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二章婚姻第一节第一节婚姻的意义婚姻的意义第二节第二节婚姻的禁忌婚姻的禁忌一、族内婚一、族内婚二、姻亲二、姻亲三、娶亲属妻妾三、娶亲属妻妾第一节第一节婚姻的意义婚姻的意义家族的延续祖先的祭祀就重要性来说,我们是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祭品),祖先祭拜是第一目的,或最终目的。所以,不难理解,无嗣会被认为是一种愧对祖先不孝的行为。昏义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第二节第二节婚姻的禁忌婚姻的禁忌一、族内婚同姓不婚(传统禁忌,从周时始)说文:“姓人所生也。”姓的起源原是血属的一种标志,在最初同姓的都是有血统关系。而族外婚,有

2、合二姓之好的意思。公孙侨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由此姓决定性关系能不能成立。理由理由:1、从优生学角度来考虑,防止后代有灾疾的危险。2、以防伦常紊乱。唐宋徒刑二年。同姓又同宗处分加重,缌麻以上亲属间的结合便以奸论罪了。明清各杖六十,离异。娶同宗无服亲者杖一百。娶缌麻以上亲,处刑自徒三年至绞、斩不等。同姓婚处分同姓婚处分道光时,周四居丧娶周氏一案乾隆时唐化经娶同姓不宗之唐氏为妻有一翁奸子媳之案,媳系同姓从这些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俗已不以同姓婚为嫌,也可以看出法律与社会的失调及适应的企图。一面不肯否认基于这种婚姻而有的亲属关系,一面不认同姓婚的效力。法律与社会间的距离法

3、律与社会间的距离法律上仍旧保留这种规定,实际上已与社会脱节,逐渐成具文,比如从刑案汇览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夫妻同姓的例子,且法律并不干涉。唐时姑表舅表姨表表兄弟姊妹是不禁为婚的明、清设专条禁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违者杖八十,离异。二、姻亲二、姻亲但是,就宋朝而论。表婚是极普遍的习惯,法律的实效是颇可怀疑的。清代后明定条例:其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听从民便。明清二代法律之迁就社会事实可以看出表婚之俗普遍,不可禁断。法律与社会间的距离法律与社会间的距离娶同宗无服亲及袒免亲之妻,各杖一百娶缌麻亲之妻,各徒一年小功,大功,期亲之妻,以奸论处期亲中的侄妇,小功中的伯叔祖母,堂叔伯母,各处绞刑

4、娶堂兄妻,兄弟妻,堂侄妇,侄孙妇,各徒三年娶伯叔母各斩立决,娶兄弟妻者,绞决娶亲属妻妾的禁忌原只限于同宗亲属,但外姻中的舅甥,也列入本律范围中与娶本宗缌麻同罪。三、娶亲属妻妾(血统关系以外的禁忌)三、娶亲属妻妾(血统关系以外的禁忌)事实上兄收弟妻,弟收兄嫂是相当普遍的习惯。史灵科一案此案可注意的:1、法律为禁忌,在社会仍予以承认。2、皇帝因此改变旧例,对旧律加以修改。社会与法律之间的距离社会与法律之间的距离总结总结1、中国古代非常重伦理,在婚姻方面加以强制规定,以防伦常紊乱。2、从社会与法律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实施、修改、废止等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法

5、律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周婷14101002刑部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居丧嫁娶虽律有明禁,而乡间小民昧于礼法,违律而为婚者亦往往而有。若必令照律离异,转致妇女之名节因此而失。故例称揆于法制似为太重,或名分不甚有碍,听各衙门临时斟酌,于曲顺人情之中仍不失维持礼法之意。凡属办此种案件,原可不拘律文断令完娶,若夫妻本不和谐,则此种违律为婚,既有离异之案,字无强令完娶之理。所有该司书辨周四居丧娶周氏一案,自系临时斟酌,于律例并无不合,应请照办。刑部说:同姓为婚律载妇女离异者,原属礼不娶同姓之正义。但愚民不谙例禁,穷乡僻壤娶同姓不宗妇女者往往有之。固不得因无知易犯,废律之成规。尤不得因

6、违律婚娶之轻罪而转置夫妇名义于不论。其嫁娶违律罪不致死之案,自仍应按律断令离异,至遇有亲属被伤罪于凌迟斩绞重辟者,即应按照亲属已定名分本律科断。若因系同姓为婚,不问所犯罪情轻重,概以凡人定拟。设遇此等违婚娶之案已成婚多年,生有子女,夫妻翁姑子孙名分久定,若其妇谋故杀父并夫之祖父母父母,概拘律应离异之文而止科以致毙凡人之罪,似非所以重名分而整纲纪。宛平县民史灵科,年六十,嘉庆三年因弟亡故,收弟妇史李氏为妻,当时曾与李氏之弟相商,并告知地保,均未阻拦。后史李氏被史灵科之子史从志及媳勒死,命案到官。官以按律兄收弟妻当绞决离异,婚姻关系不能成立,子媳自不应以谋杀继母论罪,应仍按侄及侄妇杀婶母处罪。奉旨谋杀部分准如所议。兄收弟妻一案依律自应处绞,但以该犯未娶时曾与李氏之弟商

THE END
1.法律与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法律与社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法律扎根于社会,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土壤也蕴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 瞿同祖先生于华夏动荡时,从浩瀚的法律文献中提炼出对法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本质作用和根本属性。他清楚地明白,西方的现代法律制度无法被搬运套用到几千年注重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327880/
2.法律与社会法律与社会 卫成义|有效性、法律关系与社会自由:评《法律关系:法律实证主义之后的法律理论》一书 高宇洁|权利话语与社会结构——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探析 张放 孟飞|卡尔·伦纳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 卢曼:法律的自我复制及其限制 李哲罕:论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青年马克思为焦点http://www.marxistjuris.com/jbyl.asp?id=390
3.法律与社会论文(通用6篇)法律与社会论文(通用6篇) 篇1:法律与社会论文 法律与社会控制 丁卫 原刊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6期 摘要: 社会控制是国家主导,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一种治理手段,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及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从而达致一定的社会秩序。在诸多社会控制手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1f2gfr5.html
4.法律与社会心得体会.docx法律与社会心得体会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9/0506/8074114036002022.shtm
5.法律和社会科学期刊中文名称:法律和社会科学 期刊英文名称:Law and Social Sciences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中文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层法治研究所 北京大学比较法和法律社会学研究所 电话:010-62500379 公众号:法律和社会科学 LSS_2014 https://flsk.cbpt.cnki.net/
6.《法理学冲刺背诵手册》第十三章:法与社会(2)社会是法赖以产生或形成的基础,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共同的利益需要的表现。(3)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同时,国家法以社会的法权关系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 概括而言,法以社会为基础,指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还指法律变迁与社会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263
7.社会与法律网欢迎光临社会与法律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国务院安委办挂牌督办贵州船舶侧翻事故 中新网12月4日电 据应急管理部微博消息,2024年12月2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发生一起乡镇自用船舶侧翻[查看详细] 7.7万名村支书村主任涉腐被立案 怎样整治“微腐败” http://www.shflttv.com/
8.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 摘要:我国公安部在2009年的时候,便提出了三项建设,其中一项便为“执法规范化”。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建设,既是一项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的建设,同时也是一项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建设。本文将结合公安执法实践的工作,就执法规范化的意义及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做出相应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
9.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荒唐的霸道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 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 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https://doc.mbalib.com/view/ad9ec47d8abb0bb04a05dee078a7ce3f.html
10.融德入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必由之路社会效果的主要方面是要让裁判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促使社会的正义得以弘扬。比如涉及修建违法建筑,考虑社会效果时主要从拆除的经济损失等方面进行,难免会与法律效果相冲突,得到的就只是“小众的社会”效果,也难以收到好的社会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本质上应当是统一的,因为法律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0/id/11136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