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背诵模板依宪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背诵模板(一)

一、我国的国策、战略、理念、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

3、发展理念:5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区分:经济建设指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建设指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民生福祉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后面3个全面是战略举措)

二、我国的制度体系

1、基本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分: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繁荣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维护民族团结做到3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人民政协是重要机构,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的职能: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④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区分:人民群众通过村委会或居委会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即人民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三、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

1、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两个没有变: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年)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100年)

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五、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区分党的领导)

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区分公民与人民)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区分3个最

最广泛:主体广泛、内容广泛

最真实: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充分实现人民合理要求

最管用:途径畅通、合理高效

3、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和形式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区分: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权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重大事项公示制度③专家咨询制度④听证会

(3)民主监督是参与民主生活、行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②信访举报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评议活动

六、建设法治中国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法治的要求:①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②善治(民主的基础上,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4、厉行法治的16字方针:

科学立法—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

严格执法—行政机关(人民政府)

公正司法—司法机关(检察院、法院)

全民守法—全体社会成员

5、法律的特征(学会区分)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种形式)

判断依据:材料中出现“人大或人大常委会通过××法”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的特征)

国家强制力指监狱、法庭、军队、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②每个人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违法也受保护)

③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判断依据:材料中出现明星、名人、国家干部等违法被法律制裁

6、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法律责任

(1)含义:违反法律,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①按照违反的法律:分为民事、行政、刑事违法行为(3类)

②按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2类)

(3)法律责任逆推出违法行为的类别

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支付违约金、恢复名誉、返还财产等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刑罚处罚:主刑(拘役、管制、有期、无期、死刑)

附加刑(罚金、没收个人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7、犯罪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犯罪/刑事违法行为的依据,三者缺一不可)

①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法律标志:刑事违法性③法律结果:刑罚处罚性

8、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找准主体,不能断章取义)

①家庭保护:父母及其他监护人②学校保护: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③社会保护: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④司法保护:司法机关

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发展道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区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1、科技发展现状

成就: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差距:从整体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创新的重要性:个人①②、国家③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三步走”战略目标: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跟跑)

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并跑)

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领跑)

4、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3个战略+走自主创新道理+营造环境

九、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基本方针、最佳方式

香港、澳门是高度自治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2、总体国家安全观:5个以的地位

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文社为保障、以国际为依托

十、中心、核心、重心、基石、基础、最终目标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区分: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3、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拓展:民族之根——文化,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传统美德)

4、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6、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7、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缩短贫富差距(≠消灭)

十一、调节情绪

1、基本情绪:喜、怒、哀、惧4种(除此之外都是复杂情绪)

2、区分方法:①改变认知评价: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②合理宣泄: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如哭、喊、诉、动

③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④放松训练: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朝向松弛状态,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十二、其他高频错误点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时代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3、法律—规范作用、道德—教化作用法律对道德促进作用,道德对法律支撑作用

4、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5、3大飞跃:站—新中国成立富—社会主义革命强—改革开放6、①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

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方式

④同心掬得满庭芳——维护民族团结

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个层面要区分:

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

8、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的根本

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权利、义务要分清,句子看完整

11、错别字:(一字扣一分)

关键抉择、行使、履行、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宣泄、辩证、辨析、一成不变

遵守规则、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意识、脉搏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背诵模板(二)

一、“最”类:

1.现阶段我国最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4.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5.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是:宪法。

6.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的是:宪法。

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8.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法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9.我们维护权益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

10.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司法。

11.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是:诉讼。

12.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人身自由。

13.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创新。

14.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才。

15.中华民族的最高(根本)利益是: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16.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国家安全。

17.广大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是:国家利益。

18.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是:国家安全。

二、“特点”、“特征”类

1.法律的特征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3.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世界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丰富性。

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6.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公益性;强制性;统一性。

三、“核心”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4.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宪法的核心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7.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8.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

9.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

10.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和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11.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

12.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3.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科技创新。

14.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15.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16.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

四、“根本”、“保证”、“保障”类

1.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

4.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6.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法治。

7.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是:监督。

8.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9.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10.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11.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

12.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3.国家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教育。

2.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科学技术。

3.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和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

4.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开放。

六.“重要”类

1.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公平。

2.社会文明的尺度,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正义。

3.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中国。

4.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重要动力源,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是:中国。

5.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担当起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是:中国。

6.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企业。

7.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创新。

八.“机关”类

1.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政府。

4.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

5.国家监察机关是:监察委员会。

6.最高国家监察机关是:国家监察委员会。

7.国家审判机关是:人民法院。

8.国家检察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9.国家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0.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九.“目标”类

1.1990年的目标(已经实现)是:解决温饱问题。

2.2000年的目标(已经实现)是:总体小康。

3.2020年(建党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从2020年到2035年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9.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十.“内容”、“内涵”、“表现”类

1.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2.人的基本情绪有四种:喜、怒、哀、惧。

3.人格尊严权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份。

5.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份。

6.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8.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9.国家发展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10.我国的发展理念有: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开放包容、平等合作、互利双赢等,五大新的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1.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最伟大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十一.综合比较类

1.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根本途径)。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我们要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地位;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位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

5.①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②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主导力量,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6.①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人民民主。②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③民主的目的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④民主的价值是: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⑤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7.①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③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8.①新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③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是: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9.①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②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十二.其他类

1.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2.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5.人民公仆是政府的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6.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8.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9.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10.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1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3.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4.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16.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7.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竞争。

19.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0.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1.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2.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24.现阶段我国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

25.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26.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27.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也是发展问题。

28.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9.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30.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肩负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

31.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2.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统一等,国家安全包括国家主权、国家统一、国家秘密等。

THE END
1.法治基石,法令与社会保障的双重构建预约报名法令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与保障。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法令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在法治社会中,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法令的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个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得以保障。法令的存在对于法治社会至关重要。 https://m.hujyw.com/post/1202.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尊宪崇法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cs.zjol.com.cn/qlxzxd/yaowen/202412/t20241209_30698314.shtml
4.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领航中国)“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才能挑起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重任? 2014年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及一件往事,语重心长。 https://www.xytv.cn/h5/pages/article/detail?id=23856
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申论作文内容提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实施在于人申论作文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400 多年前,明代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的确,古往今来众多史实表明,如果有了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https://www.doc88.com/p-98199430605644.html
6.杨建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认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一命题。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里的“生命力”应当包含发展的能力,也是指发展的状态。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9个方面来理解。 https://weibo.com/p/1001603808984522991743
7.加强法治建设严格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 法律的实施,就是要让权利得到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禁令得到遵守。然而,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谁耽误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强悍标语,不难听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ltxugoj.html
8.党志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宣传是先导新华访谈新《安全生产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近期,新华网邀请陕西省应急管理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党志慧做客新华访谈,解读新《安全生产法》有哪些重要修改以及陕西省应急管理系统落实新《安全生产法》的具体举措。http://www.sn.xinhuanet.com/zt202101mon/ft22.htm
9.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近年多起典型案件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电影《第二十条》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它其实也是现实中很多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司法人员的内心共鸣,守得初心、方得始终。“面对侵害时,有人为你伸张正义;他人有难时,你有勇气施以援手,法律会时刻守护人们的善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8690692896679782413&channelId=1119&track_id=78C25189-1464-45FE-8A24-37265A1B5DA8_730977010985
10.“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人民权益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人民权益要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根据以上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https://v.huatu.com/gktk/1ohbg.html
11.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对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行使( )A. 立法权,做到有法可依B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4cc62b1977fa7824530c3aaaa037ef0.html
12.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与基层法治政府建设8篇(全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总书记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为了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法律、依法行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yeve5ge.html
13.推进渔业行政处罚工作规范化的若干思考法制动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渔业是资源性和高风险产业,要受相关法律法规所约束和规范,才能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渔业行政处罚工作规范化,是确保渔业法律法规实施的关键。 一、推进渔业行政处罚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 http://www.yc6318.cn/kfer/aritcle1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