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诉之名》:发现是刑事诉讼的灵魂

《因诉之名》是资深检察官靳国忠凭借其30余载丰富的检察实践经验,精心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以有着30余年从检经历的检察官冀英的办案经历为核心,描写了4件复杂且相互交织的案件审查过程,逻辑清晰,叙述流畅,展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检察官职业生态、法律监督职能及法治理念的变迁。本书不仅植根于检察实务的土壤,勾勒出真实的检察实践样态;更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传达出检察人执着于公平正义的法治信仰和基于真相排疑的法学思维,传递出“发现真相”的办案信念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被深刻体悟与积极践行。

重视细节、罚当其罪的正义实践者。检察人在刑事诉讼中不仅承担控诉职能,还是法律的守护者和监督者,这要求其在履行职责时全面收集证据,避免片面追诉。本书中,冀英力排众议,依据线索寻得证据证明武富桂罪不至死,正是对检察人充分履职的深度诠释。在二审讯问过程中,冀英给了被告人充分的申辩机会,对被告人权利的这一程序性保障给了冀英重新发现案件细节的契机;与此同时,冀英发现对武富桂涉案款项的不同定性会对定罪量刑产生巨大影响,真正厘清事实还原真相才能准确定性。一审认定武富桂贪污总额为2600余万元,但冀英注意到涉案资金的性质复杂,并认为武富桂的行为若仅从对象上分析,符合贪污罪的典型特征;但若深入探究其犯罪手段,则更多体现出受贿罪中的权钱交易本质。而在法律适用层面,武富桂的两个行为(贪污与受贿)是累加定一罪还是分别定两罪,影响量刑结果。冀英追求的就是法律上的正义与准确,这须不遗余力地探寻事实真相。

坚守真理、公正无偏的正义卫士。本书结合具体案件的办理,通过对检察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情感世界的细致描绘,诠释了检察人在提起公诉、抗诉、补充侦查、法律监督等多种业务场景下如何坚守真理、做公正无偏的正义卫道士。冀英晓以情理鼓励证人毛满仓出庭,让山区烛光里的法庭迎来了关键证人;开庭途中在山路遇险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检察人不懈追逐真相、身体力行涉险取证皆为正义二字。

此外,作品还通过种种细节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检察系统运作方式,如省检察院如何通过检委会提出抗诉意见;也通过激烈的员额考试、检察官远纺离职等群像描写反映了检察人的职业生态。本书4件案件对检辩互动着墨颇多,侧面体现了对被告人辩护权的充分保障,且本书的叙述跨越20余年,而辩护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改革的成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什么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推理,那会不会有人因此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宽纵,甚至逃脱法律的制裁呢?其实,法律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排除了那种赤裸裸的同态复仇;国家更不能像犯罪受害人那样,仅仅将追求复仇作为刑事诉讼的目标。在这一方面,刑事法中的很多制度都具有类似的功能。比如刑法中有追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zNDg2Mw==&mid=2651642531&idx=1&sn=e01d90d4168cc9024b60813af045ef20&chksm=bc71f9c3ce6c1ea42a3c677691924615ade32235d9ed635623635f59bc0d76a7ce2b2226ad7e&scene=27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工具。大数据可以帮助法院更精准地识别重复犯错的人群,从而提高效率;同时,也能辅助判断证据质量,使得司法人员认定更加科学合理。我期待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创新项目中来,利用科技改变我们的司 法体系。 六、国际化视野下的跨境执业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刑事司法学院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班级辩论赛决赛分为开篇立论、质询、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四个环节,双方围绕辩题“责任大小应不应该与能力挂钩”展开激烈辩论。开篇立论阶段,双方一辩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明己方观点,逻辑清晰,言简意赅;质询阶段,双方辩手你来我往、激烈交锋,围绕责任与能力是否一定相关联展开深入探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辩手妙语连珠,引来观众https://xssf.sdupsl.edu.cn/info/1059/12623.htm
4.“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是罗尔斯的名言。正确C. 电机转速。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是罗尔斯的名言。 AI解析 重新生成最新题目 【单选题】如果将人眼比作照相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https://www.shuashuati.com/ti/a6f21e4e43e243c0aed2addd239d5313.html?fm=bdbc2a874f8df62a58ad2e165e1136d486
5.哲读书笔记(十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美国的分析法学呼吁法律科学的自给自足,而美国社会学法学则反对这种诉求,主张法学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相结合,法官对形成和影响法律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应有充分的认识。 1、罗斯科.庞德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善的本质就是满足要求。 美国社会学法学创造人深受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区别于康德和斯宾塞最大限https://www.jianshu.com/p/55aedb88089e
6.为什么霍布斯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法律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那些规则、惯例和习俗的成文化。法律不是被“被创造出来的”。法律的生命力体现于被人们遵守和认同而不是法律自身的逻辑化、精密化。霍姆斯在《普通法》开篇就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85325731438605028.html
7.法律谚语: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合肥律师动态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出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 【释义】 严格的逻辑推理的确使法律或者判决具有了理性和科学的色彩,但是较之更甚的危害性在于,由于过于关注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往往容易导致法律严重脱离经验世界而日渐封闭,其活力日渐枯萎,最后蜕化成社会发展的桎梏,而背离https://www.055110.com/a/cycx/18836.html
8.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他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老实说我有的时候也很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你的剧本不是你选择的你只有努力把你的剧本给演好。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http://meiriwenzhai.com/quote/34017
9.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https://www.bilibili.com/opus/997013152382058536
10.法律谚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Legalproverbthe法律谚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Legal proverb the life of law is not in logic, but in practice).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法律谚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Legal proverb the life of law is not in logic, but in practice)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30/130906494.shtm
11.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15篇(全文)二、霍姆斯的逻辑观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 是否是霍姆斯的“反逻辑”思想的体现。显而易见, “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霍姆斯一系列法律思想、命题的提出, 一系列的研究又怎么会脱离逻辑的方法而凭空产生。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这个命题的提出是他为了尖锐的抨击当时学术界盛行的一种观点———在法律发展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kj0qz10p.html
12.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也在于经验然而,大多数称为“法律逻辑”的著 法律哲学法律逻辑法哲学法理学 北理法学 2013年第3辑 总第3辑 反避税的法律逻辑与裁判路径 王宗涛 一、反避税的性质与法律逻辑关于反避税的法律性质,学理上有“事实拟制说”“法律解释说”“法律漏洞补充说”等几种不同观点。“事实拟制说”属于事实层面的问题,“法律解释https://www.ilawpress.com/article/detail?id=38431053402498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