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而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它往往是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由于企业主体及其员工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未按照是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造成的。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原始证据,从此意义上说合同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伴随而来还有法律风险,合同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首要管理内容之一,必不可少。
二.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合同风险有三性:基础性、可控性、针对性。合同风险的诱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企业合同管理法律意识淡薄
二、只是口头承诺,没有签书面合同
众所周知,尽管现行合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合同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签订,但是实践当中,尤其是发展到诉讼中的时候,法官往往更多地倾向于采信书面的证据。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企业日常运作中并非是所有的对外事务都需要先签定个书面合同,而后落实合同内容按部就班,但是,企业至少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和发展需要执行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条件。这些条件诸如:单笔业务金额达到1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有保证人、抵押物或定金等担保的;企业一方需要先期履行合同的;有先期封存样品要求的;合同对方为第一次展开合作的;合同的约定管辖一律为XXX仲裁委员会的等等。当然,合同管理制度中这些细节的规定,应当是源自商务交往的实践积累总结及合理推知,切不可以为制定合同管理规定而规定,往往也影响实践效率,甚至是规定的一套、实际落实的是另一套。这一点,也是企业出台合同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同签订的形式要件不完整,内容约定的太宽泛不明确。
合同内容约定宽泛、不明确。
四、合同履行的监控制度需完善
合同的履行,体现到企业管理上通常表现为企业对外某一方面事务的落实和执行上。履行监控,是为了保证合同正当履行,而建立的合同调整和监督落实制度。如,采购合同已经签定后,一般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验收付款、总经办负责督促、法律顾问负责履行过程中法律知识或者法律技巧的支持。
五、预防合同爽约与合同欺诈。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合同签订之前要对合同相对方的资信有基本的了解,涉及到首次合作大宗交易的时候,一般要委托专业律师进行全面资信调查并由律师出具法律风险报告;二是,完善货物、付款的流程控制,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个别时候考虑效率因素时,事后一定要及时正确补办有关手续;三是,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可以说,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所以,应当从员工预备进入公司工作之初就宜安排专门律师对其简历内容进行资信调查,入司以后,则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协同企业总经办,建立健全员工个人资信记录。司法实践中,约有30%的合同风险往往是因为企业员工自身原因所直接或者是间接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