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平凡的,正如书的题目“平凡的世界”一样,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物,平凡的生活,但是平凡并不等于平庸。作为巫山法院执行局一名平凡的青年干警,每天办理着各种类型的案件,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每天有处理不完的各种信访和诉求……好像每个“今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可我的倔强也不允许自己得过且过,也许有时候竭尽全力的付出,但效果不佳,收获甚微,我想这都不应成为自己可以停下前进脚步的借口。我能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学习优秀同行们智慧型的工作策略,总结经验后在奋斗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所想,有所做,有所悟,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就一定会愈发显现。
最后我想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作为巫山法院青年干警中的一份子,既要有独善其身的清醒修为,更应有兼济天下的大情怀,傲骨铮铮,牢记责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以十足的干劲对待工作,以公正的意识对待案件,以廉洁的准则要求自己,努力为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推荐本书的原因有三:
一是这本书语言并不晦涩,不会让人产生面对专业论文或者高深法律著作时那种高山仰止、不可亵玩、想睡的感觉。本书因为采用随笔的形式,文字简洁,内容简单易懂,即使是普通人读起来也毫无障碍。本书谈论的内容很广阔,既有对法律的探讨,也有对文史哲学的探讨,还有自己工作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写作过程中罗翔老师旁征博引,读每一篇都有新鲜感。
二是当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会产生许多共鸣。罗翔老师会疼爱一只鹦鹉、帮助一位路人、和朋友一起讨论热点案件、探讨一个法律问题......只是在很多时刻,他比我们思考的更理性,也更感性,更长远,也更深刻。比如在“下跪”这篇随笔中,罗翔老师提到他在读博士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到处问人,大家都爱答不理,后来他上前帮助了这位老太太,结果老太太一下子跪下感谢,还担心影响罗翔老师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最后帮助。老太太的言行不仅可以击中他,也能击中我们大多数人。他并未将这件数看做一场好人好事来标榜自己的高尚,反而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懦弱。而“下跪”此篇放在本书何为榜样一章,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道德约束人的心灵,真正的榜样在内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良知。
通读整本书收获的也许不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更多的是内心自身跟随罗翔老师自省的一个过程,时刻的剖析自己,承认自己的无知,以不断求知的态度和行动,靠近理想的圆圈。诸君,愿你我都能慎思明辨,心怀正义与期盼,永不背弃朴素的道德良知。
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民法判例百选》,这本书顾名思义是由一百个经典判例构成,是100个法学大家的所著,由浙江大学三名教授主编而成,本书100个案例凸显中国民法30年来的实务上法律解释及法之续造的重要问题,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国情。里面包括宅基地所有权的继承问题、公序良俗与法律行为效力,宪法权利的民法效力等,也包括了泸州遗赠案等社会上知名的案件。本书上面每一个法律问题均具有重要性,每一件案例评析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加强法条的理解,更是以案例的形式,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法律只是,通俗易懂的让我们理解法律原则和规则。
读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一是法律的生动性,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可以感受到法律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生活中的活生生的规则,他们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二是法律逻辑的重要性,在分析案例时,法律逻辑的应用至关重要,这种逻辑训练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案例都有其独特性,但同时又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理解法律条文的多样性和应用范围;四是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性,通过对案例的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民法的实际应用和法律条文精神;五是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法律是不断变化的,通过阅读最新的案例分析,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库,适应法律领域的变化;六是法律职业的责任,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明白作为法律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就和电影说的一样,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可能当事人一生就打这么一次官司,我们更需要保持公正性和专业性。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体现于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是法律人的粮食,研读案件、理解案件是法律人思维的基本素养及能力。这本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帮助提高法律思维和实务操作能力,也可以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正义的回响》这本书,从一位法学者的角度,深入浅出的带着我们,去探索案件背后的逻辑,让我们看到法律背后的人情冷暖和严苛正义,结合近年来的时事热点,带我们读懂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层考量和法律的局限性,更加具体的刨析各类案件中的法治与正义。
本书作者陈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罗翔教授写作的引路人。
这本书有三大看点:
三、揭示法律执行中的局限性
比如在拐卖案件中对于“养父母”的惩罚,比如买卖濒危动物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收买拐卖妇女最高刑不过三年,法律是一个滞后的存在,总有意外,总有新的情况发生,不断有人在钻法律的空子,而法律也不断在打补丁,这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这世界上从来不曾有完美的制度,法律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法律补丁的针和线。
罗翔老师在序言中提及:一滴水如何能够不干涸?把这滴水放入大海。我想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正义终有回响。如我在诉,如我在执,也绝不是口号。此书不厚,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