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苏联奥布灵斯克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开始。凭借丰富的铀矿资源,俄罗斯(苏联)的核电事业高速发展,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在核能立法方面却相当滞后,其核能利用方面最重要的法律《俄罗斯联邦原子能利用法》(下简称《原子能利用法》),1995年10月才经国家杜马表决通过,之后又多次修订。
俄罗斯的《原子能利用法》含16个部分,共70项条文,在核能应用的目的和原则、政府机构监管职责、专业术语定义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原子能法大体相同,特点在于专门规定了带有核装置和放射源的船舶、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建造和使用,同时强调民间组织和个人在核能利用领域的权利。另外,条文中有两个部分别阐述进出口和国际公约。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有意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和对外出口。
美国核能法律很健全
美国是世界上核工业发展最早、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技术成熟,拥有较完善的核能立法框架与核安全监管机制。美国核能领域的基本法是1954年颁布的《原子能法》(修正本),明确了原子能委员会的职能——鼓励民用核能发展、保障核电安全和实施核武器计划。1980年颁布的《低放射性废物政策修订案》,为处置商业低放射性废物制定了政策。1982年的《核废料政策法》及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对联邦政府在高放射性废物和乏燃料处置方面的责任和政策做出了规定。进入21世纪又颁布了《2005能源政策法案》,用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手段来鼓励核电发展。
1954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美国《原子能法》。
法国“核规矩”通贯全身
在1954年首次成功和平利用核能之前,美苏等国一直忙于试爆核武器。图为1946年美军在太平洋比基尼环礁进行的水下核试验。
德国的核能法律框架,总体上是由基本法做指导,然后用不同的法律、法令对核能利用予以规范调整,由此形成了涵盖矿业体制、放射性物质和核能材料设备贸易、辐射防护、放射性废物管理、核不扩散和实物保护、运输和核损害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完善法律体系。不过,德国的能源战略重点却已经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唯一在法律中确立“逐步淘汰核电”的核电大国。
建设中的广东阳江核电站的核岛
韩国原子能法一分为二
美国1955年发行的“原子能和平利用计划”纪念邮票
福岛核电站和法律躲猫猫
虽然日本核法律比较健全,但是早在2002年8月,全球最大的私营电力公司东京电力公司就曝出丑闻,涉嫌长期隐瞒核电站安全问题,伪造检查记录。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核能安全管理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东电公司受利益驱动,不想在一年一度的核电站安全检查时关停反应堆,于是连续9年在安全检查记录上做手脚。公司下属的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和新潟县柏崎刈羽核电站,从1987年到1995年间篡改和伪造安全检查记录29份,隐瞒机器零部件开裂情况,约100名公司员工参与了此事。在存有安全隐患的破损核电站零部件中,其中18处的破损零件已经更换,还有11处仍在带伤运转。这起严重的核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连同载入史册的福岛核事故,促使日本痛下决心对其核安全监管体系和机制进行改革。2011年12月,日本政府就重组核安全监管机构进行了讨论。2012年6月20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表决批准了《原子能规制委员会设置法》。
中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示意图
中国顶层核能法拟年内出台
截至今年4月,中国的现役核电机组共有30台,在建机组26台,俨然是核电大国。按法律效力从高到低排列,中国核安全领域的法律主要包括国家普通法、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指导性档和参考性档,涉及核设施、核燃料、放射性废物、核事故应急、辐射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核事故赔偿等各个方面。从宏观上看,中国核能法律的体系架构也是一个金字塔形。
由于中国的商用核电站起步较晚,核安全的立法进程也相对靠后。1984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核安全局,并赋予其独立监督管理中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的职责。1986年以后,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核安全局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核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核安全设备监管,如《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年10月)、《核材料管制条例》(1987年6月)、《核电厂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8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年8月)等。
可喜的是,2015年底,《原子能法》已经上报国务院,如果今年下半年能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以便在年内出台。此外,作为核安全监管领域最高法的《核安全法》,在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后,今年年底前也将正式出台。有关核安全事故的损害赔偿、核安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内容,将纳入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