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考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

1.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调整和规范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规范和调整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两者都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都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教育政策规定了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向,指导着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制定的教育法规都是以教育政策为依据。因此,教育法规实际上是规范化、法律化的教育政策,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教育政策。

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把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教育政策转化为国家意志的教育法规,就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在实施教育法规的过程中,如果对教育政策的精神实质缺乏理解,就很难充分发挥教育法规在管理教育事业中的积极能动作用,甚至会死抠教育法规条文而违背教育政策,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

教育法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的,而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

2.执行方式不同

教育法规的执行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须遵守,不得违反。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主要是倚靠党政力量或党的纪律,运用号召、宣传、教育、解释、动员等方法贯彻落实,其强制力是有限的。

3.规范效力不同

教育法规是一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有关社会成员和行政人员都须遵守执行。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由政党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规范效力则只对政党组织及其党员有效。

4.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

教育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育政策调整的范围更广泛,它可以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发挥其调节和规范作用。相对于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则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所以其调整的范围要相对小一些,主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如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

5.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对于那些急于解决的、暂时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采用制定政策的方式去协调和解决为好。而对于那些需要严格界限的、严肃对待的、比较稳定的教育关系,就需要用教育法律做出具体的、明确的、稳定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和调整。

THE END
1.制定条例的主体是谁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https://edu.iask.sina.com.cn/jy/jVtFEzlVk1.html
2.我国宪法的制定主体是谁?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宪法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大法,其中囊括了生活中的各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并没有关于具体法律条款的内容,其他的法律都是基于宪法来制定的。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赋予宪法实际的意义,因此宪法的制定主体也是基于公民,造福公民。 宪法修改的部分内容的建议有哪些意义? https://www.lawpa.cn/changshi/537590.html
3.法律法规和规章有什么区别?于都县信息公开2.制定主体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规,指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https://www.yudu.gov.cn/ydxxxgk/c100257mgru/202103/12949faf5a844510bfa470ebd6dbfd6f.shtml
4.我国制定宪法的主体是什么我国制定宪法的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具有修改宪法的职权。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https://www.lawtime.cn/tuwen/531575.html
5.在我国制宪权主体是谁?黄嘉律师精选解答在我国制宪权主体是人民。 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我国宪法制定的主体是人民。而制宪机关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体人民享有制宪权,是制宪主体,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享有制宪权,而是制宪机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https://m.64365.com/tuwen/aaajeuv
6.青书学堂宪法学(高起专)第一学期作业A:法律监督机关 B:监察机关 C:司法行政机关 D:纪律检查机关 答案:A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由谁进行解释? (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答案:B 第12题 单选题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享有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是在( )。 A:全国人大各种会议https://blog.csdn.net/qq_40602449/article/details/131571441
7.条例制定的主体律师普法条例一般属于行政法规,条例的制定主体一般是国务院,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主体都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 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https://www.110ask.com/tuwen/16808254604529653495.html
8.(美)约翰?齐普曼?格雷:论法律主体(4)以上我们一直在思考生物人和超自然人,但动物也可能被认为是〖*42〗法律主体。首先,动物之所以是法律主体是因为其拥有法律权利。 ×31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制度里,野兽没有法律权利。确实到处都有保护它们的法律,但是通常这些成文法制定出来,并不是为野兽的缘故,而是为保护它们的主人即人类的利益。不管怎样,有时这样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