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判官”网络狂欢背后,舆论场在“审判”什么

近日,网传视频显示,青岛地铁上两名女性乘客因座位问题发生争执,旁边的一名年轻男性乘客突然出手掌掴为其中一方辩解道“(如果)一个人没有,我占十个(座位)你也管不住”的老年男性乘客,而后直接离开。9月5日,青岛地铁工作人员回应媒体,青岛地铁确实有两名老年乘客和一名男性乘客发生肢体冲突,目前青岛公安局地铁分局已经介入处理,青岛地铁也会加强宣传文明乘车的力度。6日,青岛市公安局地铁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此事经协调已处理完成,男子向被打的乘客道歉,已经取得被打人的谅解,双方互不追究。关于打人男子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查明真相,立即执行”——随着“地铁掌掴”事件的报道,舆论场又掀起了一番声势浩大的“网络狂欢”和“造神运动”,掴掌者被奉为“地铁判官”,一众网友纷纷到其社交媒体账号下“朝圣”,将其视为“正义”的化身。而随着其更多个人信息被曝出,舆论也迎来了迅速的颠覆和反转趋势,一场“毁神运动”蓄势待发,而一场新的“审判”已经开始。

为何狂欢:网络时代期待程序正义之外的即时反馈

那么,这个“心声”到底是什么?

话题热词云图

随着玩梗的高潮过去,“热浪”平息后的冷思考在舆论场中被看见。在微博#如何看待地铁判官掌掴大爷#等话题中,随着多方媒体介入讨论,人们开始更加冷静地审视事件本身的合理性,剖析争议焦点背后的真正所指。“地铁判官”所映射出的社会心理和审判标尺,成为舆论场中人们所聚焦和热议的对象。

“用魔法打败魔法”,舆论场难以消解的社会情绪应该被看见

网民对是非决断迅速反馈的期待尚且可以理解,但对“地铁判官”掌掴乘客这种颇为激进的处理方式仍表示“认可”的舆论声音,值得警惕和反思。“不提倡以暴制暴,但只有魔法能打败魔法”成为典型观点。这类观点同样不应只被当做调侃和玩梗来一笑而过,更应看到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于“不道德”无法被有效管理和约束的无奈,以及“厌老恐童”情绪在互联网中的悄然扩散。

从社会情绪观照现实困境,确实有许多不道德、不文明行径无法用法治手段进行裁决,大众不满情绪得不到消解释放。正如中国新闻网“国是直通车”所指出的,“地铁判官”这四个字,一定程度上投射出大家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反感和无奈。而与此同时,除了不文明行为本身自然引发的舆论情绪,此次事件的行为主体更是再一次触到了舆论场的敏感神经。近年来,随着“老人无视交通规则”“老人公交车上强制要求年轻人让座”等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报道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老年人”似乎和“熊孩子”一同被划入了不文明行为的“高发主体”,被刻板印象贴上了“妖魔化”的符号标签。南方都市报评,“一部分人的厌老恐童,正在互联网场景中被放大。”而这种在舆论场中的社会心理和刻板印象,必然深刻影响着公众对于事件本身的判断。

因此,理性认识舆论场中“狂欢”背后的社会情绪,对于民众聚焦事件本身、做出客观判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用违法审判不道德”,舆论场中的审判标尺亟需界定和纠偏

在社会情绪的影响下,舆论场中围绕“地铁判官”行为初衷是否合理与审判边界是否合法之间的争议显得较为突出。一部分网民对男子做法表示肯定,他们认为,虽然行为本身欠妥,但男子行为是出于对不文明行径的正当反抗,其行为初衷无可厚非;另有声音则指出,老人行为可能有悖于社会的文明秩序,但殴打老人则是违反法律的暴力行径。

舆论场中对于男子行为的争论和热议,其实质是社会规则合理性与合法性之间的矛盾冲突。道德共识常常是公众做出是非判断的起始动源,这种判断与法律裁决之间的非完全吻合是公众面对同一事件产生舆论争议的诱因所在。而媒体的及时纠偏引导正是在及时传递一个鲜明的信息,即法律作为审判标尺的唯一性。

因此,舆论可以将老人合法合规但不合情合理的占座行为定性为不道德,却不能够用表面正义的“地铁判官”来粉饰纯粹暴力。

警惕,下一场“审判”已经开始

视频广泛传播后,“地铁判官”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地被网民“扒出”,围观者纷纷到他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下“朝圣”,公众试图通过他在互联网的过往言行拼凑出一个更加完美的正义“英雄”形象。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负面细节被曝出,人们对其的评价也呈现出颠覆急转的趋势。

当众星捧月的“地铁判官”从书案后移步公堂内,围观者拿起了惊堂木。一场新的审判已经开始。

网民的目光和争议焦点逐渐从事件本身转向对男子个人,他的照片和过往经历被一一曝露,亲友账号被扒出,一场声势浩大的“人肉”再次包装成了一个“立即执行”的“巴掌”,掴在昨日“判官”的脸上,同样以正义之名。一场逾矩的“狂欢”,一场新的审判,也是一次新的暴力,正如新京报所说,此刻,人们用“网暴”去表达自己的正义感,也仿佛化身成一位快意恩仇的“判官”,这是一场狂欢,更是一种指向双方的网络暴力。

舆论场应当警惕正在上演的一次新的“审判”。一方面是警惕以正义为名的暴力再次上演,另一方面更要警惕对当事人个人信息与事件本身之间的舆论联动,谨防舆论失焦。公众固然需要在“地铁判官”事件中端正行为规范、明确法律界限,对“以暴制暴”行径予以清晰的界定,但这必须是出于对事件本身的审慎考量和就事论事的理性态度,而不是该男子个人信息所传递出的个人品行和由此引发的又一轮社会情绪。

THE END
1.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不是正当的一辩稿(第二版)道德审判是指公众根据自身对公序良俗的认知对争议纠纷进行判决。我方需要强调的是,审判不同于批评,评价,它是绝对权力的拥有方施加的判决。如法律诉讼在法律绝对权威的保障下才能叫做审判,而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叫做批评而不叫做审判。我方判断是否正当的标准为,在法律审判之外,道德审判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尊重客观事实并且http://bianlunba.cn/post/11116.html
2.昨天老友赛有辩题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来自汪有昨天老友赛有辩题“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是否是正当的”。原则上我支持正方(这条长微博借鉴了很多正方花花少年队的赛前讨论)。 法律审判,少数情况会有两个后果:放过坏人、罚了好人。 在好的情况里,这不https://weibo.com/1959830294/KgZaJfUxm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第九届“大成杯”辩论赛决赛圆满收官因此正方认为在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是正当的。具体论证如下:第一,道德审判在性质上具有合理性,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参与公共议题的重要手段,针对各种悖论言行的道德审判在国内外层出不穷,尤其在涉及未成年人性侵、人权侵犯、性别歧视等道德禁忌时,比如素媛案;第二,道德审判具有正向的社会功能,能够填补法律漏洞,促进法律https://law.ucass.edu.cn/info/1020/6975.htm
4.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5.历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职业道德》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历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职业道德》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 历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职业道德》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 (2009年) 88.刘律师出身建筑世家并曾就读建筑专业,现主要从事施工纠纷法律服务。开发商李某因开发的楼房倒塌被诉至法院,欲委托刘律师https://www.51test.net/show/1308796.html
6.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温馨提示】思修法基这门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分析题考察的关键,重点在于能够找出这三个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将分析题的知识点熟记于心。本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部分思想道德修改与法律基础的道德和法律部分的高频考点总结! 鉴于本文较长,链接特地放在开头: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7.西方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单义律师因为“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32},“凡动剑的,必死于剑下”{33},“掳掠人的,必被掳掠;用剑杀人的,必被剑杀。”{34}如前所述,中世纪世俗法律对所有的重罪都适用死刑,所以,法官,尤其是从事刑事审判的法官,在重罪案件中,面临一种道德上的犯罪(moral sin or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86976.html
8.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最新章节雅克·蒂洛著个体道德 涉及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指的是个体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可能得到也可能没得到任何社会或宗教的认可。个体道德考虑到,可以在个体自身之内而不是在世界之外的某个超自然领域,发现“更高的道德”。一个人可不可以做出某种行为,并非因为社会、法律或宗教教导他可不可以,而是因为他本人发自良心地认为这样做是正当的抑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915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