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布言:驳儒杂议十一:刑政财产权平均主义效式推理墨子儒家孟子孔子尼采唯心论亚里士多德

《天志中》:“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刑政即型政,是指立法。“刑政治”至少有双重含义:一是刑政得到合理确立和执行;二是以刑政来治理国家而非人治,即法制及其法治。《天志中》:“故墨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公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学、出谈也。”天志作为法仪,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包括刑政或立法。一切人定法都以上帝自然法(神定法)客为观标准。否则,就是恶法。

《天志下》:否定“不与其劳,获其实。”反之,“与其劳,获其实”,是指个人的劳动成果以赋予其劳动为特征和前提。富有劳动价值是个人的劳动果实和财产的唯一诠释。《非命上》:“赖其力者主,不赖其力者不主。”这说明,劳动者对其劳动成果和劳动所得财产拥有主导权和支配权,是财产权的思想起源。

墨子非乐是非礼乐,非非音乐。这个要区别。礼乐是划分等级,维护世袭等级制和权贵等级待遇与奢华生活的工具。“礼”制等级和等级待遇,以“(音)乐”配之和之,舞之蹈之,谓之礼乐。

对于“不患贫而患不均”和“制民之产”要结合原文来判断,现在有学者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与“不患贫而患不安”中的“贫”与“寡”互相有误,应该对换。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故而采纳之。其实,即便不对换,也不影响其含义,“寡”本身就有少和贫的含义。至于“制民之产”,结合全文来看,就是规定民之恒产大致平均,不过多,也不过少,足以养家繁衍。其目标是要求民众听话服从。墨子和孟子都强调要解决衣食问题,使百姓得以暖衣饱食,但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墨子是为了让百姓“便宁无忧”,孟子是为了让百姓“恒心轻从(礼制)”。墨子站在百姓人民立场说话,看问题;孟子则站在君王大人立场说话,看问题。可以说,孟子的一些有价值思想全部来自墨子,只不过换了一个立场而已。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这种添油加醋的解说没有讨论价值。原文本身就读得通,画蛇添足以后反而读不通了,难道“倾”了还能“安”?“不安”了,还不“倾”?“倾不倾”和“安不安”之间是必然关系,不是没有谁而有谁的问题,所以孔子也说“安无倾”。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道德利己主义,不在乎老百姓的“贫”和“寡”,他要让老百姓安忍贫穷和人口减少,从而避免社稷“不安而倾”。这既符合孔子丧葬公司的利益,也符合统治者维稳诉求。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正因为如此,墨子奋而反孔非儒,以富贫、众寡、治乱、安危等思想颉颃之。凡读古文,没有确凿证据,只要能读得通,就不要随意添加删改和通假。再者,儒式思维或现象思维注定儒家难有创造性的思想成就。自古及今,儒家拿得出手的独创性的人类思想成果有几何?

西方人以亚里士多德为逻辑学之父,其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判断论演绎,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结果);两个前提中包含大项、中项和小项,中项成了大小前提和大小项的联结中介者。中国的逻辑学之父当然是墨子,其贡献在于发现了效式演绎推理。《墨子小取》:“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

另外,“效”还可以看作标准,即效准。一切以标准来度量其其是否符合该标准。中效就是符合标准,不中效,就是不符合标准。《天志上》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天志中》:“今夫轮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以圆与不圆,皆可得知之。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与不也。:‘中吾矩者谓之;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是以与不,皆可得知之。此其故何?则法明也。”

《非攻上》:“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所同义者,圣王之法也。”其中,“天之利”、“鬼之利”、“人之利”,既可以看作是集合,也可以看作是标准。同义是法,即标准;也可以看作是集合。

我们人要谦虚一点。义出天心,一切知识包括真理都出自上帝。上帝是我们人类的天师,人师所教无非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天师。也就是说,我们人的一切客观知识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天师。离了天师所教的东西,即纯粹客观性,我们人只有虚妄的纯粹主观性。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80条20、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 2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22、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23、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4、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https://3g.yjbys.com/mingyan/mingren/724219.html
2.《韩非子》经典60句,洞悉世事,经营人生!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韩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1/10/3759162_1141698880.shtml
3.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大全有关尊重法律的名人名言大全法律如同阳光,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法律如同清泉,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保证。想要感受法律瑰宝的魅力,首先从了解法律的名言开始,下面是42句经典的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不仅是先哲大家的思想精华,更是对法律的开悟启迪。 关于法律的名言: 一、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http://m.xuexili.com/mingyan/falv.html
4.有关法律的经典名言45句法律名言网络文章关于有关法律的经典名言24条 我不一样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在https://bbs.openke.cn/thread-676541-1-1.html
5.古代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名言(精选14篇)篇1:古代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名言 1)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2)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4)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5)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tde9crc.html
6.「经典语录」中国古代法学家的法律名言警句③韩非子 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释义】家里有永久的产业,虽遇到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永久的法规,虽遇到危险也不会混乱。 https://www.simaowang.com/m/m_nr.asp?id=32491
7.法治古谚语高中知识——马基雅弗利29、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30、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4.急求:关于法律方面的古文谚语 《韩非子》有度第六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30046.html
8.名人法律名言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律师网——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http://www.ant-lawyer.com/?action-viewnews-itemid-86
9.#法律格言#法者,治之端也战国来自历城检察#法律格言# 法者,治之端也。——【战国】《韩非子·守道》 ?早安#早安##法律名言# http://t.cn/E7VhNak https://weibo.com/5559711500/J6fQ635Ys
10.韩非子的名言及解释8篇(全文)韩非子的名言及解释 韩非子的名言及解释(精选8篇) 韩非子的名言及解释 第1篇 《韩非子》 2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自《韩非子〃有度》,意思为:执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强大;执行法律的人不能秉公执法,那么国家就会衰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iu5se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