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透,何为鉴定意见法院证据鉴定人辩护律师

一份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鉴定意见,应当是由适格的鉴定机构、适格的鉴定人员,对符合鉴定要求且充足、可靠的鉴定检材,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鉴定程序,遵循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鉴定程序和方法进行鉴定后,按照鉴定意见的法定形式要件出具的,与待证事实有关联、与其他证据不存在明显矛盾,且经法院通知鉴定人能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

一、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

2005年,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司法鉴定问题的国家单行立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废除了法院和司法行政机构内设鉴定机构,对法院原内设司法鉴定机构的职能进行调整,取消了自主鉴定职能。2015年修订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延续该规定。此次改革之后,我国司法鉴定由两大部分组成:

其一,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内设鉴定机构。公安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需要取得《鉴定机构资格证书》,鉴定人员需要取得《鉴定人资格证书》;检察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需要取得《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资格证书》,鉴定人员需要取得《人民检察院鉴定人资格证书》。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实行所属部门直接管理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登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管理本系统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履行对本系统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格审查、年度审验、资格延续与变更注销、颁发鉴定资格证书、系统内部名册编制、技术考核、业务指导管理、队伍建设和监督检查等职责;司法行政机关对经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审查合格的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进行备案登记,编制和更新国家鉴定机构、鉴定人的名册并公告。

其二,社会化鉴定机构。社会化鉴定机构数量众多,大部分业务能直接接受当事人委托。鉴定机构需要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鉴定人员需要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可见,当前我国的司法鉴定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分为两种,社会化的司法鉴定由司法部登记管理,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则由所属部门直接管理并向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登记。

二、鉴定意见的范围和类别

司法鉴定的种类分为下列十四大类:

(1)法医病理鉴定;

(2)法医临床鉴定;

(3)法医精神病鉴定;

(4)法医物证鉴定;

(5)法医毒物鉴定;

(6)会计司法鉴定;

(7)文书司法鉴定;

(8)痕迹司法鉴定;

(9)微量物证鉴定;

(10)计算机司法鉴定;

(11)建筑工程司法鉴定;

(12)声像资料司法鉴定;

(13)知识产权司法鉴定;

(14)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除此之外,还有盗窃、盗掘、非法经营、走私文物等涉文物刑事案件中对案件涉及的有关文物的鉴定,砗磲、砗磲制品、鹦鹉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野生动物制品的鉴定,黑松、罗汉松、茶花树等植物物种的鉴定。总之,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非常庞杂,对这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种类也非常广泛,难以一一列举。

三、从鉴定结论到鉴定意见

鉴定结论和鉴定意见,虽然是“结论”和“意见”两个字的差别,但法治意义截然不同。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出现“鉴定意见”的提法,全部都是“鉴定结论”的提法。例如,第42条规定“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种类。第120条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正式使用“鉴定意见”的表述。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不再出现“鉴定结论”的提法,全部改成了“鉴定意见”。例如,第48条规定,“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种类。第145条第1款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

2018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也不再出现“鉴定结论”的字眼,全部继续沿用“鉴定意见”。例如,第50条规定,“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种类。第147条第1款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

毕竟,鉴定意见书不过是鉴定人的书面意见,而且只是部分鉴定人的意见而已,不同鉴定机构、鉴定人完全可能对同一事项存在不同、甚至相左的意见。而“鉴定结论”从字面上看就似乎预定了法律效力,违背了“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法律规定,实质上是把审理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的权力让渡给了司法鉴定者,违背了审判权应由裁判者独享的司法原理。

从“鉴定结论”到“鉴定意见”的用词变化,体现的是法律人对该种类证据的认识提高,是法律人法治意识、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让鉴定意见回归专家意见的属性,让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权归还法院,让司法回归审判的中心。

四、鉴定意见的格式及内容

与司法鉴定有关的文书,大致有七种:司法鉴定委托书、司法鉴定意见书、延长鉴定时限告知书、终止鉴定告知书、司法鉴定复核意见书、司法鉴定意见补正书、司法鉴定告知书。辩护律师需要重点审查的是鉴定意见的格式。一般来说,完整的司法鉴定意见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本情况:简要说明委托人信息、送检人信息、委托事项、受理日期、鉴定材料或样本的情况、鉴定日期、鉴定地点、鉴定人员等情况。

(2)基本案情:描述与鉴定有关的案件或事件概况。

(3)资料摘要:摘录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鉴定资料,如法医鉴定的病史摘要等。

(5)分析说明:详细阐明鉴定人根据有关科学理论知识,通过对鉴定材料,检查、检验,按照鉴定标准进行鉴别、判断、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得出鉴定意见的过程。

(6)鉴定意见:写明司法鉴定的结论性意见。

(7)鉴定人:注明鉴定人的姓名、专业技术资格或职称,并由鉴定人签名。

(8)盖章:落款处加盖司法鉴定意见专用章,各页之间应当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作为骑缝章。

(9)日期:注明出具鉴定文书的具体日期。

(10)附件:主要是与鉴定有关的图表、照片等资料,以及音像资料、参考文献等目录。

五、鉴定意见的特点

鉴定意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证据,往往是控方指控犯罪事实、金额、情节的重要证据。在很多案件中,鉴定意见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则指控的犯罪事实、金额、情节都不成立,甚至办案机关都不予受理。总体而言,这类证据特点非常明显:地位关键、内容专业、推翻难度大。

(一)地位关键

只要一个案件中出现了鉴定意见这份证据,该证据往往都居于控方证据链条中的重要地位,该鉴定意见几乎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犯罪的金额、情节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意见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是否刑事立案的关键证据。该鉴定意见认定的被害人损伤程度,是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前提依据。没有损伤程度鉴定,则故意伤害罪不成立。因此,在大部分较轻微的故意伤害案件中,办案机关往往先以行政治安案件处理,等待鉴定意见出具,确定了被害人的损伤程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之后,再进行刑事立案。

(二)内容专业

例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案卷材料往往涉及很多医学、法医学的专业知识,辩护律师很难从字面上去准确理解和运用,只能请教医生、法医专家等业内专家来答疑解惑,帮助审查鉴定意见。

又如,在网络传销案件中,办案机关基本都会找专业机构出具《电子数据鉴定意见书》,以认定涉案组织的网络层级结构、奖励模式等传销组织关键要素,这是认定涉案组织达到“组织内部参与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入罪标准的依据。没有电子数据鉴定意见,则涉案组织是否为传销组织难以证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很难证成。

而这份电子数据鉴定意见的内容是非常专业的,其中大部分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代码分析、图表分析,辩护律师一般很难看懂里面的论证过程,只能看最后几页结论。因此,辩护律师如果自行研究电子数据鉴定意见的内容、分析过程,则费时、费力,效果也非常差,毕竟这不是辩护律师的专业所长。如果确实需要审查电子鉴定意见的论证过程,只能寻求电子数据鉴定专家的帮助。

(三)推翻难度大

鉴定意见是法定的证据种类,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法院对专业问题的判断,较为依赖鉴定意见,只要鉴定过程基本符合法律规定,没有非常明显的硬伤,裁判者都倾向于认可它的效力,将专门性问题的审查判断完全交给鉴定机构。辩护律师不是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无非常充分的证据证明鉴定意见不成立,即使鉴定意见有较多程序瑕疵,裁判者也往往会容忍,并认可它的证明力。

辩护律师无论是申请鉴定人出庭、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由专家出具文证审查意见,都很难推翻鉴定意见。而鉴定人是否出庭接受询问或重新鉴定等审查机制启动权完全在法院,法院不同意鉴定人出庭或不同意重新鉴定,推翻鉴定意见的可能性极小。鉴定意见往往会被认为是非常权威的,辩护律师并非专业人士,提出的质疑理据如果不充分,则基本不受重视。

案例:朱某涉嫌故意伤害罪案

公安机关委托司法鉴定中心对被害人张某的损伤程度进行鉴定,出具了《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认定“张某的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被告人、辩护律师对该鉴定意见提出诸多质疑,认为鉴定意见认定轻伤是错误的,未考虑到张某自身存在多种严重疾病、未考虑伤病关系等实际情况,作出的鉴定意见不科学。

然而,一审法院认为,鉴定意见是公安机关依法委托的,鉴定过程合法合规,而且鉴定人也出庭接受询问,鉴定意见合法有效,可以采信,被告人及辩护律师申请重新鉴定的理由不充分。

赖建东律师

宋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重大刑事部部长

一直专注于刑事案件的辩护与研究。

代表作:《全流程辩护》、《全方位质证》、《刑事控告实务》等。

THE END
1.法律基本知识掌握法律基础解析法律基本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这时了解一些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首先,理解法治理念是学习法律的起点。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多种方式来规范人们行为,使得社会秩序井然。这涉及到了宪法学、行政法学、刑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39398.html
2.法律智囊团解析纷争之谜一、法律智囊团:解析纷争之谜 二、法律知识内容大全:基础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法理学原则,还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如民商法、刑事法、行政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59907.html
3.尊宪崇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编辑:温翠萍 原标题:《尊宪崇法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0157
4::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内容,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这是法律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行为规则(风俗习惯、宗教教规、团体内部规范)的根本区别所在。 执政党的各项政策,经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为国家法律予以颁布,使执政党的政策法律化、具有了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才能要求全体国民一体遵行,才能作为法院裁判案件的根据(即“法源”)。质言之,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http://fw.mwfw.cn/fw/237566.html
5.法律的由国家"制定"和由国家"认可"的区别?举些例子,认可的意思在举些例子,认可的意思在这里是不是同意某个单位的合理制度?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国家认可是指赋予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以法的效力。一般特定某个单位的制度,国家不可能予以认可,除非某些特殊单位,如:检验检测单位,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等。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8e2232a001b4645db2b3053db45002de.html
6.自考大专18960礼仪学复习重点考点复习资料2、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和行为规则。强制性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法律规范区别于非法律规范的显著标志。 五、简述 简述礼仪的性质。 答:就礼仪的性质而言,它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的文化现象,体现着强烈的民族http://mip.mdgs-edu.com/fxzl/1821.html
7.法律规范的三要素举例篇二:法规简答题 第一次 第一章 建设法规概论 基本概念1.法律及法律体系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 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中,不 同法律部门纵横交错,组成了这个国家的法律森林,他们是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多层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05/11/819919_955280038.shtml
8.第一章规律与意志——立法科学观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种情况。法学史上,“自然法”学说常常强调“法律”应当反映“法”的要求(我国部分学者也提议过区分法和法律),孙老师认为这里的“法”其实就是一般社会规则,如风俗、习惯、经验等。且一般社会规则也同样体现意志性和规律性。 了解认可是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后,也就不难理解法律为何同时具有阶级性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445561/
9.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有()A法律具有规范性B法律由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有 ( )A法律具有规范性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法律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E法律具有阶级性https://dongguan.huatu.com/tiku/3915252.html
10.IATF最新认可解释(SI)的要点梳理及FAQ特殊特性主要来自于几方面,首先是客户制定,其次是来自于法律法规,最后是组织基于经验自行定义。特殊特性应该被定义。 28. MSA必须都得分析5性吗?只分析重复性和在线行可以吗? 不同的测量系统应选择适用的分析方法,如:自动化检验的设备,与人的因素关系不大的情况,则选择做偏倚、稳定性及线性即可;如果人的操作对测https://www.tuvrblog.com/8188.html
11.什么是法律范文11篇(全文)但法律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呢?法律制定要使在国家层面下生活的人民能如自然状态下一般拥有自由,所以,法律应有人民自己制定,这样才能保护在国家层面下生活的人民的自由不减少。但是,人民人数众多,制定法律时,自然难以达成一致。这时,以多数决的办法,而多数人的意思往往与普遍意志趋同。我们也可以理解,子信息越充分,参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h7nvdik.html
1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这表明法具有:A.规范性B.国家性C.概括性D.效率性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https://www.shuashuati.com/ti/369047d2a24940fa8772f38dd9ba8276.html?fm=bdbdsba60e589ba7869e438a45bf220011a94
13.23法硕法理学主观题背诵(完结)·氢刻2、法律规范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命令式的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这使它区别于不包含确定行动方案或仅具有倡导性的口号或建议。(国家强制性) 3、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志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基本特征。(国家意志性) 4、法律规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https://qingk.com/set/7kVUCR1frYI4v
14.第10课《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第一框教案《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举例说明什么是法律的制定和认可?法律有怎样的约束力?【师生归纳】法律的特征:①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 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③ 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 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其中,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师生分析】二是分析法律的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保护未成年人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14/8067076123006005.shtm
15.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法律规范的分类:①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弱程度分: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②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分: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