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使命原则与路径理论

贯彻实施好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使命、原则与路径。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厉行法治在当代中国担负着特殊的重大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多元利益诉求,法治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统一社会共识、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不竭动力。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和动力。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一国法治状况、治理水平,是能否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既能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又有利于吸引更高层次的外资,从而更好更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权威的重要途径。通过法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才能更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权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路径。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载体,已经成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必须依靠法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由成熟而定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不断完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是我国法治的特色,也是我国法治的特有优势。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全面依法治国也难以实现;不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政治和社会基础;不推进依法治国,党就难以对国家实现有效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失去基本保障。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公权力与促使公权力机关积极有效履职有机统一。我国法治强调公权力执掌者必须合法、积极、有效履职尽责,确保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不得消极无为。同时,又强化制约和监督,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做到控权和促进积极履职双管齐下,防止权力滥用与预防庸政、懒政、怠政同时发力,从而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到实处。

坚持平等、自由、秩序等法治基本价值有机统一。我国法治强调自由与平等、秩序的有机统一。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和遵守宪法法律,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党和政府不断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充分保障宪法法律所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各种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机统一。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从而实现执政党依法执政、公权力机关依法行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办事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诸多方面,覆盖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多个领域。当前,要在“全面推进”上狠下功夫。

全面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全面提高立法质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体部署,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通过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立法体制机制,增强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优化立法程序,使立法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实施宪法法律。要完善执法司法的体制机制,在确保执法司法权有效行使的同时,强化对执法司法权的有效监督,排除权力、人情、关系和利益对执法司法的干扰,有效防止执法司法人员被相对人、当事人所“俘获”的现象,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司法问责、追责机制,防止执法司法权滥用、误用和怠用。

全面规范公权力行为。通过完善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的体制、机制和程序,给公权力安上“紧箍咒”,使其在制度的笼子里,积极有效规范行使,为基本人权、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上好“安全阀”和“防卫盾”。公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垂范、尊法守法,尤其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公信力,不仅要强调司法的公正与高效,而且要在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上发力。一方面要通过提供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依法有效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督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防止审判权的滥用和误用。

全面统筹法治的推进力量。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权利义务责任三者协调统一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在依法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依法维护公共利益。(江必新)

THE END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什么法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根本来源在于人民,并且这一权力应当归属于人民。 在中国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不仅确认了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通过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ESLC690514A1ND.html
2.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的我国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其中,宪法保障是学历类单选题,研究生考试单选题,教育硕士单选题,政治理论单选题https://www.chazidian.com/kaoshi/shiti-155828/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要求:阐释大学生人生新阶段的特点及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https://szjyb.mku.edu.cn/info/1011/1677.htm
4.韩陆:红十字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北京市红十字会原党组书记韩陆从红十字运动的诞生与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红十字运动以及新时代人道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挑战等方面出发,介绍了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总结了中国红十字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事迹,展望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未来发展。, ,201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1949年《日内瓦http://www.lsllw.cn/?p=5412
5.浅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8篇(全文)(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共同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使命,就决定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德治的基本要求,德治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vsgf296.html
6.民商合一的主要规范与反思《民法总则》出台之前, 曾有商法学者基于比较法的、历史的、逻辑的与规范分析的多视角, 逐一分析基本原则、主体、客体、法律行为、代理、时效、权利行使等多领域的民商合一难度, 并预言民法总则基于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抽象出这些领域的民商合一规范将是非常有限度的。11对比《民法通则》, 《民法总则》确实较大规模地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6996.html
7.我国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问题研究国家机构编制法的内容应宽而不滥,讲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律精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把机构编制法纳入立法程序,加快国家机构编制法的立法工作,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地位、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等,为机构编制管理和机构改革提供法律保障。https://www.hebjgbz.gov.cn/hbjgbz/llyj/jgbzyj/101597838549619.html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100题必须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基础、原则和基本功能,也是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 2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民族工作“四个共同”的内容是什么?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http://qqhrtc.com/info/1090/9133.htm
9.吴建雄: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二)为民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将腐败问题和有关情况提供给职能部门,基本形成需求与诉求的良性互动。当下,高密度腐败案件披露所产生的冲击效应,就是执纪执法公开得到落实的必然反应,是满足人民群众反腐诉求和期待的重要方式。二是平等性。从查办的案件中可以看到,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已得到充分体现。查办腐败案件不http://www.wmtv.cn/mobile/sywm/2264.html
10.立起新时代国防活动根本遵循理论不仅如此,新修订的国防法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各环节,体现在法条主旨精神中,转化为法律条文具体内容。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新时代军队的使命任务、武装力量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等内容,处处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https://www.workercn.cn/c/2021-03-04/6546950.shtml
11.自然资源局工作总结13篇首先,我们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土地交易涉及到多种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土地交易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规范。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用和执行,不能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 https://www.liuxue86.com/a/5110614.html
1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五项内容。这五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主体内容与精神实质紧密相关,知识立场与功能预期密切相连,行动指向与制度需求相辅相成。厘清并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项基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1/153235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