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如何推导出“规则”及反思HowHartDerivedthe“Rules”andReflections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1日

摘要

哈特重述了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对以“强制”为中心的理论展开了猛烈批判,并提出一套“规则”理论进行代替,并且在论证过程中提出“内在面向”、“内在观点”、“承认规则”、“初级规则”等重要概念。但哈特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规则的呢?如何解释现实情况下人们对初级规则“不接受”但仍产生义务的情形?哈特用同时具备行为一致性和内在观点的“规则”代替“强制”解释了法律的规范性。本文认为其所指的“规则”带有社会实践的属性,只有具有社会实践属性的“承认规则”才需要满足“内在观点”的要求,人们需要“服从”没有社会实践基础的初级规则,其背后的原因是“承认规则”被官员所“接受”。

关键词

内在面向,内在观点,承认规则,初级规则

HowHartDerivedthe“Rules”andReflections

YiWang

LawSchool,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

Received:Oct.16th,2023;accepted:Nov.12th,2023;published:Nov.21st,2023

ABSTRACT

HartrecapitulatesAustin’stheoryoflegalcommands,andlaunchesafiercecriticismofthetheorycenteredon“coercion”,andproposesasetof“rule”theoryinstead.Andintheprocessofargumentation,importantconceptssuchas“internalaspectofrules”,“internalpointofview”,“aruleofrecognition”and“primaryrules”areintroduced.ButhowdidHartderivetherulesstepbystepHowtoexplaintherealitiesofsituationsinwhichpeople“donotaccept”primaryrules,butstillincurobligationsInsteadof“coercion”,Hartexplainsthenormativityoflawintermsof“rules”,whichhavebothbehaviouralconsistencyandtheinternalaspectofrules.Thepaperarguesthatthe“rules”towhichitrefershavetheattributesofsocialpractices.Onlythe“rulesofrecognition”,whichhavetheattributesofsocialpractice,needstofulfilltherequirementsofthe“internalpointofview”.Thereasonbehindpeople’sneedto“obey”primaryrulesthathavenobasisinsocialpracticeisthataruleofrecognitionis"accepted"byofficials.

Keywords:InternalAspectofRules,InternalPointofRules,ARuleofRecognition,PrimaryRules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哈特从奥斯丁的抢匪情境出发,在其中加入法律的普遍性、持续性,主权者的至高性、独立性这几种特征,给出了一个加强版本的命令理论。原始版本的抢匪情境认为:法律是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为说明法律的普遍性特征,哈特将“命令”转化成“一般命令”;为体现法律的持续性特征,哈特加入了奥斯丁的“普遍服从的习惯”这个概念。此时法律的概念转变为:“以威胁为后盾,而被普遍服从的一般命令”[1]。

哈特进一步考察“发布命令的人”的问题,即“主权者”这个概念,主权者的至高性体现在:其命令为社会的大多数人习惯性的服从。主权者的独立性体现在:他对任何其他人并无习惯性的服从。哈特把这两个特征也置入模型中,重述了奥斯丁命令理论的模型:法律,就是主权者或其下的从属者所发出的,以威胁为后盾的一般命令。

这个模型分为“以服从习惯所指示的主权者”,和“以强制为后盾的一般命令”两个部分,可以简写为:法律=(服从习惯)主权者+(强制)命令,哈特接下来的批判和推导便从这里开始。

2.引人注目的三个异议

(一)追求统一性是一种扭曲:社会功能

(二)区分设计并不必要:承诺

哈特再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方面,通过刑法和强制命令的比较,显示出拘束立法自身的法律和强制命令的不同。哈特先通过“涉己性”和“涉他性”这对对立概念来展现法律和强制命令的区别,为了解释立法的自我拘束性,有理论家提出了一个“区分设计”,把立法者分裂为官方人格和私人人格。哈特认为“区分设计”没有必要,“约定模型”有更优的解释力:他引入了“承诺”这个概念,指出当人承诺约定时,就预设了一套“语词使用规则”,使语词使用正确时,就能改变自身的规范性状态。这就像预先设计一套咒语,咒语使用适当时就能改变人的道德境况。哈特将法律和承诺进行类比,认为法律有同样的特性: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为语词范围内所有人创设权利义务,而负义务的人可能包括立法者。

同样的,哈特也不是仅仅为了说明法律和强制命令的区别在于立法的自我拘束性,而“约定模型”可以解释立法的自我拘束性。哈特又一次暗示了“规则”的特性,命令和法律真正的区别在于一种“先后”。哈特在前文提到,命令本质上是一种愿望的表达:othersshoulddoorabstainfromdoingcertainthings[2]。others一词中隐含着两种角色,胁迫者和被胁迫者。也就是说,在命令理论中,规则是someone威胁others的结果;而法律在事实上,规则是前置的,有了规则才可以设定权利义务。

(三)习惯如何获得法律地位:默示命令?

这两个质疑使得“习惯通过主权者的默示命令”获得法律地位的观点开始动摇。那么习惯究竟如何获得法律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法律就是主权者发出的以威胁为后盾的一般命令”进行进一步检讨。仅仅证明法律的多样性,并不足以将“命令”完全排除在法律的概念之外,而只能证明法律除了“命令”以外,还有其他样态。要驳倒命令理论,必须来到这个理论更为根本的地方,即发出命令的“主权者”,而主权者是由“服从习惯”所指示的,因此哈特开始检查“服从习惯”。

3.立法权威的社会实践基础

我认为哈特对“服从习惯”的检查,是通过对“立法权威的社会实践基础”的追问完成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事实,使得法律获得有效性?放在命令模型中,即是在追问:是什么样的社会事实,使得主权者的命令成为法律?奥斯丁给出的回答是“服从习惯”。哈特在“雷克斯王国”的例子中将“服从习惯”代入,发现了其中的不融贯之处:“服从习惯”无法解释法律的“连续性”特征。哈特紧接着引出“规则”概念,认为“规则的存在和接受”才是立法权威的社会实践基础,因此只有通过规则才能解释法律。为说明规则是什么,哈特将规则和习惯进行比较,他用“内在面向”这个概念来说明规则和习惯的区别,认为对规则的认识必须采取“内在面向”。

(一)服从习惯

服从习惯是指主权者的命令为社会大多数人习惯性的服从。服从习惯是这样一种社会事实:一个国家的成员服从于同一个人,且他们对于这样做的正确性不需要表达任何看法。作为第一任主权者的雷克斯,其命令因“服从习惯”这一社会实践成为法律。

但服从习惯不能解释继承者的命令为何是法律,这使得法律的连续性无法呈现。首先,“服从习惯”作为一个事实,无法自然过渡到继承者的身上。其次,继承者的主权者身份来自前一任主权者的命令,而不是“服从习惯”。那么继承者的主权者身份是存在瑕疵的,无权制定法律。因此哈特认为,存在对某一立法者习惯服从的事实,并不提供“继承者有权利立法”这个陈述的基础,亦不提供“他(继承者)极可能获得服从”这个事实陈述的基础[1]。

所以,要解释法律的连续性,不能再依赖“服从习惯”这个理由,而要寻找新的理由,一定存在比“服从习惯”更为复杂、一般的社会实践,这个社会实践就是“对授予新立法者继承资格的规则的接受”[1]。

(二)规则的存在和接受:内在面向

在发现“服从习惯”解释力的局限性之后,哈特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立法权威社会实践基础是规则的存在和接受。

为说明“什么是规则”,哈特详细分析了规则和习惯的异同,其相同点是:行动一致性。区别是:偏离规则会受到批判,而偏离习惯则不必然如此;规则具有证立性,对标准的偏离本身就是受到批判的“goodreason”,但偏离习惯遭致批评却不一定是正当的;习惯只有外在面向,表现为记录人所观察到的人们行动的一致性;规则不仅有外在面向,还有内在面向,表现为民众反思批判的态度[1]。

4.规则如何解释义务:内在观点

哈特通过分析规则和习惯的异同,将“规则”引入我们的视野,但这仅仅是亮明观点,尚未进行论证。于是哈特回到奥斯丁的起点:凡有法律之处,人类的行为在某个意义上就不是随意的,或者说是“具义务性的”[1]。哈特认为奥斯丁对这个出发点的掌握是完全正确的,但他反对奥斯丁对义务性的解释,哈特认为“内在观点”能对法律的规范性(具义务性)提供一个更加正确的描述。因此如何将用内在观点解释法律的义务性是哈特的理论重点。

(一)共同的起点:义务性

存在三种对义务的解释:奥斯丁“抢匪情境”中的“obliged”(被强迫)、预测性诠释、“压力感或强迫感”。1)有人认为在奥斯丁的“抢匪情境”中能显示出“obligation”(义务)的意义,这是因为将这个情境描述为:服从是因为“obliged”。哈特认为这混淆了“obliged”(被强迫)和“hadanobligation”(有义务):首先,用“有义务”来描述受害者是错误的;其次,“行为人有义务做某事”和“行为人没有按照义务做事”是不冲突的,但是如果是“被强迫”做某事时,往往代表行为人“已经做了此事”。2)预测性诠释以负有义务之人在不服从时,会遭受惩罚或“恶害”的机会或可能性来加以界定[1]。即认为有义务是因为行为人的预测,哈特认为这种描述模糊了事实,规则的存在才是预测的前提,法院的行动并非是因为行为人的“预测”,而是因为规则的存在,规则是法院行动的理由或证立。此外,“负有义务”不等于“预测不服从时可能遭受损害”,预测性诠释无法解释违背义务却没有遭到惩罚的情况,我们不能说“未遭受惩罚就没有义务”。3)还有人将义务和压力感和强迫感等同,其中的荒谬性更加明显,因为我们不能说“未感受到压力就没有义务”,否则厚脸皮者(极可能感受不到压力)终身享有免费午餐。

(三)内在观点

从规则到义务并不存在自然过渡,规则并不必然产生义务,比如礼仪规则,我们无法说我们有义务在结婚时穿礼服。哈特认为只有通过“内在观点”所产生的持续的、强烈的、普遍要求的社会压力,才可以说规则课以了义务。

5.双重规则理论

我认为上文已经完成了对法律的概念中存在“规则”的证明,但是哈特并没有在这里结束,他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双重规则理论,我对这样的上下文承接关系尝试做出解释:1)双重规则理论是对前文“法律的多样性”的承接;2)无法解释现实中当大部分人对法律未持有内在观点时仍负有义务的情况,因此在下文通过“双重规则理论”进行说明。

(一)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

哈特在证明法律的概念中“规则”的存在后,将其和前文法律的多样性问题结合,指出法律内部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课予义务的规则和授予权力(公共或私人)的规则。为说明这两个规则之间的关系,哈特假想了“前法律世界”,这是一个只有“课予义务的规则”的社会,他指出这个简单社会存在不确定性、静态性和无效率三个缺陷,并分别引入承认规则、变更规则和裁判规则这三个授予权力的规则加以克服。因此,授予权力的规则可以对课予义务的规则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点,哈特称课予义务的规则为“初级规则”,称“授予权力的规则”为次级规则。

在前法律世界中,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初级规则持有内在观点,人们用初级规则作为批判的基础,而我们一旦失去反思批判的态度,社会压力将无法形成。但是很显然,我们并不生活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我们的义务不会因为我们对法律的“不接受”而改变,次级规则不仅扩张了初级规则,也对法效力提供了新的解释。

(二)承认规则:外部陈述

由于承认规则用于补救初级规则的不确定性,承认规则具有提供判准的功能(一种权威性标准),使得普通民众和官员得以辨识出什么是初级规则。然而承认规则并非以规则形式存在,而是一种事实。

为说明这一点,哈特提出了“内部陈述”和“外部陈述”这对概念:内部陈述是指接受规则但是没有将这一事实表述出来的情形;外部陈述是指不接受规则,但是从观察者角度将其他人接受规则的事实表述出来的情形[4]。“有效力的”这个词最常被用在内部陈述中,是说法体系中某项规则是有效的,而“实效”则和外部陈述联系,说的是法体系普遍有效的事实[1]。

(三)反思与结论

从上文看来,哈特对现实情况下人们对初级规则“不接受”但仍产生义务这个问题给出的解释是:某一规范之所以拥有法律拘束力,是因为它们获得了承认规则的识别。因此无所谓人们是否接受初级规则,只要符合承认规则的判准,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法律。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制定出没有争议的“完美”法律,但要被所有人“接受”,依然是一个过于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的规则纷繁复杂,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对每一条法律的理解都达到能够进行“反思批判”的程度[5],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对一部极少用到的冷门法律了如指掌。如此一来,人们服从某部自身并“不接受”的法律,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服从这部法律会招致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大压力。

我们可以回到法体系的成立条件检查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哈特的法体系的成立条件存在两种前后不一致的表述:一种表述指出,一个法体系的存在需要承认规则被人们接受,且被用来辨别初级规则;另一种表述指出,一个法体系的存在需要人民服从初级规则,官员接受次级规则[1]。这两种表述都没有要求人们“接受”初级规则。而关于“接受”和“服从”的区别,哈特在批判服从习惯无法解释法律的连续性时给出过线索,接受和“内在观点”有着紧密联系,表现为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服从”则仅仅是“外在观点”所看到的行为一致性。因此对于法体系的成立来说,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员,都不要求对初级规则持有内在观点。但民众是否需要“接受”承认规则呢?本文倾向于认为民众并不需要“接受”承认规则,因为即使是承认规则,也很难达到“反思批判”的理解程度。

但是问题随之出现了:没有内在观点的初级规则是否还是哈特所说的“规则”?这明显没有符合规则必须的两个重要面向。那么哈特所说的“规则”究竟是什么?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实践”角度理解“规则”的含义,以明确初级规则是否在哈特所指称的“规则”的范围内。哈特在批判奥斯丁“服从观念”无法解释法律的连续性特征时,认为存在一个比服从观念“更为复杂的、一般的社会实践”,即对“授予新立法者继承资格的规则的接受”。哈特就是用这个语境下的“规则”概念来取代强制命令的,从哈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此时所指称的“规则”是具有社会实践属性的“承认规则”,而不是初级规则。因此,内在观点仅仅和具有社会实践属性的规则相对应,人们的确只需要“服从”没有社会实践基础的初级规则,其背后的原因是“承认规则”被官员所接受,人们“服从”自身并不接受的法律,也仅仅是凭借强制。如此看来,哈特的双重规则理论也许仅仅是法律规则和社会规则(具有社会实践基础的规则)的结合。

THE END
1.哈特《法律的概念》导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一种空缺,“在所有的经验领域……都存在着一般语言所能提供的指引上的限度,这是语言所固有的,”“规则本身是使用语言的一般规则,而一般词语的使用本身也需要解释,……它们不能自己解释自己。”3 由于这些缘故,人们对于法律的概念有着长期的争论,哈特把这些争论总结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60
2.梁灯:解读哈特《法律的概念》――从两个核心概念的中文翻译开始哈特反对以上的命令学说,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他对命令学说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质疑和批判: 第一,在法律的内容上,奥斯丁等人的命令学说无法解释刑法和侵权行为法以外的,不要求人们必须为某种行为,也不强加责任的法如何与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相关。 例如,在私人领域,人们订立合同和遗嘱,如果按照法律去做,那么所订立https://www.360doc.cn/article/641126_62148422.html
3.法律行为的概念10篇(全文)韦伯的“理解社会学”(VerstehendeSoziologie/understandingsociology)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它关注主观意义,试图客观地解释具有主观意图的人类社会行动。 法律行为概念的形成与精神科学及历史法学派的方法 在法律行为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浪漫主义对“意义”的追寻和对“理解”的渴求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日常人们的交往实践中,有https://www.99xueshu.com/w/ikey27nz5tnm.html
4.欧盟法律4.欧洲法院的司法解释及其判例 竞争法的若干规定、关税贸易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是通过欧洲法院的司法判例创制的。 第四章欧洲联盟的立法程序 委员会、理事会、议会、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地区理事会五个机构有参与立法的权能;每一机构都有其文件形式和计数体系四个基本程序:协商、同意、合作、共同决定委http://esc.jlu.edu.cn/jxcb/kcxx/omfl.htm
5.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第一篇: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一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 1. 自由企业体制 1.背景: 战后世界和平与近代西方世界的和平不同,它不再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信仰和制度能否超越过节走向统一,转而取决于政治、经济体制大相径庭的国家之间是否愿意并且有能力和平共处。 https://www.360wenmi.com/f/sef2gn26x2c4.html
6.法律的概念爱问知识人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https://iask.sina.com.cn/b/20860342.html
7.法律是什么对于法律有哪些认识呢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期望和要求;它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制裁;它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标准和尺度;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法律的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来引导人们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246b9a7b670961001018
8.《法律的概念》概要统一二者的努力,第一种办法是将苛与义务法律中的制裁进行扩大解释,它的目的与行为无效一样,也是为了引导当事人的行为。问题在于对于苛与义务的法律,法律后果—制裁,与行为模式是可分的,例如对杀人的否定性评价不会因为没有对杀人犯的惩罚而减损。 第二种办法是某种程度否定授予权力法律的法律属性,将授予权力的法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819669775
9.哈特法律的概念.pdf外 国法律文库序 【分类 号】 《法律 的概念 》 【分类名 】法学 【书名 】法律 的概念 【著者 】英[]哈特 、Hart,H.L.A. 【译者 】张文显 【出 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 社 【出 日期 】1996.1 外 国法律文库序 江 平 外 国法 律文库是 ?套 大 型翻 译从书 ,入选书 目主要是外 国尤其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326/8111141026005051.shtm
10.哈特承认规则理论的解读与辨析陈晨承认规则;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系谱; 入库时间 2024-04-25 00:15:35 相似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专利 1. 哈特的承认规则浅析 [J] . 张伟 . 河北农机 . 2021,第003期 2. 哈特承认规则概念的系统论解释——兼论卢曼与托依布纳之间的分歧 [J] . 张薇 . 学海 . 2019,第004期 3. 论哈特承认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modern-communication_thesis/0201290487129.html
11.阿列克西——看看大师们是怎么推销自己宋飞律师(A)“法律的概念必须以不包含任何道德要素的方式被定义” 阿列克西认为,“分离命题预设了,法律与道德之间、法律的命令与正义的要求之间、或者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该是什么之间没有概念上的必然联结”。对阿列克西而言,法实证主义者对于法概念的定义只包含事实性的要素,即权威的制定性和社会的实效性,而不必然包含道德的http://data.110.com/a332836.html
12.邪教就在你我身边——从多维度认识和判定邪教3.“邪教”一词在中国已形成为一个政治的法律的概念 从中国历史文献中看到的有关“邪教”一词的最早记录是唐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向唐高祖上的一份“废省佛僧表”,内称“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稍后的佛教著作《法苑珠林》中有《妄传邪教》一篇,则为反道教宣言。这些地方是将本宗教之外的http://www.xncaw.gov.cn/ffxj/202206/t20220628_2691434.shtml
13.《法律的概念》这两种方法密切联系,贯穿于《法律的概念》这本书中。例如,对于他将以奥斯丁为代表的对法律概念的理解,概括为命令、强制说,并相应构设了这样的社会情境,即存在发布以威胁为后盾、被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的人及团体,并且对于不服从可能使威胁付诸实施有所确信,同时还有一个对内至上、对外独立的主权者(27页)。这样,他对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306
14.《法律的概念(第三版)》((英)哈特)简介书评在线阅读·BIG 如何讲个好故事天下·BIG 法官因何错判天下·BIG 律师的客户管理术天下·BIG 辩无不胜天下·BIG 大律所天下·法学新经典 民法总则新论天下·法学新经典 中国传统法理法哲学论天下·法学新经典 民法解释学(第五版)天下·法学新经典 法律解释学导论天下·法学新经典 诈骗犯罪论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法客观主义与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66117.html
15.法律的概念是什么?实习护士小王书写好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后,发现写错了几个字,此时的正确做法是:() 一、A. 刮去写错的字,在原处重新书写B. 用涂改液掩盖写错的字,在原处重新书写 C. 涂黑写错的字,在页边空白处重新书写 D. 在错字上划双横线,在其上方重新书写 E. 圈出错字,在页边处重新书写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14249aa2d644bc2b53333e14e2b94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