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之路——一文读懂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层从1985年4月到1991年12月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统称。

这场改革旨在通过改造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

从客观上讲,急于让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符合"普世"价值观和理想愿望是无法持续的,也是极端矛盾的做法。

1985宣布开始并持续到1991年8月的所谓"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到1980年代中期,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已经表明,苏联很可能要发生系统性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当时的苏共高层坚持认为:

是时候采取点什么措施了。

苏共高层决定让戈尔巴乔夫负责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当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值年富力强之时,而且"来自人民"。

当时的分析人士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步骤实现这些目标,

增强下列领域的活力

为此,必须采取下列行动

经济领域

政治和社会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

戈尔巴乔夫改革计划规定的实现这些步骤的具体措施大多自相矛盾,改革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变化,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序号

代称

1

1985年4月-1987年1月

加速发展

2

1987年1月-1989年6月

公开性

3

1989年6月-1991年9月

“主权游行”

4

1991年9月至12月

“后改革”时期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这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了。

在1985年4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刚刚上任的戈尔巴乔夫宣布,加快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在列宁格勒发表讲话时承认“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随后,苏联当局采取了下列行政措施进行纠正:

“改革”二字还没有从高层的讲台上响起,但它的“精神”已经在空中飘荡了。

“搞突击”效果并不明显。从表面上看,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对内政策还是对外政策,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但是,在1985年-1986年间,还是出现了很多对后来影响深远的现象:

因此,改革第一阶段基本上没有实现预期的结果,反而预示着一场狂风暴雨的来临。

主导思想:采取更激进的办法推动改革进程;

主要任务:对社会主义进行民主化改革;

手段:通过媒体改变社会舆论;

方法:提倡公开性。

这一时期始于1987年1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会议决定,在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大规模变革,特别是宣布:

总的来说,提倡公开性,为私有经济松绑,鼓吹新思维,在当时已经有些陷入迷惘的苏联社会,还是得到了不少正面评价。

已经开始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得苏共因为自动放弃权力毁掉了自己的权威,催生了很多负面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改革第二阶段并没有完成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任务。

主导思想:改变苏联的社会发展模式;

主要任务:取消苏共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手段:将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模式的市场经济;

方法:将苏联改组为主权共和国组成的“柔性联邦”,即所谓“主权共和国联盟”。

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三阶段的一个显着特征是苏联中央政府失去了对改革进程的控制,只能被动适应当时的形势了。

到1991年,社会经济已经具备了私人资本主义的某些特点: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共已经大权旁落,而苏联则坠入了崩溃的深渊。

主导思想:毁灭苏联;

主要任务:确保各加盟共和国“和平分手”;

手段: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来确保前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全面合作;

方法:独联体的建立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新关系的形成。

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别洛韦日森林就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签署协议,达到了“后改革”时期的目标。

后来,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加盟共和国也先后签署了这一协议。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从法律意义上不复存在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发生了全方位变化。

苏联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将实权从苏共手中转移到议会。

苏联政治改革进程始于1987年1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政治改革方案则获得了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的批准。

1988年12月举行的苏联第十一届最高苏维埃第十二次非常会议通过了苏联宪法修正案,1990年3又召开了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修正案删除了第六条有关苏共领导权的规定。1990年10月,苏联又颁布法律,允许实行多党制。

实际上,自1920年代以来,苏共最高领导人也一直是苏联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1990年生效的苏联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苏联总统是苏联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担任这一职务的人(1990年3月-1991年12月)。

苏联政治体制的变化成了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优点

缺点

极权主义崩溃

对改革理念缺乏认真思考

建立多党制

权力落到了不可靠的人手里

出现真正的议会制

腐败现象迅速恶化

终止了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

苏联丧失了超级大国地位

实现了国家非军事化

经济衰退

确认了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

犯罪日益猖獗

因此,苏联所谓全人类进步计划以失败告终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THE END
1.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要求在法律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形成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自2016年1月1日起自行研究开发一项新产品专利技术,2016年度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研究支出400万元,开发支出6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2016年4月1日该项专利技术获得成功并申请取得专利权。甲公司预计该项专利权的使用年限为5年,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为10年,预计该项专利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https://www.shuashuati.com/ti/6b2c31ac6cff4d5da6475845c9102f28a2.html
2.咸阳市人民政府答: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二、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基本知识 11.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的周期是什么? 答:2019年中央依法治国办印发《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从2019年启动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https://www.xianyang.gov.cn/ztzl/rdzt/hyfzjsjsfzzf/sbjsfcjdt/202402/t20240221_1734883.html
3.私募基金风控规则有哪些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部提供法律方面的专业支持。必要时,可申请引入外部中介机构提供法律服务,防范法律风险。 4、操作风险的控制 公司制定专门的项目管理和投资决策制度,明确项目投资的业务流程和具体要求。 为维护公司的权益,项目投资的范围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https://www.64365.com/zs/762652.aspx
4.思修期末考试复习题库A、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B、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 C、大学有浓厚的学习氛围 D、大学有浓厚的成才氛围 6、新的学习理念表现在:ABCD A、自主学习 B、全面学习 C、创新学习 D、终身学习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ABCD)的一门课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5/15/79360359_1028236728.shtml
5.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王成律师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有疑难 浙江高院这样解答 (本网讯)4月5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该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理顺建筑业“潜规则”造成越来越多的纠纷,指导全省法院依法妥善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统一适用法律和裁判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37227.html
6.美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严格及完善历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美国联邦宪法或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制定,1789年生效。后又附加了26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一) 宪法渊源及制定过程 1. 宪法渊源 美国宪法的制定有其渊源。 一方面,英国的法制原则对美国宪法的制定有影响;另一方面,殖民地时期制定的http://www.acivisa.cn/doc_2d3ee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