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因法之名》通过记录两代法律人办案的点滴,揭示了司法与舆论、公权和私利的关系,也不断拷问正义的底片何在,即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方得尺寸正义。
生性风流的市歌舞团编导许志逸报案称,妻子柳莎莎在家身中数刀,被人杀害。柳莎莎曾是市歌舞团的台柱子,人称“市花”。死者曾为市里公众人物,流言四起:有人说她出轨被丈夫杀害,有人说她是公共情妇被市领导雇杀手暗杀。上级施压,要求限期10日破案。
以葛大杰为首的刑警,调查后,将许志逸作为重点怀疑对象。恰逢上级施压、社会舆论裹挟、战友因抓捕许不幸罹难,葛大杰急于结案,“疲劳审讯”后,许承认罪行,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随着剧情的发展,检察官邹雄的女儿邹桐抽丝剥茧,让真相浮出水面。
这是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因法之名》。它以“许志逸杀妻案”平反为主要线索,演绎了两代法律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故事。《检察日报》报道称,截至4月27日,该剧收视率达到1.068%,位列卫视频道收视率第一名。
坚守正义须勇敢面对舆论
该剧以李幼斌饰演的刑警葛大杰,在大雨磅礴之夜带领队伍抓捕许志逸为开场。抓捕许志逸过程中,刑警葛大杰、仇慕不断向许喊“你要相信法律”,许迎着风雨边跑边喊“我不是罪犯”,纵身跳进波涛汹涌的江水,仇慕奋不顾身跳下去抓人,不幸溺水身亡。
从葛大杰办案战友溺水身亡,到犯罪嫌疑人许志逸拒捕跳江以示清白,剧本悄悄暗示了坚守正义的“代价”:一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两个幸福家庭在不经意间破碎。仇慕死后,葛大杰对局长说,他去告诉仇慕的儿子仇曙光“以后他就是我儿子”,但许的儿子呢?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编剧笔锋一转,从孩子的视角告诉观众:谣言,或者说舆论。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邹桐,在检察官父亲邹雄的关爱下,慵懒地从床上爬起来。她在学校门口碰见了同班同学陈硕(负责许志逸杀人案的技侦警察陈谦和之子)、许志逸之子许子蒙等。
同来送孩子的技侦警察陈谦和、市歌舞团编导许志逸,孩子们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但家长彼此并不十分熟悉。路边小摊小贩及家长,远远看着高大俊秀的许志逸,边打招呼边窃窃私语。不料,军人出身的刑警队长葛大杰,刚送完孩子,接到通知:柳莎莎被人杀害。
这种起承转合看似繁复但也巧妙编织了当事人深陷“旋涡舆论”。技侦警察陈谦和,因工作过程中常和尸体打交道、为人忠厚,常被妻子讽刺挖苦没出息。最近,陈谦和的妻子因和许志逸有业务联系,常拿其衣着、行为举止与陈谦和比较。这让陈谦和敢怒不敢言。
这些细枝末节为警方将许志逸锁定为犯罪嫌疑人做了重要“舆论”铺垫。第二天,陈谦和向葛大杰汇报现场检测结果时说,门锁未被破坏,房间42枚指纹中无外人指纹,也没有外人进入的痕迹,当为家人作案。其中,死者体内的精液已送沈阳检测,一个月后出结果。
葛大杰十分清醒,破案须有证据,他让陈谦和把所有证据再重新检测一遍。副队长仇慕联想案发后走访群众得到的信息、许志逸先报案后拨打120,不能排除许作案的嫌疑。于是,葛安排刑警分头对柳莎莎邻居、同事进行询问,许多人指责许作风不检点。
公权与私利必须分开
以葛大杰为首的法律人坚守法治底线需要面对的不单是舆论带来的偏见,还有公权与私利的较量。当诸多调查将杀人者指向死者丈夫许志逸时,葛大杰起初并不相信推测,他找到死者母亲、许志逸提供的可以证明自己不在场证明的关键证人袁立芳及邻居陈姐等调查。
技侦陈谦和也带着小丁再次回到死者家里复查,并发现屋外门框上有两个陌生指纹,但尚未上报,许志逸躲在办公室焚烧推理小说手稿事发。保卫干事把许抓起来,汇报并上交了残余手稿,仇慕发现小说里的情节和死者被害现场一模一样,遂更加确定许是杀人凶手。
恰在这时,歌舞团保卫科干事汇报,许志逸潜逃,葛大杰、仇慕立刻带队员前去追赶。仇慕等人很快追上许。情急之下,许跳河,仇奋不顾身下河抓人,不幸溺水,抢救无效死亡。仇慕曾为葛大杰挡刀丢了肾,妻子也离他而去。这让葛大杰心中正义的天平开始倾斜。
陈谦和得知仇慕因公身亡的消息,心里很难过。但他刚拖着疲惫身体回家,妻子迫不及待向他打听许志逸的情况,还质问他“你说是许老师干的?像你这种人,成天和尸体打交道,能怀疑人家许老师?”陈谦和对此置之不理,但一颗仇恨的种子开始在心里生根发芽。
仇慕的牺牲对该案的办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邹雄立即要求助手放下手头工作,全力跟进这个案子,并提醒葛大杰不要冲动,更不要疲劳审讯。但葛大杰根本冷静不下来,他发誓一定要在下班以前审出结果,给仇慕一个交代。疲劳审讯之下,许志逸果然招供。
当葛大杰急匆匆赶到仇慕葬礼现场向大家宣布许志逸已经招供时,累得话没说完就晕倒在地。原来,追求急于求成的正义对当局者是一种伤害。但邹雄仔细核对口供发现,该案漏洞百出,更关键的物证许的血衣和凶器都未出现。葛担心许负隅顽抗,不让检察院提前介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但战友因公罹难后,法律人葛大杰的正义天平已烙上了复仇烙印。急于向市领导邀功的局长,也匆忙向媒体宣布:杀人案彻底告破,凶手就是许志逸。该剧的一个细小镜头将葛大杰复杂的心理展现的一览无余:局长让他向媒体宣布结果,他摆手黯然转身离去。
陈谦和为报复许志逸,又故意隐瞒了沈阳寄回来的死者体内精液检测报告。该剧第四集中,小丁交给陈谦和的检测报告显示,死者体内精液不是许志逸的。两人复查现场,也有进一步验证,小丁向陈建议,把案发现场两个外人血手印公布出来,但陈百般推诿。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可剧中法律赋予其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代表邹雄也未严格履职。该案在领导干预下,虽证据不足,检方仍提起公诉。
许多法律人把检察官视为“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把关人”。但《因法之名》播放到第四集,检察人邹雄虽心里不踏实,对助手说这是一个“我们能看到,但法律并没有完全看到的案子”,但终究为“平衡各方利益”放弃了坚守,公平正义的最后关口由此正式决堤。该剧中的上一代法律人,因私废公,公私不分,终酿大错。
编剧赵冬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法之名》通过纠正冤错案件反映了我国20多年法治环境、法律制度、法治理念的变化、公检法人员素质的提高,体现了中国法治的进步。在剧中,上一代法律人的心结经过新一代邹桐、陈谦和之子陈硕等人的努力,逐渐慢慢打开。
目前,该剧正在热播中,许志逸已无罪释放、杀害许志逸妻子的真凶也在第32集落网。但它造成的伤害远没有停止,根据剧情预告,许志逸儿子和葛大杰女儿葛晴闹离婚时,葛晴遇害。该剧通过记录两代法律人办案的点点滴滴,将司法与舆论、公权和私利的关系揭示得清楚而明白,也不断拷问正义的底片何在,即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方得尺寸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