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不一致的成因及对策

法院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不一致的成因及对策

导读:

一、法律的滞后性与繁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之间的不统一

作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法律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规律进行认知后的总结。然而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其根源在于人们在一定时期的认识可能由于各种事因的制约而不能穷尽认识对象的所有方面,出于这种认识结果而制订的法律对其调整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具有了先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着眼于社会关系的一般共性,其目的是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普遍调整,这就要求法律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规范性以及不任意变化的稳定性,然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就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同时促进了法制的发展和完善。许多法律在制订时虽具有一定的应时性和超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异常迅猛,使法律在制订后不久就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法律的预见性、超前性与繁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之间出现不一致,造成法律力求实现的正义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

二、法律自身的逻辑性与社会传统思维习惯的不统一

任何社会规范及行为准则都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法律规范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社会传统的思维逻辑习惯与法律规范的逻辑有时会出现不同,就势必会造成社会大众从传统社会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而对建立在法律逻辑基础之上的司法裁判结果产生抵触。例如,一位父亲一怒之下将其经常虐待家人且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儿子杀死,在一般群众眼中,他无疑是“为民除害”的英雄,而法律却可能因此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可能就不会为群众所理解,从而出现群众联名请愿,要求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情形。此时,司法机关的司法“为民”就会与为民除害的“为民”产生冲突,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情形。

三、司法裁判结果中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人民群众普遍知道的一个审理案件的基本准则,一般情况下,法院只有查明双方当事人产生争议的事实之后,才能在所查清事实的基础之上对双方当事人争议作出裁判。因为引起双方当事人产生纠纷的事实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实,而法院审理案件时所查明的事实通常是依靠证据所反映出的事实,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事实,有时尽管证据比较充足,但依靠证据所反映出的事实也不可能会全现已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反映的只是客观事实中的某一大方面,而不是全部,此时审判机关通过证据所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司法机关在这种情形之下作出的裁判所实现的公正与正义的本来面目会不一致,从而造成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裁判结果中认定的事实产生怀疑,致使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出现不一致。

四、审判过程中程序与实体问题重视程度的不一致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诉讼中的当事人比以往更加注重自己的诉讼权利,除了要求人民法院公正的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之外,也要求人民法院充分的保障自己的诉讼权利。一般情况下,适用法律程序是否公正,是以适用程序法是否严格和正当作为标准,根据案件审理的过程和方式作出判断的,只要没有违反程序法,而且程序正当,就是司法公正,否则,即使裁判结果实体上合法,案件也可能会被指为裁判不公。近几年来,法院不断开展要求审判人员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避免暗箱操作,开展阳光工程,增加审判过程的透明度的工作,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却仍存在着不少审判人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这就出现了在不少案件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息访息诉工作,且实体裁判和适用法律也没有问题,但怎么解释当事人还是不服,认为法院存在暗箱操作,程序不公的现象,甚至影响到社会大众也对案件的裁判结果产生质疑,从而造成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一致。

五、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与时代的要求不一致

司法裁判的权威性体现在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所以从审判工作的整体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形势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衡量,追求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是必须的,只有两者一致,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做到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一致呢笔者在此发表一些的肤浅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的裁判理念,弥补法律的滞后性

二、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树立司法权威的观念

三、增强法官素质,加大阳光工程力度,做到程序与实体并重

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的具体行使者,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其职业道德素养、法律适用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审判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进度。作为英国著名法官、律师和哲学家的培根对法官的素质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说:“法官应当博学而不只是止于聪明;法官应当受到尊敬而不只是止于受到欢迎;法官应当深思熟虑,而不是止于自满,自信。但只有这些仍不够,正直才是法官之命脉与圣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队伍离法官要求的精髓还相差很远。只有加强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提高法官自身素质,教育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并在思想上解决为准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树立求实、严谨、刚正、廉洁、文明的职业形象,才能使法官真正成为社会上受信任和尊重的人。才能通过审判案件的职务行为,传播先进法律文化,弘扬法制精神,使司法裁判文书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

四、净化诉讼代理人市场,建造良好有序的诉讼环境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人员可以作为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1、律师;2、当事人的近亲属;3、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于帮助诉讼当事人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以便于当事人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的诉讼代理人市场却较为混乱,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律师功利思想严重,案件败诉后,不是运用法律向当事人解释,反而将败诉的责任推到法院身上,鼓动诉讼当事人上诉、申诉或上访;另一方面,许多不具备律师资格的公民以个人名义大量代理案件,充当诉讼掮客,从中渔利,造成社会大众对法院失去信任感。笔者认为要杜绝目前诉讼代理人市场混乱的现象,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即一方面由司法部门加大对诉讼代理人的管理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对不具备代理资格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制订相应的司法解释由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严格审查诉讼代理人的资格,对没有代理资格的坚决杜绝其参与诉讼,从而减少社会大众对司法裁判的误解,达到两个效果统一的目的。

除上述对策之外,加大诉讼调解力度也是保证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审判效果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调解是调和纠纷,其结果是建立在诉讼双方当事人均自愿接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也是相一致的。对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追求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是有节制的,因为在一个法治的国家,法律应当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司法机关必须遵循的最高规范。司法机关只有公正高效地依据现存的法律在对个案追求正义的基础上,在保证个案的法律效果的前提之下,再去追求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

THE END
1.尊宪崇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编辑:温翠萍 原标题:《尊宪崇法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0157
2.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设定了大量的立法授权规定,为民商事特别法补充和细化民法典预留了接口,方便在不频繁修改法典的情况下,制定更具体的单行法律,为民法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形塑可能性。民法典立法授权条款多集中于法人规定、土地物权、新型权益保护、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交易创新、新型侵权责任等重要基础制度、资源保障和新发展改革领域。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3.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 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法律知识不仅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重要武器,更是社会和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法规体系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普通民众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专业律师则仿佛拥有超凡脱俗的洞察力。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在这条充满挑战与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249.html
4.法则之网法律法规的广泛覆盖与具体种类探究最后,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专业领域内的准则和规定,比如医疗卫生行业中的《药品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教育领域中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办法》等。这些建立起来,是为了确保特定的职业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从而保证服务质量与安全。 总之,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法律法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zi-xun/410399.html
5.网评:坚定维护宪法权威持续推进改革发展其二,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香港维护宪法权威的立场越坚定、效果越好,中央和内地民众对香港越信赖,香港改革的空间才会越广阔。因此,坚定推进依法治港,香港的改革创新才有足够的底气。另一方面,香港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健全和完善特别行政区法律体系,香港的法治才能与时俱进,为改革注入动力,令发展充满活力。 https://bj.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7&docid=107010874
6.中国法律网站排名及影响力深度解析法律资讯政府应加强对法律网站的监管与规范,确保网站提供准确、权威的法律信息,维护公众利益。 中国法律网站在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推动司法公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律网站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互动与交流,拓展应用领域,为法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通过本文的排名和分析,我们希望能为广大公众提https://www.kanfawang.com/post/504.html
7.公证处都是一样的嘛?如果不一样哪个公证处比较权威?如果不一样哪个公证处比较权威?法律解答 离婚法律 帮助38740人· 响应3-5分钟内 咨询我 现行公证法没规定公证处的性质,就现在而言,有些公证处是行政单位,有些是事业单位。公证处是国家司法证明机构提供公证法律服务:1、办理各类涉外、涉港澳台及国内的民事、经济公证。2、涉外民事类公证:学历、学位、成绩、未https://mip.66law.cn/question/answer/6573153.html
8.法律和部门通知哪个更权威?谁应该听取权利部门和法律的规定?1. 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法律的至高无上性、普遍实施性、本源性、崇高威望性。2.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4133665.html
9.维护法治权威推动全民守法时政撷英理论频道目前,我国公民守法状况有的基于对法治的信仰,对法治精神和法律价值的追求,对守法的理性认同和高度自觉守法状态;有的是基于对法律的尊敬,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对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的确信而积极守法状态,他们除了不违法外,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违法者作斗争,维护法律的权威;有的是基于对法治的畏惧,对法律强制性http://theory.workercn.cn/251/201503/16/150316093956474.shtml
10.管理学法律方法的运用法律方法凭借依靠国家权威制定的法律来进行强制性管理,其强制性大于行政方法。运用法律方法实施管理,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也就是说,运用法律方法实施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如果拒不接受,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违反法律法规,就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比不接受行政指令方法,不执行行政指令的处罚要严厉得多。 https://www.qinxue365.com/HRP/459494.html
11.12.4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教案7篇在学校,有不少的学生法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因此老师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2.4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教案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教案(篇1) 一、活动主题 二、时间安排 从11月末开始到12月10日结束。 三、活动内容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27721.html
12.浅析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的保护和完善相信随着美丽法治梦的推进实现,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司法权威有效树立并不断呵护司法公正的果实,司法必将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基层的司法实践往往更能反映我国法律发展的进路,因为他们更多的接近实践,而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应该更多的基于法治的本土资源而非一味的借鉴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8/id/1054772.shtml
13.满18岁父母还有权利管吗满18岁父母还有权利管吗 在法律权威范围内,年满十八周岁即视为成人,并具有完整、独立的民事行为选择权;然而,父母作为亲情与道德的枢纽,他们依旧可能以关切和引导的形式来关注和指导已经成为成年人的子女。就法律权力的层面而言,父母不再享有法律所赋予的直接管控权限,未成年人拥有自由支配自己生活、职业规划以及学业https://www.64365.com/special/2418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