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义上分析,“目的”是指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以……为目的”是指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努力达到某种状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意味着行为时“非法占有”还没有实现。因此,侵犯财产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于行为人占有财物之前,如果财物已经被行为人占有,“非法占有”就不可能成为他的目的。
正因如此,刑法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都是取得型犯罪,如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取得财物的过程就是排除他人占有,转而实现自己非法占有的过程。侵占罪虽然也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但行为人占有的是代管物、埋藏物、遗忘物等己经被自己控制的财物,因此,在学理上几乎没有人将其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
认为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须产生于占有财物之前,是符合刑法的立法本意的。因为,采用非法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其危害性比已经合法控制他人财物,事后产生贪念,欲永久占为己有的行为要大得多。前者是积极主动地非法获取他人财物,后者是对占有的他人财物拒不归还。从道德上评价,前者大大低于一般人的道德水准,而后者是人性的弱点使然,是一般人都可能犯的错误。因此,立法者将前者规定为犯罪,而对后者一般用民事手段加以调整,即使是侵占罪,也必须拒不退还才能构成。
认为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须产生于占有财物之前,也符合常人对“诈骗”一词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将他人手中的财物骗到自己手中,那才叫“诈骗”;如果是已经取得他人财物,却采用欺骗手段拒不归还,那叫“赖帐”。赖账和诈骗是不同的。
打个比方,孙悟空向龙王谎称“借”金箍棒瞧一瞧,拿到手就不还了,这是诈骗(不考虑这里还有可能构成抢夺罪的情形),龙王可以要求追究孙悟空的刑事责任。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一用,如果事后不想还了,谎称扇子丢了,拒不归还,那就是赖账,铁扇公主只能到法院打民事官司。这个道理普通人都能理解。
从体系解释的角度看,认为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产生于事后,会破坏刑法内部的协调性。对于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解释,应当与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解释保持一致。如果诈骗罪可以有事后故意,那么,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也可以产生于取得财物之后。但是,某一财物如果已经被行为人占有了,他又如何去向他人劫取、窃取、夺取、勒索该财物呢?显然解释不通。
认为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产生于占有财物之后,也会导致诈骗罪的既遂、未遂认定标准混乱。关于诈骗罪的既遂、未遂认定标准,理论上有“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三种观点。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以有一个行为人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控制,转而实现自己控制的过程为前提。如果财物已经被行为人所控制,那么无论是“失控说”、“控制说”,还是“失控加控制说”,都无法适用。显然,诈骗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什么时候算诈骗得逞,是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认为诈骗罪可以有事后故意,还会混淆诈骗罪和民事纠纷的界限。在经济生活中,一方当事人取得对方交付的金钱或财物,事后进行欺骗、隐瞒,拒不归还,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显然不能认为,只有当事人确无能力归还,才是民事纠纷。否则,这些行为都可以定性为诈骗。例如,某甲借给某乙十万元,某甲向某乙催讨借款,某乙不想还,借机逃走。如果认为诈骗罪有事后故意,某乙的行为就属于骗取他人借款后逃匿,涉嫌诈骗;如果某甲向法院起诉,某乙声称,借款已经还清了,只是借条忘了取回,这时某乙的行为属于虚构事实骗取他人借款,同样涉嫌诈骗。如果那样,大量的民事案件都可以作为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法院的民事审判业务将会少掉一大半,而刑事审判部门将应付不暇,监狱将人满为患。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