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大纲本课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伦理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为基本教学目标,评价主要涉及:其一,学生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伦理道德理论和法治理论水平;其二,利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成绩百分计,占总评成绩比例为60%,期末成绩百分计,占总评成绩比例为40%。
各章节考试主要内容绪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与新时代的关系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勤学报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
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基层实践大熔炉,都是当代大学生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的热图福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三、作为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1、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要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各自的作用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2人生态度:含义人生态度是指人在生活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趋向和精神状态。
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使人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中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3人生价值:含义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作用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个人与和社会的辩证关系1、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3、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四、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为什么?什么是错误的人生观?为什么?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和荣辱观反对错误的人生观就要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错误的人生观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忽视或否认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
五、人生价值的含义、内容及评价标准含义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标准: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情奉献,为人民尽心尽力服务。
在评价人生价值的时候还要坚持1、能力有大小和贡献尽力统一2、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统一。
六、人生价值的五个特点1.客观性.2.社会性.3差异性.4创造性.5主观性。
七、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条件: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并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途径:1.与历史同在2.与祖国同行3.与人民同在八、正确的幸福观1、幸福是一个总体的范畴2、幸福总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3、幸福都是努力奋斗的结果4、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一、理想和信念的内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具有执着性和多样性。
二、理想信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三、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体现了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四、为什么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必要性在中各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步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文化、制度构成。
五、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表述(四个伟大)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创造精神。
三、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五、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六、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而爱国主义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要求: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国家七、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八、做忠诚爱国者的基本要求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2、促进民族团结: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
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1、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五、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本要求1、扣好人生的扣子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过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本质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三、道德的作用道德有着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四、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集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五、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以及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六、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1、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七、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集体主义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到的目标。
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
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八、社会公德的涵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九、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十、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加强网络道德自律5、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律部分)一、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立法-国家立法机关)法律执行(执法-国家行政机关)法律适用(司法-国家司法机关)法律遵守(守法-全体公民)四、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地位:1、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2、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3、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六、民事主体的类别、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民事主体是指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民事组织权利能力从成立时产生,到终时消灭。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根据已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包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七、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有: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八、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特征法律权利特征:1、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不能脱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空谈权利及其实现。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这是法律权利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九、选举权利、表达权、人格尊严权、知识产权(著作权)、继承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理解PPT内容)十、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1、权利行使的目的。
2、权利行使的限度。
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
3、权利行使的方式。
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
4、权利使用的程序。
由于一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履行义务的过程,所以程序正当原则同样适用于权利行使过程。
法治部分:第三节一、法制和法治的区别1.内涵上法制:从广义上、静态意义上来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
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要求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
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制不预设价值取向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内容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1、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意义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因、内容(一)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什么?为什么?特征、内容、基本要求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的法律规范系统。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完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原则,立改废释并举,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转变,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什么?为什么?特征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指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协调高效运转、持续共同发力、实现效果最大化的法治实施系统。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三)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什么?为什么?主要任务、重点内容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监督网络。
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四节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因及要求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要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定位、基本要求定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求: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定位、途径;协商民主的特点及形式定义: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
途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制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立法上,要保证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得到体现,也保证人民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法律实施上,要确保立法上体现的人民意志得到实现。
民主协商的特点:广泛、多层、制度化形式: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定位与要求定位: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要求:1、要求公民部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程度、居住期限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
2、要求违法必究,要求非歧视,即无差别对待3、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只有让法治与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区别: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德治是重要方式作用: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与表现形式不同,违反规范后承担后果不同。
法治以国家强制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约束,并对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德治主要通过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第五节一、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四点)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向导,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特征: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