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最后30天,理论法应该如何复习

距离法考仅剩最后一个月了,面对繁多的理论法考点,要抓住重点,精准记忆。杨帆老师针对理论法整理出的这些必背考点,简直太有用了!2020年法考生还等什么,速度学起来吧!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

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非内容上)的必然(非偶然)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恶法亦法实然法)

不承认存在概念上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和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恶法非法应然法)

承认存在概念上必然联系的

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4、第三条道路

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三种规范:

(1)自然规律:自然事物之间关系

(2)技术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3)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

(4)法律属于社会规范,此外还有道德、宗教、习惯、组织内部的规则等

法律只针对行动,不针对思想。

法律只调整人的涉他(关系)行动,只具有个人意义的行动(自我指向的行动)法律不调整。

注意:正是由于法律在调整范围上要窄于其他社会规范,所以与其他任何社会规范相比,法律的调整范围都要小,法律的要求都要低。

2、法是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国家形成法律有两种基本方式:制定和认可

两种认可:

(1)明示认可:立法认可习惯的效力,具有普遍约束力

(2)默示认可:司法认可习惯的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1)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和约束力。

(2)近代以来,法的普遍性也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人的普遍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近代以来,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

4、法是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1)自然规范和技术规范不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2)法律之外的社会规范通常只以义务为内容

(3)法律并非同等的看待权利与义务,有时权利本位,有时义务本位

5、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1)任何社会规范都有强制力。

(2)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也可称之为特殊强制力。

(3)相比其他社会规范,法律具有最强的强制力。

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1)可争讼性:当事人依据法律起诉或应诉的依据。

(2)可裁判性:法官依据法律作为裁判的依据。

三、法的作用

法律通过确立行为标准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

(1)针对本人

(2)针对未发生的行为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1)针对他人

(2)针对已发生的行为

(3)判断结果为合法/违法

法律通过树立正面或反面典型,来影响人们遵守法律

(1)示警和示范作用

(2)针对不特定的一般人

(3)针对已发生的行为

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估人们之间会如何行为

(1)相互性:处于法律关系当中的主体相互对对方进行预测

法律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1)针对违法犯罪分子

(2)针对已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法的调整范围最小,要求最低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

(1)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

(2)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性之间的矛盾

(3)法律的僵化性:法律的抽象性和待决案件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4)法律的模糊性:语言表达力上的局限

五、法律规则

(2)义务性规则:以义务为内容的法律规则,包括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按照规则内容的完整性或确定性程度不同所划分)

(1)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规定,无需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2)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是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规定的法律规则。

(3)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3、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按照是否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适用所划分)

(1)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意更改的法律规则。

(2)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由选择或协商的法律规则。

六、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

(2)在适用范围上:

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它们是对从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某一类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或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则,具有宏观的指导性,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3)在适用方式上:

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涵摄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如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条件被该案件事实所满足,那么,这条规则所规定的法律后果就被确定地适用该案件,也就是说,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如果该规则规定的条件没有被满足或者由于与另一个规则相冲突而被排除,那么,该规则对该案件就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该规则对裁决不起任何作用。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

2.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1)穷尽规则,才能适用法律原则。

(2)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3)没有更强理由,不得适用法律原则。

七、法律漏洞

1.法律漏洞的分类

(1)全部漏洞与部分漏洞

(2)明显漏洞与隐藏漏洞

(3)自始漏洞与嗣后漏洞

2.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

(1)目的论扩张:词不达意,当说不说

①适用情形:

法律文义明显小于规范目的“潜在包含”情形,此时应当扩张规则适用范围,将本该包含的情形包含进来。

②要求:

A.确定规范目的;

B.证明所欲包含之情形为规范目的之必须。

(2)目的论限缩:言过其实,不当说却说了

法律规定的范围明显大于规范目的的“过度包含”情形,此时应当依照规范目的创设例外,将本不该包含的情形排除于外。

八、法律与道德

1.法与道德的联系

(1)在发生学上,都由原始习惯脱胎而来,且在发生发展中有相互演化。

(2)在形式归属上,都属于社会规范。

(3)在内容上,都蕴含和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精神和和内容相互重叠渗透。

(4)在功能上,都是社会调控手段,以维护和实现一定社会秩序和正义为使命。

(5)在发展水平上,都是文明进步的标尺,且在发展水平上互为标志和说明。

THE END
1.法则之门揭秘法律基本知识的奥秘八、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未来观念引领潮流 环境保护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利用,更涉及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概念成为了指导我们行动方向的一个灯塔。通过建立严格但公平的地方性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环境破坏,是一个既切实又前瞻性的目标追求方向。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48885.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教育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义务、制裁违法犯罪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引导,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在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工作时,要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文化适应力。此外,还需掌握多语言技能,以便更有效地沟通协调不同背景下的事务。我相信,与其他国家律师交流学习,将让我在专业上获得更多成长空间,同时也能拓宽我的视野,让我看待问题更加全面。 七、伦理道德:律师职业守护者的心灵修炼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4.法律法规的迷雾哪些隐秘面纱尚待揭开2. 法律法规对社会影响深远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这些成文物质的一般性作用。首先,它们提供了一个框架,使得人们能够预测未来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保险网,无论是在经济活动还是在个人的行为选择上,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当一个人想要做出某个决定时,他会考虑这一决定是否违反了现有的法律条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wen-hua/410302.html
5.法治基石,法令与社会保障的双重构建预约报名在法治社会中,法令与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等)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法令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底线,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道德、习俗等社会规范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法令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共同作用。 https://app.hujyw.com/post/1202.html
6.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此外,民法典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频频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前所未有调动了法律适用的释法、“造法”功能,把民法典编纂中难以确定的大量的学术界、司法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条”,起到了积极助推民商法发展的作用,支持我国民法典实践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密接,实现弹性发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7.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兼论法律的局限性与道德的功能本文通过对人的异化现象的综合分析,从法治与德治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法与道德的不解之缘。法无论是在其静态的法律体系之中,还是在其动态的法律运作机制和过程之中,都是在追求和实现人类社会某些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德。理想道德是现代法治最深厚的根基,缺乏这一根基,法治就会失去其本来应有的价值底蕴而变形成为一种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39766ede4fe1a7e067324.html?q=C/N
8.法律约束与道德审判:一场未完的辩论道德审判的定义通过对法律与道德的界定及其相互影响、法律约束力的局限性及道德的补充作用、道德审判的争议性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协同发展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等四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它们在社会治理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https://blog.csdn.net/JiYan_green/article/details/136938893
9.法律局限性(精选七篇)法律局限性 篇1 关键词:法律,局限性,冲突,处理,良知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 并不是唯一手段。在某些社会领域, 存在法律无法进行调整的盲区。 首先, 法律在道德领域存在局限性。比如2011年发生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小悦悦事件”, 当这名2岁的小悦悦在被车撞倒在马路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fcsy06.html
10.试论金融危机中法律回应的局限性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下金融法律的变动有迹可寻,此消彼长次贷危机折射出金融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预测未来的金融风暴,其根源在于金融法对有效市场理论的认识不足,忽视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破解局限性的关键在于鼓励完全披露信息的制度安排和个人责任制度的建设。 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_293_/2010_3_3_wa20942248413301027014.shtml
11.法律与道德之争泸州遗赠案的司法裁判研究.pptx这使得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遗嘱得以合法化,从而引发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2、法律在遗赠案中的不足和局限性分析3、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律与道德之争的体现和影响分析2、法律在遗赠案中的不足和局限性分析在泸州遗赠案的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律与道德之争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法律强调的是遵循成文法规和程序正义,以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6796918.html
12.寡妇有无资产,命运会有所不同吗?本文摘编自:《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作者: [美]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译者: 谢美裕、尤陈俊,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头图来自:《武林外传》剧照 一、没有资财的寡妇 1. 贫困与官方所宣扬道德的局限性 很多寡妇实际上并不具备捍卫清廷所极力颂扬的那种贞节的经济能力。从案件记录来看,寡妇https://www.huxiu.com/article/1629804.html
13.法外空间,是指法律不予调整,而是交由道德风俗與论等其他社会法外空间,是指法律不予调整,而是交由道德、风俗、與论等其他社会治理工具来调整的事项。法外空间的存在是由于法律的局限性导致,要么法律不适于调整某事项,如果法律强行介入可能会带来不当后果;要么法律无力介入,无法对其进行事前预防和事后惩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事项不属于法外空间的是( )。 A. 甲男和https://www.shuashuati.com/ti/756cd8b91f7944a182e38b36925c7d58.html?fm=bd80e8b5615dc708da4a716934eec73749
14.法律与道德关系8篇(全文)局限性,它对严重危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只能谴责而不能制裁。而法律则不然,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既有引导、推动作用,更有惩戒、防范作用。但法律并非万能,其设定的“中人”(即一般人)标准不同于道德倡导的“圣人”标准,因此对虽“缺德”而不犯法的行为往往无能为力。在现代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q7k0b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