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校期间修过的民事案例研习课程,以及实务中一些办案思考。旨在帮助小伙伴们有效检索和分析案例,尤其面对没有接触过的案件,如何提炼观点形成法律意见。
目录
一、案例分析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思维方法
三、请求权基础的分析
案例分析的核心在于:谁得以何种规范基础谁向谁提出何种请求?(4W)Whowantswhatfromwhomonwhatlegalbasis?案例分析的终极目标:以案例法律适用为对象,分析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能否匹配,在此基础上形成法律意见,以支持己方诉请/抗辩。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寻求案件待决事实
待决事实,往往涉及一个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在初步分析所有案件材料后,律师就应当敏锐发现该案待决事实是什么,从而通过检索工作寻求法律依据。这一步能帮助新手解锁关键词,实现有效检索。
举例:笔者经手的一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当事人A作为承揽人诉请合同款项。
案件主体涉及总承包人、分包人B、实际施工人C等;法律关系涉及建设工程分包合同关系、再分包关系、加工承揽关系、非法挂靠等。C作为A的合同相对方,承担支付责任毫无疑问。但为最大程度帮助当事人尽快拿到款项,诉讼策略中我们决定将分包人B列为共同被告。此时案件的待决事实浮出水面,即两位被告是否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或共同责任的争议问题。除了寻找连带责任的法律依据之外,还需要考虑两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B和C是是转包或挂靠?实际施工人和当事人签订合同是否涉嫌表见代理或职务行为?
2.对应事实和法律规范
将事实和法律规范对应实际是逻辑推理的运用。此时的思维逻辑是:“从事实寻找规范,从规范认定事实”。经过几次循环思维逻辑后,找到事实和法律规范统一的连接点。
举例:接上,通过后续的证据收集工作。我们发现,A和C承揽的合同范围与专业分包工程的内容基本一致。分包合同中要求施工人须具备专业资质,而本案中C借用B的专业资质实际承揽了分包工程,B仅从中收取管理费。由于C实际施工在前,B和发包人签订分包合同在后,从而判断双方存在挂靠行为。涉及到被告主体资格问题,通过检索民诉法司法解释第54条,挂靠人和被挂靠人可列为共同诉讼人。至此我们找到了本案可以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将被挂靠人B列为共同被告的法律依据。本案中就存在事实到规范,规范到事实的反复运用。注:程序性规范不能作为请求权基础,民诉法司法解释第54条只能解决第一步,能否将被挂靠人列为共同被告。而双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该问题属于请求权分析的范畴。
3.分析请求权基础
案例分析的重要环节便是发现和分析请求权,最终得出结论。该部分内容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详细论述。
案例分析思维本质上是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归入法(或称涵摄法)。通俗点就是找到法律规范确定规范构成要件,将案件事实逐步归入要件中。具体运用步骤如下:
1.确定待决问题:“谁得以何种规范基础向谁提出何种请求?
2.分析请求权基础:法律规范的各个要件以及定义解释
1)对法律规范的定义
2)司法解释、司法判例、学理学说的解释
3)如果对定义存在分歧,则需进一步:分析各个观点,从而确定自己采纳某观点。
3.案件事实与规范要件的对应(遵循三段论)
4.得出结论,请求权是否成立。
诉讼实战中,选择不同的请求权,都会对举证责任分配、法律适用等产生影响。对于我们刚入行的实习小白,首要问题是搞清楚请求权基础概念、请求权的分类及排序、检索,在此基础上运用到诉讼实务中。
1.概念区分
在此我们需要区分以下概念: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诉讼请求。
法律关系是指案件主体存在何种法律关系(例如:债的关系、物权关系),一种法律关系可能涉及多个法律规范条文(不限于法律规范)。请求权基础产生于法律规范,由此衍生多项诉讼请求。
2.请求权的排序
3.请求权的检索顺序
4.请求权的检验
请求权检验结果影响着律师在具体个案中的诉讼方案。作为原告,需要对请求权成立进行主张论证。作为被告,则需要对请求权障碍、消灭等进行抗辩。不论代表哪一方,则都需要对请求权是否成立作出全面判断。具体要对请求权是否产生、是否消灭、是否可行使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逐个分析和检验。步骤如下:
结语:民事案例分析的核心在于把握请求权基础。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办案实务相结合,方能彰显一个法律人的专业能力。还在校的小伙伴,一定要好好上课,不要开小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