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建议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市、区)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参照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们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制定出台了《__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区本级按照“分、合、纵、横”的要求,加大了对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工作的推动力度,建立完善了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公共事件)15小类专项预案,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涵盖了全区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提高了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目前,通过区应急委审核并以政府文件下发的专项预案共计15个,通过审核并报政府备案的部门应急预案共计20个。

(三)应急预案演练有序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有利于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今年,我区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统一安排、分项实施、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认真组织了9月19日的消防灭火演练和9月28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演练,本月底,还计划在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学生紧急疏散应急模拟演练。通过积极开展应急预案专项演练,促进了应急责任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了应急联动态势。

(四)应急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今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扩大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认知度,积极普及公众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应急意识。一是推进应急管理信息网上公布。在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及时公布了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通过网站这一个高效、便利的平台对应急管理工作动态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公开,有力促进了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和规范化。二是推进公众防灾应急知识宣传。5月26日,按照《湖南省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和《__市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我们认真筹划,精心组织,在全区18个社区同步启动了应急管理知识进社区活动,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同。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抓紧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装备配备,切实提高救援处置硬件水平。加强专业化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计划每年至少举办1次应急管理培训班,重点培训应急管理要求和应急处置常识,不断提高全区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适时组织大规模的应急演练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和锻炼队伍。

一、切实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秭归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阶段,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查找差距和薄弱环节,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在认真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十二五”期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突出应急管理平台和装备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队伍建设、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建设以及基层基础工作五大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我县应急管理水平。要通过不断完善“一案三制”建设,理顺体制机制,促进应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救援能力,全面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实效,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三、抓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政办函〔2012〕151号)文件要求,县政府应急办、县电子政务办要抓紧制定县应急平台建设方案,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总体技术要求,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县级政府应急平台要在年底前实现与省、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与乡镇、县直部门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平台和异地会商等功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直接向省、市政府应急平台报送现场图像等有关信息,接受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新建平台要遵循总体技术要求,已建平台要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或转换等手段实现互联互通。要以“两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库、典型案例库)建设为重点,加快应急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建设满足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四、有序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一)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和监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各类不安全因素、危险源、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建立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灾害预防规划,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重点完成矿山、堤坝、滑坡体、贮罐、压力管道、锅炉、大型游乐设施、危化品、尾矿库及放射品等重大危险源调查、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危险品分布图。要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监测范围,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手段,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规划不同要求的避难场所。当前应重点加强县城4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避难场所设施配套标准,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的生活用品和常用药品。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开拓社会代储渠道,探索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建设,接入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

六、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七、推进综合应急管理试点与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和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加强九畹溪镇界垭片区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同时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示范工程建设,县水利局负责组织开展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八、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行政首长负总责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首长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地要把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行政首长要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要强化部门职责,明确主责部门、辅责部门和各参与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快速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要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奖惩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机构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实行责任追究。

一、防汛物资的分类

按照防汛物资的用途,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用途物资

工具、物料编织袋、锨、镐、麻袋、吸水膨胀袋

排水设备移动泵车、水泵

抢险工具、设备移动照明设备、发电机、打桩机、油锯

救生器材冲锋舟、橡皮艇、帐篷、救生衣

水文设备流量测量仪、水位监测仪

交通指挥工具指挥调度车、抢险运输车

二、防汛物资储备现状

为了保证防汛日常工作能够开展,我国建立了各级防汛办公室,专门负责防汛工作,而内涝排水工作和抢险工作,则是由市政部分负责。我国城市的防汛物资储备工作的现状为:一是各个城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由市级的防汛单位采购防汛物资,并且管理和安排使用;二是为了预防一些突况,区级防汛单位需要配备一些抢险用的物资,还需要储存一部分市级调拨过来的物资;三是市政排水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配备专用的器械与工具。

三、防汛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机制缺失

2、仓库管理不科学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仓库管理的问题,防汛物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许多地方在对仓库中的防汛物资管理时还是按照普通物资的管理方法,另外,防汛物资的仓库管理中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低下;二是仓库建设标准低,由于城市中的土地资源有限,并不适合建立大型的储备仓库,物资的储备还需要考虑市政、环保和规划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就如今的情况上看,很难实现。很多防汛物资都储备在建议的仓库中,

3、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乏专业的储备仓库,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无从谈起,很多城市的对于防汛储备物资的管理并没有专业的人员。另外,防汛物资一般都具有使用年限,如果缺乏必要的保养与维修,很多物资都将失去功用,对防汛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4、资金不足

防汛物资的储备资金包括物资的采购资金和管理资金。目前看开、来,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法规保证防汛物资的储备资金,一般都是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拨付,远远不能够满足物资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但是,这种情况目前并没有理想的解决办法。

5、物资的利用率不高

从行政职能上讲,防汛工作是由专门的防汛办公室负责的,但是在灾情发生的时候,就需要水利、通信、民政、交通等所有的部门协调配合,而且,这些部门也都根据相应的职能,储备有应急物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部门并不能形成有效的配合,降低了物资和人力的利用率。

四、对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的防汛工作都是根据《防洪法》《防汛条例》来执行的。应当在其中加入关于防汛物资储备的内容,为防汛物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合理建设仓库

对于防汛物资仓库建设,不应当追求仓库的规模,需要结合本地自身的实际条件,在交通便利的、安全的地方建立现代化、规范化的仓库。仓库主要储存防汛抢险应急物资和专用工具,例如救生衣、移动照明灯、橡皮艇、帐篷、膨胀袋等等,方便这些物资能够在灾情出现的时候能够方便的运到现场。

3、建立完善的仓库管理制度

4、解决资金问题

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实行社会化储备,其方式有两种:一是防汛部门与防汛物资的生产企业签订供货合同,按照合同支付给生产厂家一部分定金,在合同中规定好双方的责任,以保证防汛储备物资能够技术的运到。如果在汛期没有动用调动物资,则支付给生产商一部分的管理费用,如果用到了物资,则在灾情结束以后根据市场的行情付给厂家实际费用。同时,对企业储备的物资要实行动态补贴制度,当物价或者贷款的利于发生改变的时候,应当对补贴的费用进行调整,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在某些重点城市还设有国家级或省级的防汛物资或应急物资储备机构,这些机构一般拥有规范化的仓库完善的规章制度,现代化的储备管理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防汛部门可以和这些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将防汛物资委托给他们管理,在确保管理质量的前提下,付给这些机构一定的管理费用。汛期物资调用完毕返回仓库后由代储单位对设备进行专业的维护、保养。这种方法既利用了社会资源,又解决了物资储备的问题,值得推广。

5、政府配合工作

在汛期,当地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领导小组,协调和调动安监、财政、民政、公安、水利、卫生、环保、建设等部门,实现物资的统一调动,提高物资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物资储备是应对各种紧急情况而进行的工作,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防汛物资储备对预防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建立有专门的防汛单位。在对于防汛物资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物资的利用效率,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尚文.防汛物资储备仓库管理现代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1):189——191.

[2]邱瑞田,徐宪标.关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利,2006,15(13):92——95.

[3]臧敏.浅谈北京市防汛物资保障体系建设[J]北京水利,2005,26(5):19——122.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在世界范围内电力系统重大灾害的发生频率很高。对于我国而言,由台风带来的停电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电力系统的重大灾害,对灾害进行分类,并找准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将损失降到最低。

1.1电力突发事件

电力突发事件是指在电力传送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正常供电的事件,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破坏、停止供电、财力物力人力损害等。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的依赖性加强,电力突发事件一方面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电力公司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的考验。因此,为了不使城市在重大突发事件陷入混乱,不仅要做好事故处理工作,还要做好预防工作,两手齐抓,合力应对电力突发事件。

1.2电力应急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是指针对电力突发事件所做的各项措施,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电力突发事件后,政府、电力部门等及时查清事故原因、并科学预估将会带来的损失,尽量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等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另一方面是指在突发事件后,在仔细分析事故前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的优缺点等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2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使得电力应急管理具有了难以估量的价值。电力应急管理对于社会的稳定、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居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电力在当今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对电力的依赖性也相应加大,不安全性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城市而言,一旦出现大面积停电,则会使其失去动力,陷入瘫痪状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要想从容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就必须提高电力应急管理能力,及时排除障碍,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

2.2有利于提升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动力之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技术活,考验着电力部门的能力。在处理电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电力部门能够不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电力应急管理技术,以便更好地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和预后工作,从而提升自我的竞争力。

2.3有利于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3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不断系统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措施。

3.1对电力应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3.2应急预案脱离实际

正如前面所分析,电力部门对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因此,在应急预案的制定方面没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工作,和实际脱离,不利于长远的有效实施。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不便于实际施行。第二,预警方案不灵活,只是针对某一可能性进行预防,没有广泛的可操作性。第三,没有实施演练,预警方案的可行性不强。

3.3预警速度缓慢

3.4应急系统不完整

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应急系统,做好各部门、各地区的配合工作,但目前电力部门的思想还处于转变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第一,预警意识薄弱,往往在灾害发生后才进行抢修工作,在预防工作上尚且不够。第二,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对于电力设备的检查工作容易造成疏忽,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从整体来说,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救援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性。

4电力应急管理改进建议

4.1重视灾害的预防工作

4.2加强卫星通信工程的建设

另一方面,能将信息传送到各电力部门,便于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安排。

4.3促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开发

4.4积极策划应急模拟演练

4.5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

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应急装备到通信设备等,资金的巨大投入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为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以便电力部门更好地利用资金去改善电力系统中的各项不足,加强应对灾害的抵抗力。

5结束语

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对电力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验,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如对应急重要性认识不足、预警方案可行性低、灾后救援能力弱等问题,这制约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电力系统的资金投入,加强应急技术和电力设备的开发,并做好模拟演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芦振波,李国强,何青林等.浅谈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机电信息,2014(9).

[2]王飞.浅谈电力应急管理及建设重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加强

(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本着“未雨绸缪、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和“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一岗多职”的要求,以公安、部队、武警等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基层民兵、企业、社区综合应急队伍为基础,整合现有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强化

二、预防为主,多方协作,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预防措施、运行机制、处置程序和善后处置,规范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类预案基本覆盖了全市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整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统分结合,自成体系,为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全社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到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基础工作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变过去的事后、抢救性的被动应对为事前、预防性的主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20__年我市共专项应急预案18个,部门预案25个,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39个,预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本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运转、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为不断完善联动机制,提高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真正达到了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的目的,20__年我市开展了地震、治安防暴、消防、旅游、公共卫生、煤矿、非煤矿山等共250余次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公共保障机制,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认真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了日常管理之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年共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人员17人,公务员应急管理知识培训5000余人。进一步规范应急值班和信息处理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规范信息报告和处理程序。同时,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严格落实应急信息报告特别是重大紧急信息必报制度。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总结分析本区域、本行业发生过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从中查找易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数据库,逐步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拟订调用方案。做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力争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把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危机应对和防范工作当中。

(四)加强基层,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应急工作薄弱环节。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基层应急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本着加强基层、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我市开展的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居住分散,防灾意识差,自救、互救能力弱等特点,周密组织,积极落实,紧紧把握“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根本,着力抓好基层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基层应急队伍等方面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应急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高了基层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它各各行业、领域也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扩大应急救援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加强重要部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各类高危企业按照“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处置有机制、善后有措施”的要求,强化了应急协调、联动救援工作。

(五)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的要求,发扬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市多年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卓有成效的工作,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了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救能力。全年免费向群众发放防灾救灾手册和宣传单10余万份,并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把应急自救的实用技能交给群众,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整体素质。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了公共安全课程,有针对性地宣传应急救援的必备知识,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遇险自救能力。

(一)抓好源头治理,履行管理职责。

春节期间,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做好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为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下发了《关于开展2016年春节期间化工行业环境安全大排查活动的通知》,组织市安监局、市经信委、市消防大队分三个工作组对我市52家涉危、涉化、涉重的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随后我局工作人员加强了督查力度,确保排除环境安全隐患,夯实应急工作基础。

(二)深入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应急值守,突出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引文:在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46秒,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吉运二道95号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165人死亡。其中,公安消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天津港事件的l生令人震惊,而100余名消防员的牺牲则更是令人痛心。

危险化学品的应急救援工作专业性强,“8.12”天津港事件应急工作备受质疑,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救援队伍非职业化,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迟迟不明确,救援方式缺乏科学性,应急舆情管理不到位,谣言四起等问题,让我们加深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企业承担着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企业应急体系,对于提高企业应急能力,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尤为重要。

1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对象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核心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隐患管理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隐患管理是指通过事故发生前对危险源的分析与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控制生产事故的势态进一步恶化和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应急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①信号侦测。识别危机发生的警示信号,并采取预防措施。②探测与预防。查找、探测影响危机的隐患,并尽力排除或减少隐患。③控制危害。在危机发生时,努力使事故不影响周边运行的其他部分或外部环境。④恢复。尽可能快地让组织运转正常。⑤学习。回顾和审视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并整理、固化,使之成为今后的运行基础。

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应急的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包括识别风险、预防隐患、控制危机、事后恢复、学习提高5个阶段。简单而言,应急工作就是要在事故发生前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制定好应急管理制度和编制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要控制范围,尽快恢复生产,即要开展预案的实施、应急资源的配置和调度、事故现场的指挥和事后的应急绩效管理。

2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从众多事故不难发现,导致我国重大事故,乃至特别重大事故频发,伤亡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形成健全的应急体系,应急功能和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够完善等。

2.1没有制订应急预案,未进行风险评估

不少企业缺少风险意识,没有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辨识和评估,不了解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没有编制应急预案,未提前制订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旦事故发生,现场极其混乱。

2.2未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

很多企业在培训工作中注重生产技能培训而忽视安全生产应急知识培训。事故发生时凭借更多的是本能意识。这就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当前,部分企业应急意识淡薄,一旦事故来临,职工容易陷入恐慌。

2.3应急救援演练不够,应急装备不足

很多企业虽然按照地方政府要求编制了预案,但仅仅停留在纸质文本上,不组织开展预案的演练工作,不进行应急工作投入,导致应急组织磨合不够,应急方法未得到实战演练,应急装备与事故类型存在偏差。

2.4应急决策系统不足

事故发生时,危险危害程度都是瞬息万变的。一旦决策不对,就容易造成事故扩大,导致群死群伤。现阶段,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应急专家队伍或决策辅助系统,决策时靠感觉、拍脑袋,容易把小事化大。

2.5缺少科学的企业应急管理评估

目前,企业普遍缺少应急体系的评估考核办法,管理者可以以此来准确把握应急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建立一种科学的长期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3应急体系建设改进方向

3.1开展风险分析,做好预案编制

通过工序、设备、人员分析方法辨识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后果类型,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个完整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9大要素,即总则、事故风险描述、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公开、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在制订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时,要做好与企业所在地区应急预案的衔接;在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方面,要制订制度来明确各级各类预案的编写内容、评审要求、演习周期要求、修订要求等。预案工作小组宜设置通讯组、治安组、消防组、抢险抢修组、医疗救护组、运输组、物资供应组、对外联络组等应急救援专业组,分工、高效地开展工作。

3.2建立应急工作运行机制

企业每年要将应急工作纳入全年工作安排中,编制年度应急培训、演练计划,定期采购必要的应急物资、器材,落实应急管理责任,从而使应急工作常态化。演练要定期组织,将演练环节的设计做好,对接近事故状态进行模拟,真演真练,务求实效。要将预案演练后的评价、总结工作做好,对预案及时根据演练情况进行必要的完善,从而提出改进措施。

3.3应急预测预警手段要加强

“防”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要对事故预测预警工作加强。要在重点部位通过危险辨识来对应急预警装置安装。比如,在重点防火部位对有感温或感烟的探头进行配备,将可燃气体浓度报警仪配备在易燃、易爆场所,将有害气体浓度监测仪配备在可能存在急性职业中毒的场所,在压力容器、工业管道上对超温、超压装置等进行配备,并使对预测预警装置的检验加强,从而进一步确保其有效性。

3.4对完善应急体系评估机制建立

企业要对应急工作的管理要素梳理,并且根据各要素的完成情况,对一套科学的评估制度和流程建立,对应急工作的薄弱环节不断找出,将改进措施提出,进而使应急工作持续发展得以推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一定要将企业应急建设工作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企业应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行好,从而对应急管理工作抓好,坚持预防与应急工作相结合,做好防范和预警工作,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将常态下的危险源监控、风险评估、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预案演练等工作积极做好,使应急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一、应急信息基本涵盖范围

主要包括:员工群众的集体上访、游行、罢工;造成人员伤亡或环境污染的重大事故;劫持人员或车辆、爆炸、造成群死群伤的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在某一时期内员工群众意见较大、在可能影响稳定的问题以及重要的社情民意(如子女招工、债务拖欠等等)和“”、“全能神”等各类组织的非法活动;其他需要报告的重大紧急情况。

二、应急信息的特点

以笔者所在的石油行业为例:

一是信息内容涉及范围广。石油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污染性强的特性,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众多,综合性强,因此,应急信息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勘探、开发、运行及地方政府的消防、交通等职能部门,共同为物资调度、人员疏散、信息传播、污染控制等整个行动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依据。

三、当前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现状

从实际工作中看,笔者认为:

一是对应急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还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各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其中的信息应用还存在着不到位、不具体的现象,特别是在信息研判和总结整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二是完善应急信息上报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摸索。主要表现在,办公室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还不够畅通,导致迟报、漏报、信息相互矛盾的现象时有出现,反映出信息报送工作在机制上还有一定漏洞,还需要探索更为合理、更为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

四、做好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应急信息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对事件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上报和应用,从而为指挥决策和员工群众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地突处置突发事件。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并向上级组织报送重要信息,就成为检验办公室系统执行力的重要手段。

(一)突发事件前的信息管理

(二)突发事件发生中的信息管理

1.突发事件中信息报送管理要求

信息报送是信息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如下环节:

三是跟踪汇报,做到全面细致,善始善终。应急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会随时变化,要做好突发事件中各种信息的跟踪调查,不能一报了之,要及时上报善后工作的处理和各方面的反映。尤其是加强对影响事态的控制和处置的信息的保密工作,注重控制传播范围,慎重处理。

2.突发事件中应急信息报送的渠道要求

二是对需要向上级详细报告的应急信息,经同级党政领导负责人审阅后,在规定时限内以报告文本的形式进行上报。

三是建立员工群众获取最权威信息的平台,既方便了解必要的信息,又消除误解,实现双向良性的互动。

四是在报送应急信息时,本层级的各单位和部门之间应做到信息共享、口径一致,防止出现信息混乱。

3.突发事件中应急信息报告的要求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管理

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于事故的控制,除了要积极的预防,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事故的应急措施。因为受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有些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事故发生后通过及时的抢救、疏散、抑制等手段,控制事故的蔓延,把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是控制事故的第二种手段,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即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事故发生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购买各类财产、工伤、责任等保险,以保险补偿的方式,保证企业的经济平衡和在发生事故后恢复生产的基本能力,从而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③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心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干部的责任心教育,严肃整治只讲效益不讲安全的老作风、坏习气,要使安全工作责任意识到位,加强领导干部遵章指挥的意识,杜绝凭个人经验随意指挥调度,不认真熟悉管理制度、忽视规程措施,给员工错误的指导。强化现场验收标准,要求干部严格按照要求对现场作业进行把关,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现场松懈验收标准马虎了事,只有把住现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关键部位,才能保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THE END
1.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四、如何有效实施法律法规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渠道提高公众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法律知识,使新一代更早接触并理解这些概念。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察体系,对执行力度不足或者存在违反规定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怎样开展立法工作的?2、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相结合。强调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也是立法的重点。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验及时用法律肯定下来。对应兴应革的重大事项,尽可能作出法律规范,力求用法律引导、保障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http://www.sipac.gov.cn/yqrdzx/zskrdzs/202412/547d1c4ac66641418a4c67f77411d9b6.shtml
3.深度解读,举报法律法规详解及其法律定义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各类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法、立法法、国籍法等宪法性法律,还包括行政法领域的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 *** 采购法、国家公务员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http://h5.syxycc.com/6459798A6cAb.html
4.百条律则之谜揭秘法律法规背后的真相在一个名为“和平岛”的小国,居民们生活得非常和谐。这里有着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称为“100条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被认为是国家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基石,但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第一章:诞生与发展 100条法律法规起源于这个小国的创立之初。当时,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一群智慧的先贤们花费了数年时https://www.qtleqzhor.cn/ke-pu-wen-zhang/400545.html
5::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内容,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程序予以规范化(法律化)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国家意志。法律的本质特征,一是规范性,经立法机关制定为法律规范,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可以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即“法源”);二是国家强制性,即由国家强制机关(公安、法院、检察院、羁押场所、监狱等)作http://fw.mwfw.cn/fw/237566.html
6.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构建以宪法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E. 制订激励机制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膳食宝塔的应用不包括() A. 根据自己的能量水平确定食物需要 B. 食物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 C.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食物资源 D. 必须完全按照指南摄入量严格执行 E. 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刘爷爷,因其配偶去世,1年前入住养老https://www.shuashuati.com/ti/bf3274a2d013430c9f02f57575db1825.html?fm=bdbds9f724e7ff1238012f463442240327bfb
7.2010年5月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试题93、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包括( ) (A)团队激励机制 (B)个人激励机制(C)市场激励机制 (D)社会激励机制 (E)企业激励机制 94、岗位规范中,岗位劳动规则包括( ) (A)组织规则 (B)岗位规则 (C)行为规则 (D)时间规则 (E)协助规则 95、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包括( )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1-8/201108050846292541.html
8.花王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5、制订、修改利润分配政策的决策程序和机制: 公司利润分配政策由公司董事会向公司股东大会提出,公司董事会在利润分 配政策论证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独立董事意见,并在充分考虑对股东持续、稳定、 科学的回报基础上,形成利润分配政策。公司董事会提出修改利润分配政策时应 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并在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72100000781_32.shtml
9.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规范方面的要求,体制机制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实施规范涉及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评价与反馈五个阶段的要求。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0.国开泰富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开泰富货币市场证券投资基金更新招募说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由总经理负责。公司根据经营运作需要设置综合管理部、市场部、投资部、专户投资部、研究部、交易部、基金运营部、风险管理部、监察稽核部(法律合规部)、信息技术部、财务部,共十一个职能部门。此外,公司还设有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 https://fund.eastmoney.com/gonggao/000902,AN201702280368823903.html
11.深圳市律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工作规则律师协会规范第十条专业合作是指解决法律服务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助力专业化发展,主要实现方式包括: (一)专业筛选标准研究:主要研究制定本专业法律服务专业筛选的条件和标准,制定和完善专业筛选和推广机制,引导和鼓励专业化分工和发展; (二)专业合作机制构建:主要研究有利于实现专业合作优势的专业服务机制,形成专业合作制度体系,http://www.szlawyers.com/info/66ecb919717643e08db069bb6accee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