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承认法律,却要遵守法律?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承认法律,却要遵守法律?

写在前面:

值得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法律不止有刑法。

狭义来看,我国部门法就有民刑行政经济商法、宪法、环保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程序法等。

广义来看,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政府政策文件等。

有的法学家还认为这里的法律甚至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当地风俗习惯、公民之间的约法三章。(有点儿类似十九大提出的“软法”概念)是指一切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的总和。

----------------------------------------------------------------------------------------------------

摘要:法律是为满足人类共同诉求:安全、平等、自由,为了让人类过上连续的、稳定的生活,而被人类选择的一个工具。简单来说,你生而为人,只要你拥有人类这个身份并希望满足三个诉求,则默示你承认法律并应遵守之。

正文:

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罗马有这样一句格言:“只要有政治社会单位的地方就有法律。”人类制定了法律,而后又不断地思考人类为什么制定了法律和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但正如知友所问,我们这些新生人类为何要接受前辈人类所书写和接受的法律呢?并且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会趋于同路的把法律作为自己的精神权威呢?

博登海默在《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这样解释道:“人类选择法律,是秩序的需要、正义的要求;法律规范的出现是人类选择了过有序的生活。”弗洛伊德、马斯洛等学者均认为人类对于有秩序有组织的生活的心理需求源自于“人类主张生活具有连续性”。无论何时,只要人的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控制,重复规则性这一要素就会被引入到社会关系中。而法律规范作为一种权威性的渊源,会被重复性的使用来指导私人和官方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的规则化,给予了社会生活很大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但人类为什么选择的是法律这个工具呢?

我承认或许存在比法律更好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的共同诉求:“安全、平等、自由”。但在现有的人类的认知和探索情况来看,法律无疑是一个可以满足当前人类共同诉求的一个工具:

1.通过行之有效的私法制度,可以划定私人和私人群体的行为规范,以防止或反对相互侵犯、过分妨碍他人的自由或所有权的行使和社会冲突;

2.通过行之有效的公法制度,以限定和约束公权力,以防止或救济对应予保障的私人权益的不恰当侵损、以预防随意地暴政统治。(当然这是完美理想状态下的完美法律,也可以说是具体法律应达到的目标)

综上,我可以这样理解,不存在“某个个人对法律这个工具是否承认”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为实现人类共同诉求所选择的一个为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稳定的高度规范性、普遍适用性、重复适用性工具。但是存在“社会整体或大多数人对于某些具体法律规定(成文法)的是否承认”这个问题。因该问题过于庞大就不展开论述。而“某个个人或极小部分人是否承认某项具体的法律条文或部门法”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具有讨论的意义,因为总会有行为特异、无视规则、崇尚无序的极小部分人存在,这部分人很大几率成为违法者,特别是违反刑法者。

而对于为什么要遵守法律,这个问题我想自然不必赘述。有学者提出,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监督;是对权利的保障和救济。私人不侵犯别人权利、不限制别人的自由、自觉履行应付义务和不扰乱正常的公共秩序。官方权力不得滥用、依法行使、接受监督。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为了有秩序、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实现和保障人类对于“安全、平等、自由”的共同诉求。

注:我的这篇短文做不到全面的阐述和穷尽的解释知友所提的这个问题,但若能引发读者的一点点思考或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我也就很满足了。

另,这个问题在法社会学和法哲学界已经有一些成体系的学说,经我哥推荐,现推荐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供读者和提问的知友阅读参考:

1.《人们为什么遵守法律》泰勒

2.《制宪权与根本法》陈端洪

------------------------

参考文献:

1.杰罗姆弗兰克,《法律和现代精神》1935年,第46、128页

2.本杰明N卡宴佐,《法的发展》1924年,第40页

3.莫斯利科恩,《法律与科学方法》1933年,194页

4.罗纳德M德默金,《规则模式》1969年,第13-24页

5.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2004年,第206-224页

THE END
1.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通用12篇.“自然权利”这一专业术语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权利”释义的不同。提到“权利”一词时,它总是与人或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即有它的特殊的规定性和特定的使用范畴。因此,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法律关系,还是作为道德关系https://hjyj.xueshu.com/haowen/89536.html
2.[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今天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视科学精神、思想力量。托尔斯泰说:“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变化正发生于其中。”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讲:“哲学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虽然不是烤面包,但作为道德的力量,却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方向。”遗憾的是,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3.费米悖论与收益递减,超级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将会怎样相互作用为了确保超级AI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需要从法律、政策和社会规范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的法律框架来规范AI的发展和应用。 在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时,我们不禁会问:在这浩瀚的宇宙中,为什么我们还没有遇到其他文明的迹象?这个问题被称为费米悖论。而在人工智能领域,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超级AI—https://www.51cto.com/article/785680.html
4.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5.高懿德(物道主义哲学家,物种文明理论家)中文主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今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思想解放、思想生产、思想成果走向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的时代,有人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代第一次百家争鸣思想运动时代以来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哲学文化思想运动时代,是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式的思想文化运动时代,是中国成为世界思想革命中心的时代,是中国走向和成为世界哲学思http://web.qfnu.edu.cn/gaoyide/zh_CN/article/14070/content/1244.htm
6.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12篇(全文)因此, 个人行为一定要被纳入到全人类行为规范当中。所以, 就需要对经济法提出要求, 积极树立起全球化理念, 不仅要将经济法理解成国家主权意志体现, 同时还应该是国家社会主流意志体现, 是社会的公共利益需求, 最终促进经济法律的根本变革。 (二) 经济法要求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价值取向 经济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pwg42cu.html
7.事业单位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模拟练习题国家公务员考试网C. 世界大战是20世纪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遍布全球的产物 D. 战争的历史同步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37. 美国律师太多,诉讼案件太多。一个事故发生后,律师首先关心的不是谁的责任,而是谁有钱;不仅老百姓爱打官司,连政府机构也可以为区区几美元的官司争讼经年。物极必反,过度的法律诉讼已使美国社会元气大伤。 https://www.huatu.com/a/ziliao/sydw/xingce/2010/0429/42641.html
8.一职业道德的概念及主要内容1、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两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保障个人与社会正常秩序的第二道防线。 2、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1)、从生产、发展来看,道德比法律产生的早的多,而且最终将替代法律,成为唯一的规范。道德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而经过了几十万https://www.360docs.net/doc/57b5e3bf1ed9ad51f11df258.html
9.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用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法律不仅仅是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还让普通人有了表达个人期待的机会。 牛津大学法律人类学教授费尔南达·皮里追溯了古往今来、存在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复杂法律体系的兴衰,同时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借助法律来定义社区、规范贸易和建设文明的。 https://www.meipian.cn/56ooqkra
10.从法律的角度看——《无人区》展现了什么(无人区)影评用更高级一点的政治语言就是: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和他人合作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人类就像寓言中的猴子,都想吃果子,但这一过程危险重重;它们想合作,但合作伙伴貌似也不靠谱,被出卖的可能性极大。但是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合作,一个树上摘果,一个树下放风。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合作?是什么战胜了人类的自私之心?答案:果实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495619/
11.李德顺如何认识法律的价值——有关价值思维方式的一个经典命题也就是说,法律的规范体系实际上来自社会的价值关系体系,是对现实社会的整体利益格局,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责任的结构与秩序的反映和体现。因此,只有从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的角度,才能为规范的根据和尺度、必要性与合理性提供充分的说明,解释法律为什么要规定以及如何规定人们行为的界限。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857
12.法的价值为什么要适应大众/王丹秩序是法律价值的核心,又是和谐社会最本质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立法及其体系,严格法律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秩序是构成人类理想的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目标,法律在建立和维护秩序的过程中成为秩序的象征。法律所追求的秩序,在社会中承载着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9293
13.《法律哲学》读书笔记5000字(通用15篇)观察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律的最初形态,就需要从法律的存在谈起。作者从解决纠纷的方法或是机制谈起,预设了法律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其存在的价值——解决人类社会的纠纷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总结了主要几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及其特点,以及由此推断是否存在一个法律体系的问题,进而又探究了法律体系的要素及判断标准。这些都是https://www.yjbys.com/dushubiji/1442283.html
14.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性(精选五篇)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性(精选五篇) 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性 篇1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法律也大有吞并道德之势,道德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忽略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互补性,从长远来看,这是十分危险的。 现实社会中人们见死不救、趁人之危、敲诈勒索等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21世纪,虽然科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dyrkqz0.html
15.为什么“法律必须被信仰”——法律与宗教关系解读这种观念实际上不仅存在于古希腊,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其它文明。从宗教学的观点看,人类社会自有文明以来,就有宗教。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禁忌,在进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后,不是消失了,而是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精致、更加系统化了,变成了宗教。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现象,宗教远在任何法律产生之前,就开始发挥基本的社会控制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