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三部分: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是前面各章内容的总结,又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引出本节所要讨论的对象——环境问题。②环境问题的表现。③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后二者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讨论,能概括人类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能从发生机理上用清楚的语言表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能结合实例和有用的信息归纳出环境问题的两个表现;能在对图表等信息的分析中概括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能对乡村和城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比较。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文字等资料的阅读,能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地域差异的分析,学生在对综合问题分析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德育目标: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对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分析,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和全体的关系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家乡环境资料的搜集和环境问题的调查,树立环境意识、参与意识。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涉及比较深刻的地理原理,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2004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来自183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以及参加会议的4万名代表全体肃立,为地球的委屈、不幸与悲哀默哀3分钟。这些代表们为什么要默哀?又是什么使得地球产生委屈、不幸与悲哀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

(板书)第八单元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个知识——人类与环境

(板书)一、人类与环境

(设问)人类这个好理解,我们就是人类。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环境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周围的事物,(教师边讲边以自身为中心比划)如果我们用一个圆圈来表示人类社会的话,(板画小圈并标示人类社会)那么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在哪呢?很显然在这个小圈的,它的范围可以无限制地扩展,扩展到浩瀚的宇宙,也可以不断的缩小;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也用一个圆圈来表示,显然这个圈应位于这个小圈之——外。

从这个图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人类社会占据了环境中一定的空间,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人类也会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影响环境。我想问一下,大家每天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

我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起床后洗漱,一种是起床后去厕所。我先问一下起床后洗漱的这类同学,你们洗漱用的水来自于哪?(生答)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人类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板画)除了水之外,我们还从环境中获取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除了物质之外,我们还要获取什么?(生答——能量)

对,还要获取能量,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我再问一下起床后去厕所的同学,你们是去排泄新陈代谢的废物去了,这些废物都排到哪去了?(生答——环境中)除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外,我们还把一些生产活动产生的废物如废水、废气、废渣排入环境中。而环境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并清除这些废物,我们把环境的这种能力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板书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图下)

不管是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还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都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板画)那么对于人类的这种作用,环境会无动于衷吗?我们平整了土地,大自然就赐于了我们丰富的粮食;我们向河流中倾入废水,大自然就呈现给我们无法饮用的水。也就是说环境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或者作用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我们把环境的这种作用称为环境的反馈作用。(板画)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两者是一个什么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联系这样一种关系。既然这样,如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这时人类就会招致环境的报复,这种报复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之为环境问题。

请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边举,老师边在黑板上写。

我给大家两个标准:我们把人类向环境中任意排放废弃物甚至有毒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环境问题称为环境污染;第二个标准我们把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环境功能退化,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称为生态破坏。

请学生依据这两个标准,将其所举事例分类。

这两个标准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再请学生分别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例及生态破坏事例,后教师分别补充一个事例。

不能(生答)

我们应该怎么办?(尽可能的回收利用)

森林和植被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我们破坏了森林和植被,不但会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存。

美索不达米亚是诞生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地方,这个地方农业历史长达7000年,建立过11个王朝,在公元前4500年就创立了非常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而非常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明,他们铺设了具有路面的街道,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发明了天文、楔形文字,创立了历法。那时的美索不达米亚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片碧绿。

但是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他们不断地砍砍砍,结果砍来了洪水横流,砍来了田园荒芜,砍来了土地沙化。(边讲边板书森林木)最后的结果,他们把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繁华的城市巴比伦砍到了一片黄沙之下,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设问)我们还能不能乱砍滥伐森林?还能不能肆意破坏植被?我们应该怎么办?保护森林和植被,如果要利用,要做到斧斤以时如山林。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以这两种为主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知识环境问题的分布。

(板书)三、环境问题的分布

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还是在工厂里生产的?

在工厂里生产的。(生答)

(板书)1、城市:环境污染

而乡村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所以乡村的环境问题是以生态破坏为主。

(板书)2、乡村:生态破坏

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一位很著名的环保人士来到曾经发生过水俣病的日本的水俣镇,结果看到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当年水污染的阴影早已散去,出现在我面前的是鲜花竞放、草木吐绿,一片秀丽的风景。非常巧合的是在同一时期,也有一位日本的著名环保人士来到中国,他来到中国的秦淮河岸,结果看到的景象也让他大吃一惊,他也用日记记录了这一惊:当年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映入我眼帘的是垃圾满地、臭气熏天的惨景。通过这两则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时期的中国和日本,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一样吗?

不一样(生答)

哪个国家严重些?(师问)

中国(生答)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停顿)

所以第三个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板书)3、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为什么?(师问)

让学生归结,后教师总结。

(板书)原因:

(1)发展、经济

(2)能力有限

(3)工业转移

这样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环境问题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大的特点:

(板书)(一)地区差异。

日本每年都会派一些科技人员来到中国,义务帮助中国的火电厂检修脱硫燃煤装置,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中国吗?

这里面有一个酸雨问题,中国火电厂排放的硫氧化物随着大气的运动来到日本的上空变成酸雨降下,所以日本帮助中国,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也就是说,酸雨已不是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问题,已变成全人类共同的问题。这是环境问题分布的第二个大的特点。

(板书)(二)全球性

除了酸雨之外,还有哪些环境问题属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答,教师总结)

这样我们看到目前的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使我们这位具有46亿年高龄的地球母亲变得千疮百孔,使她蒙受了委屈、不幸与悲哀,因此我们应该为地球默哀。

但是我们还能让地球继续委屈吗?

我们还能让地球继续不幸吗?(声调提高)

我们还能让地球继续悲哀吗?

不能!(生答)

我们应该怎么办?

保护环境,

我一个人能做得到吗?

人人有责;(师生配合一起回答)

光喊口号行吗?

从我做起!

(结语)最后让我们一起呐喊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附: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一)地区差异

1.城市: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

3.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原因:发展、人口能力有限工业转移

(二)全球性环境自净能力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由于任何协约的履行过程都是各自国家利益让渡或协调的过程,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纷争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形成妥协或一致的过程有时漫长和艰难,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它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但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欧盟赞成这一目标而美、日等国都反对。其结果是大会提出妥协方案,建议不再提具体减排目标。因此最终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妥协的产物。但终究以所有发达国家《公约》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而将美国纳入其中就是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路线图”更强调了国际合作,即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考虑各方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坚持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国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的履行及实现。可见,每一公约与协定的通过都体现着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全球意识和国家领域的政治承诺。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

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农村环境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剧,农村的环境恶化不仅威胁到农户的生产、生活质量,更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从宏观上说,农村和城市都属于整个大的生态环境的体系之中,而且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故从某种程度而言,农村的环境问题对于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农村的环境危害也会通过食物链或者大气、水体等影响到城市地区甚至更为广阔的区域,其影响远远超过农村地区本身。所以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的表象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型污染与旧有污染交织以及工业及城市污染转移等对各环境要素造成的污染1,以及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而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结构较为稳定的农村社区,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面临着更为重大的挑战。

首先,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更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而现代农业技术不可避免的会增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其次,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们的收入水平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深入到乡村社会,而这也会带来更多的生活污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环保设施却没有同步建立起来,加剧了污染的恶化。

最后,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各种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其中不乏一些从城市或者其他发达地区转移而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根本无力把环保纳入其生产过程之中,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的法治原因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涉及到农村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整个国家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治,为此,必须要厘清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法治原因。

(一)农村环境保护法治理念的缺失

(二)农村环境法体系的不健全

虽然依照法的普遍适用性的原理,那些环境法律法规当然可以适用于农村,但是我们需认识到,由于我国实行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如果直接适用那些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不仅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也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城市居民的环境权还是农村居民的环境权都应该受到平等的重视和保护。即使是在现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者资源供给者和环境问题负外部性的承担者的角色。所以,农民的环境权理应更加得到保障。

(三)农村环境管理的漏洞

(四)法律缺位导致农村环保资金的缺乏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之法治出路

(一)加强农村环境法制宣传,增强环境法治理念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法制理念薄弱的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为依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和环境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宣传工作。不仅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也要向当地的政府机关宣传,增强他们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他们把环境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杜绝为眼前经济利益牺牲环境的长远利益的短视做法。

(二)完善当前的农村环境法体系

从立法体系的内容上看,现行体系中有关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以民商法性质为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很少,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首先认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加快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其次是要注意农村与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式的不同,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立法,杜绝以城市为中心的立法固有思维。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在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应该着眼于农村的实际,从总体上指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统一的规定。

其次,是要制定与农村实际相适应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应当依据当前的环境标准制定与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相适应的环境标准。

再次,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修改,增加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容。例如,应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其所作的乡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责任;修改《清洁生产法》,对乡镇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增大扶助力度等等。

最后,是要制定针对本地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村在自然环境和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指导之下,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

(三)加强农村环境管理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执法机构不健全所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无人管、无人问”的窘境,目前专门从事环境监管的环境监督执法人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监管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根本无力广泛覆盖到农村地区。为此,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了解农村现实情况的环境监督管理的专业队伍,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制,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环境法治体系。同时,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的工作,经常需要一些检测、度量结果作为依据,为此,应当根据需要设立必要的环境监测点、监测站。

(四)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四、结语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管理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以农村人口居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达6.74亿。不仅如此,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环境的好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1],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老百姓的素质普遍相对偏低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大,造成了农村环境恶化速度远大于城市的局面。

1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有广义或者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村环境是指乡村和田园、山林、荒野;广义的则包括小城镇[2]。由于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远大于城市同等情况下的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污染物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及不易检测性。

农村的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面源污染,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农民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塑料薄膜等,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村居住点的生活污染,在农村,目前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这就造成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直接进入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污染,近年来,由于经济相对较好的城市禁止污染严重企业的进入,于是其逐渐向农村迁移;另一方面,城市工业中的“三废”逐渐向农村蔓延,这些使得农村污染加剧;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农村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废弃物(粪便、污水等)也越来越多,但处理条件落后,而将其直接排放入农村环境系统中,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正处于加剧趋势,其污染速度甚至赶超了城市,其主要原因如下:

2.1重视程度不够

2.2措施不力、资金缺乏,农村污染治理机制难以建立

长期以来,污染治理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污染治理以及城市污染治理方面,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乏。另外,由于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单体市场规模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但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最终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缺乏,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3三是治理措施不适宜,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的生活污染、化肥农药面源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由于资金缺乏,且政府部门基本上没有能够制定专门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及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

3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3.1环境管理体系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适用性不强

目前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城市环境问题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但是农村由于其经济落后,相对分散,农村建设中无合理规划,导致农村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建立。

3.2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在农村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政府资金支持,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同时,由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建立有效的收费机制,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3.4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大量的环境法规,但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仍不健全。如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但有关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政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等不全面。

4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以及农村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从事农村环境管理研究的学者[2-5]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措施,主要包括:

4.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各级部门对于农村环境管理的环保机构,强化县乡(镇)村级环保部门人员环境监测技术。

4.2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聚居点的相对分散,这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划。

4.3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这就需要对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培训,同时要求政府部门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

4.4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等污染严重,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问题,就需要解决农业生态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广生态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使生态农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点。

4.5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环境保护往往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就能够做好的工作,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5展望

参考文献

[1]杨顺顺,栾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6(1):129-135.

[2]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第二版):149-156.

[3]高志永,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探析[J].环境保护,2010,(19):18-19.

[4]雷静,杨居凤,兰英,李巧义.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9,(3):129-130.

[5]冯彬.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

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苏北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法律应对

作者:王超锋单位:淮海工学院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问题;环保教育

1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地关系,即处理好人类生产、消费等各项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具有统一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中,地理是中学各课程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它阐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地理教育中强调的这种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从地理课程标准看,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使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有三个核心,即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打破了长期以来过分倚重学科特点,突出知识、能力、情感行为的立体发展,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气候成因中讲到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章节中,对于我国农业、工业、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都提及到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环境恶性化发展及对策。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教育和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体现了对学生智能教育的功能。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智能教育和道德培育,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对待环保问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促进废旧物质循环利用,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这突出了对学生的行为教育的功能。

3创新地理教育方式方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最有效、最现实的形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个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高中地理教材蕴含有丰富的环境知识,而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可以通过对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好的来完成。

3.1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

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3.2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学习主题,再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节时,可以给学生放映影片《2012》,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出现了哪些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否会出现这些灾害”、“看完影片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等。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分组辩论、评审打分讨论汇总,得出合理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China'senvironmentalproblems

FanLonglong

(ShanxiProvince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tation)

Abstract:theenvironmentquestionistheuniversalproblem,thisproblemishighlightedparticularlyinourcountry,becauseofthespecialnationalconditions,China'senvironmentalproblemsshowingthereasonofoutoftheordinary,andwiththegreatwesterndevelopmentisprogressivelyandthorough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law,alsoisurgent.ThispaperonChina'senvironmentalproblems,combinedwithChina'sspecificnationalconditions,and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

Keywords:environmentalproblem,environmentprotection,countermeasure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

1.经济因素

2.人文社会因素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

三、现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以色列1999年部分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

1.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以色列的农业应重点发展()

A.粮食种植业B.乳畜业

C.园艺业D.家禽饲养业

2.从虚拟水角度看,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应()

①大量引入水密集型的产品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③大量生产水密集型的产品④大规模引用高山融雪水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

C.科技创新与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

4.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时代分别是()

A.狩猎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B.生态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C.生态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开采挖掘出的及选洗时排出的含碳岩石,这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煤矸石排放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与此同时“产”出非常多的煤矸石

B.我国煤矸石储量丰富

C.我国煤炭品位低,含碳成分少

D.我国众多小煤矿的乱采乱挖

6.煤矸石的大量排放带来的危害不正确的是()

A.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

B.长期堆放日晒下会自燃,排放CO2、SO2等气体污染大气

C.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里,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D.大量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不会诱发灾害

7.煤矸石的转化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利用方式最适合的是()

A.矿区复垦回填矿坑

B.用作铺路石,修建道路

C.生产煤矸石砖

D.对煤矸石进行选洗,采出其中的含岩成分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不能揭示该地()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9.该地产生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人口问题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D.发展问题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0~11题。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

11.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压缩农业用地③轮作套种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2.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实线单位是米,虚线表示某时段大气中SO2的当量浓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主要消费的能源可能是______;图中①、②、③三地中,最有可能为城市的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区域内最有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①②两地中,该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3)当地为了根治上述大气环境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1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保护性耕作法”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末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______;N______。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材料2显示,此耕作方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和______,使大气中______减少,______增加。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环境问题审计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在企业建立之初,免费使用环境资源,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职业判断,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内部环境中,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等法规中,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在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再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B056)

1.王黎,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1,(33).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公布“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获得高度重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位于突出的战略位置.准确认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对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归纳,认为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特征是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疆;农村环境;表现特征;生态文明;对策

1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特征

1.2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三废”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的农村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1.2.1乡镇企业“三废”对土地资源的污染逐渐严重(1)污(废)水污染土地新疆地域辽阔,乡镇工矿企业较为分散,企业规模小,有些地处偏僻区域的企业,难以监管,存在污染物随意排放现象.污(废)水直接排入农业渠及河道,致使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受到污染.(2)固体废物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统计数据[10]表明,2013年新疆固体废物贮存量为0.4亿吨,倾倒丢弃量为26.5万吨,量最多的是尾矿,前者占全区工业企业贮存量的59.0%,后者占全区工业企业的78.2%.这些废物的归宿还是农村.固体废物堆放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可能污染土壤,对土地资源带来重大的生态风险.(3)畜禽养殖固体废物污染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村分布有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如若养殖场畜禽粪便未经卫生处理直接排放,环境风险较大[11].2008年至2014年新疆牲畜存栏数增加到了4763.46万(见图1),粪便量增幅同样巨大,处理不好,将导致水、大气、土壤等环境问题.

1.2.2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威胁加剧新疆是使用农用地膜大省之一,由于多种因素,全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到10%,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如在棉花主要产区,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可达到16.88kg/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至5倍[12].近年来,新疆农药使用量呈现增长趋势(见图2),2013年达到了2.13万吨.化肥、农药对新疆耕地的影响必须要得到重视.

1.3生态文化发展滞后环境意识薄弱与生态文化发展滞后,致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程度低.1.3.1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农村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卫生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旱厕卫生问题严重;环境卫生设施不健全、秸秆处置、禽畜粪便利用等缺乏,使农村环境卫生恶化.在我们调研的某市某村农民的厕所都是旱厕,在春夏秋季散发臭气,粪池满时就运到村子周围的荒地或洪水沟里倒掉.

1.3.2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废弃物处理不当是造成多种健康危害和疾病的根源[15].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燃烧、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13]、养殖场气体污染、露天烤串、预热馕坑、冬季煤炭燃烧取暖等是大气环境恶化的原因.

2新疆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2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条件缺乏农村居民缺乏有效的反映通道,是现在农村环境的不利现状[16,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18]中指出,截止2010年底新疆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站323个,占乡镇的40%.

2.3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较慢、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新疆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环保人员、执法人员难以直接深入到乡间地头,环境监管困难.调查发现在某市某村每两个街头放一个大型的垃圾桶,收取一定的处理费,但是垃圾桶作用不大.新疆以农业为主,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农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不够,大多数农民在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环境污染损害以后,不知道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19].

3新疆农村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3.1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状态针对农村生态人居现状,积极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改善生态人居状态.规范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排查饮用水源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实施细则,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工作,提升村民法律意识、环境意识.

3.2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完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站制度,积极推进乡镇环境管理组织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落实乡镇企业“三废”处理、处置要求,细化畜禽养殖及其粪便管理办法,规范农用地膜回收与利用工作,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

3.3多种形式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积极提升农民环境意识县级政府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阵地,多方位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定期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方式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村民小组进家入户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进展.鼓励村民义务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等等.利用传统节假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传统聚会(巴扎、麦西来普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植入村民生产生活中.中小学校安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教育,开设环境类课程,通过“小手带大手”活动,提升家长(农民)的环境意识.

4结论

1.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为:生态人居状态整体需要改善,部分村镇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

2.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新疆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条件缺乏,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较慢、农民环境意识薄弱;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法律基础知识概述理解法理法规与法律实践法律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能够增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能力,也有助于建立起一个依据普遍承认且普遍遵守之正义规范下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标签:菌类资讯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zi-xun/452036.html
4.法律法规全书从不让你无所适从的权威指南《法律法规全書》不是只是条条框框,它有其独特的人文色彩。在其中,你可以找到真实发生过的事例,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性探究和道德考量,让读者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到情感共鸣。 5. 解答疑惑 生活中的小事情有时候也容易引起大争议,比如公共交通中的座位分配或是在餐厅是否应该给宠物留座?这样的日常小事看似微不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60877.html
5.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此外,民法典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频频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前所未有调动了法律适用的释法、“造法”功能,把民法典编纂中难以确定的大量的学术界、司法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条”,起到了积极助推民商法发展的作用,支持我国民法典实践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密接,实现弹性发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6.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是什么?网友(匿名用户)职场问答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https://zq.zhaopin.com/question/6033751/
7.考研政治思修和法基复习方法12篇(全文)例如, 在讲授《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内容时, 其中“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定的准则, 它具有普遍适用性, 人人都必须遵守, 它具有权威性, 任何人都不得违纪”这句话适宜拟定为填空题的形式, 一般将“惟一”、“普遍适用性”、“权威性”作为填空的内容。而“法律由国家规定, 并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使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48gf6g4.html
8.论国际法的法律性(精选6篇)法律规定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当外国法明显比国内法处理结果更有利时,必然会引导人们趋利避害。再有,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在解决法律冲突的时候,国际私法规定某类法律关系适用某类准据法,“某类”准据法并不具体,这就给当事人制造条件,适用有利于自己的外国法提供了可能性。再有,一些国家对于法律规避持消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x8itfy9.html
9.《司法过程的性质》读书会汇总·法官的全局和前瞻性思维(不同于我此前所认为的法官在框架内的循规蹈矩)-今天的判决将决定明天的对错 3)司法的作用:使得一度被认为是规则的成为例外,而一度被认为是例外的成为规则,以适应某一个特定具体的时代的追求 4、个案的例外判决如何成为具有指导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先例 https://www.jianshu.com/p/b51bef5bc4ca
10.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核心笔记法学法律笔记(法律文件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依据该段的内容。所谓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文件,可在生效期间内反复适用,简言之,即具有普遍性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法律、法规都是规范性文件。所谓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没有普遍效力的法律文件(没有普遍效力,但具有法律效力http://www.freekaoyan.com/note/faxue/2019/03-13/1552459477382348.shtml
11.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概念不同,侧重点不同,主体不同。具体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的权威,违法必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普遍适用性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适用;2、侧重点不同,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https://www.64365.com/special/21874728/
12.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https://gd.huatu.com/tiku/2423081.html
13.我国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研究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发布了《二五改革纲要》,提出50项改革任务和措施,其中第13项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指导性案例的编选标准、编选程序、发布方式,指导规则等。”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2/id/338217.shtml
14.违约损害赔偿(一)赔偿损失具有普遍适用性 赔偿损失是《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既可适用于侵权行为,也可适用于违约行为和其他不履行债的行为。在违约责任中,当事人违反合同时,对于因债务人违约所造成的损害,在不能适用其他违约责任形式达到违约责任的目的时,都可以适用赔偿损失这一责任形式。因此,赔偿损失是最常见的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28
15.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④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6.老师,普适性和普遍适用性一样吗?有区别吗?问题详情老师,普适性和普遍适用性一样吗?有区别吗? 老师回复问题普适性是错的,普遍适用性说的是法律至上的一个表现,就是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查看全文 上一篇:老师,我想问一下,是不是看到粉红色那个格式,就可以直接得出来特征值呀? 下一篇: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呀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帖子来源于网络整理,不https://m-jixun.iqihang.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284&id=84383
17.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法律至上具体表现在: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在于法律,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的权威,违法必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普遍适用性: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适用、重点在于适用,在于人。法律优先原则:是指在上一位阶法律规范已有规定的情况下,下一位阶的法律规范不得与https://www.findlaw.cn/wenda/q_3866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