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牙周生物型具有不同的牙龈形态、质地及厚度、角化龈宽度、牙龈乳头形态、牙槽骨厚度及形态、牙齿的形态特征、对手术、炎症及创伤后的反应均有所差异。从提供美学评价的角度来说,口腔治疗前后对牙周生物型进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1.牙周生物型的概念和分型
在1969年牙周生物型的概念首次被Ochsenbein&Ross提出,其反映牙周软硬组织形态结构,并且牙槽骨形态结构决定其上方牙龈形态结构,将牙龈形态分为扇贝型、平坦型两种,根据牙龈厚度分为厚型和薄型。在1977年,Weisgold总结了牙颈部凸度、相邻牙齿接触面积等特征并提出薄扇形和厚平型两种牙龈形态。此后很多学者将牙周生物型分为三型,如De等将之分为了薄扇形、厚平型、厚扇形;龚寅等也使用三种分类方法来区分牙周生物型,即厚型,薄型,中间型。
关于牙龈厚度的界定值,不同学者有不同标准,Kan等以1mm为界来界定牙龈厚度;Sin等以1.5mm界定牙龈厚薄,<1.5为薄型,>1.5为厚型。Claffey&Shanley将牙龈厚度<1.5mm定义为薄龈型,牙龈厚度>2mm为厚龈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广泛使用且快速简便判断牙周生物型的方法是牙周探诊法。2017年龚寅等利用CBCT测量上海地区汉族青年人群中牙龈生物型分布以中间型主(52.42%),薄型次之(38.49%),厚型最少(9.09%)。
2.牙周生物型的判断方法
牙龈组织厚度的测量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直视法
检查者通过结合牙周软硬组织的特征来用肉眼直接观察,受检查者主观经验影响。直视法不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检查方法,受检查者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且无法定量测定。
2.2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包括两种:一种是在测量位点将带标志阀的锉或铁丝垂直牙面刺入牙龈,直视下可简单、有效地测量出不同位点处牙龈厚度。该方法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测量方法,但有创伤,需在局麻下进行,被检查者通常难以接受,这样的测量可以受到探头精度、探头角度和探测过程中组织变形的影响。另一种是Sharma等等报道的翻瓣后卡尺直接测量法:该法需切开所需测量处的牙龈后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数字游标卡尺和超音波检查均能准确测量牙龈厚度并具有同等精度。此法需局麻,且有创,只能在手术时使用,不推荐用于预处理评估。
2.3牙周探诊法
Kan等提出,用牙周探针探入龈沟,若牙周探针轮廓可见为薄型;反之为厚型,该方法具有高度可重复性且较容易。有研究发现,当牙龈厚度>0.8mm,牙周探针轮廓是几近不可见的。这种方法微创简单、便捷、易于操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但是只能定性测量,并不能定量测量。2015年,Rasperini等提出了一种颜色编码探针,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牙周探针测量牙龈生物型(薄,中,厚,非常厚)。
2.4超声测量法
超声测量法是一种精确度较高,但是可重复性较差的一种测量方法,受到超声仪器探头精度的影响,其次是超声花费高、技术要求高,所以在口腔的应用并未得到普及。
2.5CT测量法
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scanning,CTS)CBCT法包括直接显影和“三明治”技术。直接显影法是用开口器撑开受试者唇颊侧软组织,或者要求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噘起嘴唇并吹起面颊,然后再用CBCT进行扫描。曹杰等应用“三明治”技术即间接显影法来测量牙龈厚度,原理是首先用硅橡胶取初印模,然后使用造影剂与藻酸盐混合后取终印模,制成个别托盘后拍摄CBCT进行数据测量分析。
CBCT测量法也有相应的缺点,它无法分辨炎症红肿牙龈,同时使被测量者暴露在辐射下,同时“三明治”技术也受到取模的影响。有学者利用CTS评估牙龈组织厚度分类的方法被认为是可靠且有效的,临床上有助于诊断牙周生物型的厚度,但是CTS相对于CBCT辐射剂量大,在操作、储存、分析数据方面技术要求相对高。
2.6数字化印模与CBCT联合应用
Marti等利用3shape扫描系统扫描前牙区牙龈及牙体,取得了准确的影像,该影像与CBCT扫描取得的牙体及牙槽骨影像数据,两者一并导入种植导板制作处理软件,测量牙龈表面到牙槽骨或者到牙体表面的距离即为牙龈厚度。
3.牙周生物型对口腔正畸治疗的影响
3.1牙周软组织变化
3.1.1牙龈退缩
3.1.1.1牙龈退缩的影响因素
3.1.1.2牙龈退缩的维护与治疗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结合上述因素预防牙龈退缩的发生,采取恰当的正畸治疗手段,一旦出现牙龈退缩,可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疗。一般处理包括指导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清洁及定期牙周维护,关闭散在间隙及竖直牙根防止成角,压低牙齿使邻接点根向移动,邻面去釉或修复治疗改善牙冠外部形态。
牙周膜龈手术(角化龈宽度增量术、系带修整术、根面覆盖术)为当前防治牙龈退缩的主要手段,此外还有义齿修复(冠、体面)、人工牙龈修复(复合树脂、硅胶、瓷)。Lee等提出微创方法,对于面积≤0.25mm2,高度≤1mm,宽度≤0.5mm的牙龈退缩位点进行玻尿酸局部注射,研究表明,该方法疗效好,复发率低。
3.1.2牙龈增生、肿胀
Cortellini等认为,厚型牙周生物型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牙龈增生、肥大、探诊出血和深牙周袋。厚龈型者牙龈较厚,血运丰富,质韧且纤维化、再生能力强。有研究认为,冠延长术后,厚龈型龈缘更易冠向伸长,冠延长术前应评估牙周生物型,属于厚龈型者可在术中可适当增加去骨量,术后应有6个月以上的恢复期。
3.2牙周硬组织变化
4.小结
牙龈和骨结构的差异对治疗的结果有显著影响,牙周生物型应在正畸治疗计划开始时进行评估,以获得最好的效果。牙周生物型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种族、年龄、性别、牙齿位置,错牙合畸形的类型等。各学者研究方法和关于牙周生物型临界值的界定仍无法统一,但大体上关于牙周生物型的分型有了初步统一,众多学者沿用薄型、中间型、厚型三种分类方法,但各学者的研究仅限于该地区,若需完善中国人牙周生物型的研究,可能需要更大的具有代表全中国人的数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