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业引正途”--涉罪青少年行为矫正个案
一、背景介绍
(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二)家庭及成长经历
个人情况:
小学在嘉乐小学读书,中学在中山镇赵家坝中学就读,在江南职高学习了汽修专业,现在在双福友久佳美蛙餐厅上班。
家庭情况:
服务对象与父母同住在双福,父母均在工地务工,与父母沟通良好,主要是与其父亲沟通较多,家庭结构较简单,父亲对服务对象的关爱与关心也比较充分。
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服务对象一直与父母同住,与父母的关系较好,父母的管理方式也较宽松,因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故对服务对象在职业规划、法制教育上较欠缺。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问题
1.法制观念缺乏
服务对象自述其本次涉案的原因是因为有朋友叫其一起去帮忙,他并没有询问什么原因就去了,也是他自己到公安机关自首的,一直没认为此事事件是涉罪事件,以为就是小孩子们闹矛盾,他的动机就是帮朋友忙,所以根据其自述来看,服务对象及其缺乏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
2.家庭教育的正向引导缺乏
服务对象的父母对其的教育较少参与,教育观念是放任发展的观念,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孩子不偷不抢就没有问题,对于孩子结交朋友也没有进行正向引导,甚至在知道孩子有过和朋友一起打架的情况,也并没有强行制止,认为不是违法行为,家庭教育的观念和管教方式需要进行引导。
3.缺乏职业规划和人生观值观
因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服务对象的人生发展,职业规划也无法介入和进行正向的引导,所以也造成服务对象的自我认同感不高,缺乏人生目标,以及对自我的职业规划。
(二)社会工作者的分析和诊断
1.服务对象的优势
(2)服务对象愿意进行认罪悔罪,愿意积极配合社工和检察院一起进行学习和改进。
(3)服务对象有较好的责任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养自己。
2.服务对象的不利因素
(1)服务对象法制意识缺乏,之前对法制知识完全不了解,甚至有一些偏差的认识。
(2)服务对象因在上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差,故在对其自向的职业规划上,自我认同感较低,更多会倾向于让自己学习一些技能,选择一些体力劳动类的职业。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完成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任务,回归社会。
2.具体目标
(1)为服务对象开展法制观念教育和法制知识辅导,提升其法制意识。
(2)引导服务对象父母改善家庭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对服务对象进行正向引导。
(二)服务策划
1.理论指引
1、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或TheoryofCognitive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2.家庭系统理论
任何家庭系统都是由连接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每两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关系存在,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等。研究家庭系统时,我们必须注意各成员之间不同的关联,以及他们互动的方式,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网络。每个人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受到整个家庭的影响,他既代表个人,也代表着家庭整体。
2.服务计划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关系,制定计划
制定以下服务策略:
3.制定法制学习计划,以提升服务对象的法制意识,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小组学习、阅读学习、抄写记忆、每月考试等。
(二)开展亲职教育,构建社工+家庭的互动正向引导体系
第一次服务情况:亲职教育讲座
邀请服务对象及其父亲参加团体亲子教育讲座,本期的主题是积极养育,本期讲座主要内容是,亲职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类型,家长要如何才能做到民主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要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对于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不足,如何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的进行赞扬,同时,对于孩子的困境,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去共同面对,并在现场介绍了“五步脱困法”,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练习,如何用这个方法,培养积极归因,正确解决问题。
社工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破冰活动,一个简单的抓鬼游戏,让参与家庭彻底放松下来,这时,社工秦茂华开始了本次的“积极养育”主题讲座,从家庭教育的四种基本模式,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力,让参与家庭逐渐明白为什么要开展家庭教育,家长为什么会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第二次服务情况:亲子木工互动
社工邀请服务对象及其父亲一起参与亲职教育的亲子互动主题活动,本期主题是让孩子们家长共同制作一双木筷,要求是全员参与,简荣鑫本次与父亲一起参与,在制作木筷的过程中,主要是简荣鑫与父亲一起进行制作,和父亲一人制作一只筷子。父子俩有说有笑开始制作起来,期间还比赛谁做的比较好。
社工也在其制作的过程的,进行着正向的引导,看着简荣鑫在打磨累的时候,不断鼓励,,简荣鑫也十分自信,认为自己制作的筷子就是最棒的,在问齐多久没有与父亲一起交流,参加这样的活动的时候,简荣鑫也说到,经常与父亲这样坐在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父亲对于孩子做错事情也表示认为孩子法律知识浅薄,不知道,所以才去干了这样的事情,父亲认可自己的孩子。
木筷做好后,在展示环节,社工询问简荣鑫,是否愿意把木筷赠送给父亲,社工询问简荣鑫上一次送礼物给父亲是什么时候,父亲说;“今年刚送过,今天父亲节,早上给我发了520元红包”赢得了全场掌声,并询问要不要将筷子送给自己的父亲时,简荣鑫说“当然要”,并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
亲职教育服务对象反馈:
这次活动,是和父亲一起成长,相互学习,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以后的生活中,要报答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人生中只有父母才是自己的避风港,今天也是父亲节,祝父亲节日快乐。
(三)树立法制观念,提升法制意识
为了提升服务对象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了法制学习的服务计划,并针对服务对象学习注意较难集中的问题,设计了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从PPT讲解、案例展示、一对一辅导、小组学习、情景模拟、小组测试、访谈等方法进行。服务如下
第1次法制学习:
第3次法制学习:
第4次法制学习:
第5次法制学习
第6次法制学习
第7次法制学习
当天的法制学习,主要是学习《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本次主要是通过一对一讲解,个人阅读、抄写的方式进行,截至本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经全部学习完毕,服务对象也将此法进行了抄写,当天在进行小测试时,服务对象得分88分,服务对象表示很开心,社工对服务对象认真学习法制知识的行动进行了表扬,并对其答错的题目进行了讲解,让服务对象能够加强记忆。
第8次法制学习
当天,社工还向服务对象传达了一个来自检察院的好消息,经过社工与区检察院的本案负责检察官多次沟通与交流,认为服务对象在监督考察期间表现优秀,能够积极参与法制学习、公益活动,能够在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认真踏实的工作,决定申请将其监督考察结束期限提前一个月结束,将原协议11月18日结束的监督考察,提前到10月18日结束,服务对象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的开心,并不断向社工表示感谢,社工回应,这是他自己的努力所得,并希望他在后续的一个月中,保持这样积极的心态和工作状态,完成监督考察任务。
(四)开展公益活动,提升服务对象社会责任感
第1次公益活动
当天服务对象参加了桥南社区的创卫行动,主要是对桥南社区的社区养老中心进行清洁和打扫,服务对象参与时非常的积极,主动做拖地的工作,没有说苦说累,非常认真,社工对其表现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向社区老人介绍自己,当服务对象做了介绍后,得到了老人们的点赞,他觉得非常的开心。
第2次公益活动
当天社工带领服务对象参加清洁滨江路的环保活动,服务对象在参与过程中非常的积极和认真,也显得很开心,服务对象自述,参加公益活动觉得很轻松,也觉得很有意义,觉得自己在做好事,还能得到表扬,社工对其愿意做公益活动的想法给予了鼓励,并希望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志愿者精神,乐于助人。
第3次公益活动
第4次公益活动
当天,服务对象参加了清洁公交站台的公益活动,和其他的公益小天使一起,去清洁公交站台,在本次活动中,服务对象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表现很积极,在本次活动中,社工也给了他们小组长的任务,让他们协助社工,带领着其他小志愿者们一起参与清洁公交站台,服务对象非常开心的接受的任务,并在活动过程中,很照顾小志愿者,打水的体力活动,总是他主动去做,并能够很开心的去协助其他小志愿者,去擦洗高处的站台位置,在活动结束后,社工与服务对象沟通时,服务对象自述,这样的公益活动真的不错,让小孩子们从小就来参与,从小就培养社会责任感,公益心,那他们的品德一定会非常不错的,他还讲述,如果自己小时候也多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的话,可能,就会多一些分辨意识,多结交一些积极正向的朋友,或许,也不会去帮忙打架,不会去涉罪了,社工对其这样的想法表示认同,并鼓励他,现在参与还不晚,都来得及,只要坚守自己的本心,遵守法律法规,就可以的。
第5次公益活动
当天服务对象参加了滨江社区垃圾分类的公益活动,本次活动,是由服务对象自己在网上报名,并自行去活动现场参加,当天活动,服务对象准时到达了活动现场,并及时与社工联系,在活动过程中,也能够听带队社工的安排,积极参与,并能够协助社工,一起辅助其他小志愿者一起开展公益活动。活动结束后,社工与服务对象交流时,服务对象自述,他觉得这样的公益活动参加起来很开心,如果不是现在工作很忙,他一定愿意多来参加。社工对其积极的态度表示鼓励。
(五)四方互动,构建服务对象就业引导和支持体系,促进其积极就业,更好融入社会。
第1次服务
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近况,服务对象上月在双福有家鱼头上班,做服务员,工资在2700无左右,从去年10月开始在这家餐厅上班,上个月16号提出辞职,本月9号能够正式离职,。问到其离职的原因,服务对象表示,觉得做服务员,工资不高,二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想换一个工作,能够给自己更多提升空间的工作。社工对其想法给予了鼓励,并对他进行了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引导他去思考,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有一些什么样的优势,对于自己的理想工作是什么,在社工的引导下,服务对象认为,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想去多学习,多拼一下,为自己积累一些经验,也想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社工对其想法进行了肯定,并与其一起进行了梳理,计划报名学驾驶,提升自己的就业职能。
第2次服务
社工询问其寻找新工作的情况,服务对象表示还在继续寻找中,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社工向服务对象建议,是否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个重新的规划和定位,是否可以尝试一些对自己更有促进的工作,社工也向服务对象建议,如果愿意,社工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他的工作资源,服务对象表示愿意接受,并感谢社工的好意。
在本次服务后,社工收集了一些适合年轻人就业的工作岗位,为了确保工作岗位的适合性,社工和区检察院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沟通,检察院了解到服务对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时,表示对这样的未成年人要好好的进行协助,和社工一起分析了就业资源,最后,区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向社工建议,可推荐服务对象到新建立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进行就业,这样方便各级对服务对象提供支持,社工对检察院的提示表示支持,并表示后续将配合检察院,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就业正向引导。
第3次服务
在社工和检察院工作人员的多次沟通下,服务对象接受了推荐的新工作,9月服务对象开始了新的工作,地点是在重庆市鸿骆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该公司同时也是江津区人民检察院所建立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工作内容是做食餐的物资配送,计划工资3500元一个月,关于这个新的工作,服务对象也是父母介绍过,父母也同意他在这个工作上锻炼,上个月父亲节,服务对象给父亲发了“520”的红包,服务对象表示,父母还是很辛苦,他近期也是只要有空就会回家跟父母一起吃饭,觉得有家真温暖,跟女朋友们的状态不错,还是老样子,服务对象表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感觉很幸福。社工对其现在的积极心态表示鼓励,并希望他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努力去工作,开开心心的去生活。
第4次服务
第5次服务
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近期动态,服务对象自述,每天5点起床,然后先送西城小学,回去再配其他学校的物资,然后记帐做帐,晚上6点左右下班,上个月工资有5000元,他觉得特别开心,而且公司新成立了一个子公司,专门做APP,做供应链,他还有入股,占比5%,社工对其表示了祝贺,并鼓励他多学习,多参与,保持好心态,同时,要转换自己的思维和角度,从管理者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内容,增强服务意识,但是也是多学习社会交往,学习沟通技能,要从学生思维转换到社会人思维。服务对象表示他会努力学习,同时,也非常感谢鸿骆公司对他的帮助和肯定,也感谢社工和区检察院给他介绍的这个工作平台,并表示他以后会更积极认真的努力工作。
五、总结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个案,主要从亲职教育、就业引导、职业规划、法制学习、公益活动参与这些方面对案主进行监督考察和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至今,案主有正当的工作,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法制学习成绩合格,与父亲沟通良好,故可以结案,各方面总结如下:
2.持续的、多样化的法制学习,通过小组学习、一对一讲解、小组阅读、个别抄写等方式,对案主进行系统持续的法律知识学习和巩固,并每期进行小测试,以对其以促进,6次考试,案主均及格。
3.工作的正向引导,通过检察院对接,引导案主到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进行工作,并定期对其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引导,至今,案主在基地工作4个月,已经适应了此工作,并表示对这个工作很满意。
(二)成效评估
1.法制观念提升,增强服务对象对法制知识的掌握度
项目实施,通过一对一辅导、阅读、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抄写等方式,结合服务对象学历和参与情况,多样性、个性化的提供法制学习教育辅导,在对服务对象的法制知识测试中,服务对象分数达到80分,极大提升其法律知识的掌握度。
2.增强服务对象家长家庭教育理论,增强亲职教育能力,促进家庭亲子沟通。
项目实施,以家庭系统理论为支持,通过对家庭开展亲职教育,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对服务对象进行全方位引导,促进其正向回归。
3.社工专业角色介入,促进服务对象能力提升、自信心提升。
社工充分做好桥梁作用和发挥教育者与使能者角色,做与好检察院、服务对象家庭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发挥教育者职责,帮助服务对象提升法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尊重、接纳、个别化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对象社会功能,提升其自信心。
4.“社工+检察院+观护基地”3+N的促就业模式,探索涉罪青少年以就业促进正向回归途径和模式。
项目实施中,社工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与检察院的积极对接,并与社会观护基地进行联系,打通涉罪未成年人的就业瓶颈,通过引导其就业,提升其自我认同感,促进其正向行为改变,促进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