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诉之名》是资深检察官靳国忠凭借其30余载丰富的检察实践经验,精心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以有着30余年从检经历的检察官冀英的办案经历为核心,描写了4件复杂且相互交织的案件审查过程,逻辑清晰,叙述流畅,展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检察官职业生态、法律监督职能及法治理念的变迁。本书不仅植根于检察实务的土壤,勾勒出真实的检察实践样态;更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传达出检察人执着于公平正义的法治信仰和基于真相排疑的法学思维,传递出“发现真相”的办案信念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被深刻体悟与积极践行。
重视细节、罚当其罪的正义实践者。检察人在刑事诉讼中不仅承担控诉职能,还是法律的守护者和监督者,这要求其在履行职责时全面收集证据,避免片面追诉。本书中,冀英力排众议,依据线索寻得证据证明武富桂罪不至死,正是对检察人充分履职的深度诠释。在二审讯问过程中,冀英给了被告人充分的申辩机会,对被告人权利的这一程序性保障给了冀英重新发现案件细节的契机;与此同时,冀英发现对武富桂涉案款项的不同定性会对定罪量刑产生巨大影响,真正厘清事实还原真相才能准确定性。一审认定武富桂贪污总额为2600余万元,但冀英注意到涉案资金的性质复杂,并认为武富桂的行为若仅从对象上分析,符合贪污罪的典型特征;但若深入探究其犯罪手段,则更多体现出受贿罪中的权钱交易本质。而在法律适用层面,武富桂的两个行为(贪污与受贿)是累加定一罪还是分别定两罪,影响量刑结果。冀英追求的就是法律上的正义与准确,这须不遗余力地探寻事实真相。
坚守真理、公正无偏的正义卫士。本书结合具体案件的办理,通过对检察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情感世界的细致描绘,诠释了检察人在提起公诉、抗诉、补充侦查、法律监督等多种业务场景下如何坚守真理、做公正无偏的正义卫道士。冀英晓以情理鼓励证人毛满仓出庭,让山区烛光里的法庭迎来了关键证人;开庭途中在山路遇险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检察人不懈追逐真相、身体力行涉险取证皆为正义二字。
此外,作品还通过种种细节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检察系统运作方式,如省检察院如何通过检委会提出抗诉意见;也通过激烈的员额考试、检察官远纺离职等群像描写反映了检察人的职业生态。本书4件案件对检辩互动着墨颇多,侧面体现了对被告人辩护权的充分保障,且本书的叙述跨越20余年,而辩护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改革的成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