得好的,已经丧失人性了,说的就是你! 张三的一生 发布于:河南省 2024.06.15 11:58 +1 首赞 收藏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www.sohu.com/a/786112741_121614793
3.学法律会丧失人性?坏人不会说我就是坏人。自从最近学过法律之后,我越发的相信曾经罗翔老师说过的那句话:学法律会丧失人性,这里说的人性就是所谓的优柔寡断,所谓的感性,都会破坏你理性的头脑思维。但别忘了,法律人要永远葆有人性的温度。 太过善良的孩子学法律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法是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人法律人,首先是人。某https://www.jianshu.com/p/97e295af04c0
4.有些人法律学多了就丧失人性了是什么梗有些人法律学多了就丧失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不太了解这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有些人法律学多了就丧失人性了梗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有些人法律学多了就丧失人性了什么梗出自罗翔老师的刑法解说视频,原意是想告诉学法之人,不要因为自己法律人的身份就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做题(判案),要有朴素的常识和人性。说到丧失人性首先就会想到http://www.fm971.cn/3380.html
5.“有些人法律学多了就丧失人性了”是什么梗?出处是哪里?出自罗翔老师的刑法解说视频,原意是想告诉学法之人,不要因为自己法律人的身份就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做题(判案),要有朴素的常识和人性。 说到丧失人性首先就会想到著名的“不做人”的dio,而dio正好是学法律的,与这句话完美对应,不可谓不妙。 希望各位法律人士保持初心,不要成为法律的机器人。https://www.360doc.cn/article/65238170_942442954.html
6.不要因为offer节目和罗翔对法律过于狂热不知道随着offer的火热和罗翔的走红有多人会因此学法律,然后走上这种道路。我只能说这种走红对普通人一定是不利的,要是还没有选择专业的,慎重考虑吧,不要轻易走上法律的道路,除了制定规则的人,成为受害者的时候法律未必会站在你这边。赞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只看楼主 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250132/
7.算爱社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经历,他以一位专业心理学家的视角审视严酷环境下各种人性及心理的变化。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当所有的一切都被剥夺,人的适应能力会超出你的想象。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木心 面对快乐和悲伤,木心说“快乐是吞咽的,悲哀是咀嚼的,如果咀嚼https://wap.suanaiyanxishe.com/books/index
8.《法律的悖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模板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人很难自愿选择高尚,所以法律必须维护底线的道德,才不会让高尚道德没有根基。但法家只看到群众的人性之恶,没有注意到执法者也不过芸芸众生之一员,他们内心也有幽暗的成分。这就是法治和法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法治认为一方面刑法要惩罚犯罪,维护底线道德;另一方面,刑法又要限制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ee9dbceaba490be19832bd
9.民主与法制杂志电子版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刑法客观主义与方法论》《刑法学的向度》《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注意义务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 http://e.mzyfz.com/mag/paper_48350_2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