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言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交际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忽略了交际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语言交际。顾名思义,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纯语言交际的一切的交际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交际甚至更具真实地传递信息、准确地表达感情的功能。所以说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共同完成交际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中的成分有很多,只要不是语言,凡是能够传达信息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算非语言交际的成分,甚至环境因素也是非语言交际的成分范畴。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相应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其中体态语言和空间语言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非语言交际中表现最为突出,所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

2、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就是在交际中使用身体姿势或者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下面将从手势,眼睛接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手势语

2.2眼睛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交流在表情达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成语“含情脉脉”就是通过眼神这种非语言交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情愫。我们在交际中读懂“眼语”很重要,不过也不要乱用“眼语”。如果你身处澳大利亚,最忌讳的就是盯着女士看,因为澳大利亚的女性是比较保守的,她们讨厌陌生的眼光,也许你并没有恶意,只是表示友好,不过也可能造成误解。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各国人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同美国人交谈时,要直视对方,会认为是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英国人却很少这样。日本人同人交谈时,不直视对方的脸,而是习惯把目光落在对方的颈部。

3、空间语言

空间关系学是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交际过程中对空间的`需要以及对周围空间的感觉。空间语言就是利用空间距离来表达思想信息的。我们从身体距离和Privacy两方面来阐述。

3.1身体距离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距离的远近来反映民族间性格属性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行为举止。中国人口多并且密度大,所以在一些电影院,超市等公共场所,人挤人的现象经常见,我们也不会有侵犯他人或者是被侵犯的感觉。美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即使是公共场合他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排队的时候,他们也避免与人过度接触,也要划定属于自己的领域范围。同样是排队,在阿拉伯国家却又是另一番场景。他们理直气壮地挤进队伍,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愿意挤在一起,习惯感受对方身上的气味。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朋友之间有时候会手拉手或是互相挎着胳膊走路,而男性之间也会搭臂而行,这都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是在西方国家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则会认为是同性恋的表现,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3.2Privacy

4、克服文化交际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由于非语言手段的复杂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文化冲突,而恰恰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占据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克服文化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1)对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这是交际进行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规则下,才能去学习了解其他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难有所提高。

(2)有意识地培养正确解释别种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地实施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并正确解释制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的习惯,在交际中才能适应具体文化,场合下的各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5、结语

总之,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交际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们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文化不同,非言语交际的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了解它们的差异和冲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排除干扰,相互尊重,平等交往,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一、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2.补充(Complementing)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3.代替(Substituting)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4.调节(Regulating)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1.身体的行为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中国、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名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中国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语言交际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非语言行为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脱离语言行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学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交际的辅助方式,其功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存在使得非语言交际形式有很多表达局限性,这也影响了信息传递的质量。本文试对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予以分析,以利在实际交际中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表达局限性;原因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时时伴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交际始终伴随着身势、面部表情、手势等各种非语言交际形式。“非语言交际可从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重复、否定、代替、补充、强调、调节。”

①随着对非语言交际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Birdwhistell通过实验结果指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由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5%,而其余的65%是靠手势、动作及讲话人与对方的距离等语言以外的手段来实现的。”

②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如此重要,然而其交际过程却是相当复杂,很难把握。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一样也是一个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大的冒险性,以上的几个环节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阻碍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形式有很多表达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始终影响着交际过程中的五个环节。现实情况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同一国家的人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表达也不完全一致。单纯使用某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很难确切地传达信息。即使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交际形式相配合,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依然会使人发生误解。这影响了表达的质量和信息传递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造成非语言交际形式表达局限性的原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非语言交际形式自身的原因

1.非语言交际形式的缺陷性

在非语言交际中,每种信息的传递都需要一定的介质。这些介质本身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环境。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这些介质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比如说体态语中的姿势、身势、面部表情都必须在接受者能够观察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即只有当接受者通过视觉这一介质接收到传递者所发出的信息,才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意识内容。但在黑夜或大雾天,接受者的视觉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身势、姿势这样的体态语不能发挥应有的传递信息的作用。

2.非语言交际形式的多义性

非语言交际形式没有固定的意义模式和结构。在很多情况下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能代表几种不同的意义。这样一来必然使其表达的意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拿手势为例:竖起食指,贴近嘴唇同时伴有“嘘”的声音,表示安静、保密、秘密、闭嘴等多种含义。双手合掌表示歉意、委托他人做事或感谢的意义。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交际环境才能准确地判断某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所要传递的'信息。

二、影响非语言交际的外部因素

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不同的思想特征、社会传统、文化特色、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也深深影响了民族个性。一般认为西方国家的人们热情奔放、直率、富有冒险精神。而东方诸民族有谦虚、谨慎、重礼节、表达方式含蓄等方面的特质。这些对非语言交际有很大的影响,使得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表达呈现出了差异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表达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形式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拿体态语中的手势为例。在太阳穴处用食指画一圈,这个手势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表示的是某某疯了或是太古怪了,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表示让人动脑筋的意思。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相对形成一个圆形,其余三个手指伸直,掌心向外。这个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英国表示“OK”这个含义,在中国表示“零”或“三”,在日本却有更详细的区分:一种表示“钱”“硬币”,通常在要钱的时候使用;另一种认为由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相对构成的圆形部分代表“硬币”,而其余三根竖着的手指代表“纸币”。在法国,这种手势与蔑视的表情配合起来,表达的就是“无价值”的意义。而这一手势在巴西是被视为下流的动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是不明白这一点,在访问巴西时做了这个手势,以至触怒了全体巴西人。再以副语言为例,吹口哨在美国人看来是表示高兴,欧洲人则在生气时吹口哨。咂嘴发出啧啧声,在汉语中表示赞赏、羡慕的意思,在日语中却表示厌烦或事情不如意的意义。日本人在被别人批评时,如果直视对方就会让人误解此人没有虚心接受批评,而美国人恰恰相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避开对方目光则被认为是没有悔悟之意。

(2)不同的形式代表着相同的意义

表示感谢时,中国人用拱手或双手合十的方式,日本人则五指并拢小指侧朝下形成“刀”状,做劈砍动作。在马路上要求搭便车时,中国人会伸出右臂,手掌张开,上下挥动手臂。美英等国人则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拇指翘起,其余手指握拳,向右肩后来回晃动。表示问候时,英美人主要采取“握手”“拥抱”“亲吻”这三种形式,中国人大多采用握手的形式,而日本人大多则采用鞠躬的形式。招呼人过来中国和英语国家有很大差别,英语国家的人是掌心朝上,食指向里勾动。这种姿势在中国人看来很不礼貌。中国人则是掌心朝下向自己的方向招动。

(3)在同一国家中,由于接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形成了每个个体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非语言交际。

1.性格和心理的差异

个人的性格、心理、气质的差异,对非语言交际也有很大的影响。有的人性格直率,感情外露。我们可以从他的表情、手势、动作等非语言交际形式来侦知他实际要传递的信息。而有些人性格含蓄,自制力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有的人很细心,在交际中注意观察对方使用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有些人很粗心,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视而不见。这些都会影响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表达。

2.性别的差异

造成非语言交际形式表达局限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性别的不同。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角色的定位等诸方面的不同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等是引发男女非语言交际差异的重要原因。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体态语,包括身势、手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客体语,包括衣着、化妆、装饰品等。相比较而言,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加地感性化,情绪化。遇到困难或经受痛苦时,女性哭泣是可以被众人接受的,而男性如在这时哭泣则被认为是懦弱,无能,逃避责任的表现。害羞时女孩的表现往往是低头,脸红,手搓弄着衣角。男孩子则是目光逃避。

3.年龄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体态语和客体语的差异上。表示称赞时,年龄大的人会微笑、点头或用赞许的目光来注视对方。而年轻人则会嘴里说着称赞的话,同时用捶对方肩膀这样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拿客体语为例: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为了表示庄重和显示地位,女性有盛装打扮的习惯,但在衣着和脸部化妆方面老少有别。一般来说年轻人画的妆淡一些,年长的浓一些。如果在正式场合中年轻人画了过浓的妆,就会被认为是轻佻,不庄重,没有审美趣味的表现。

三、非语言交际行为有无意向性

在交际中,有些非语言行为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对方接收到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就能构成信息。这也是影响非语言交际形式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小张有脸红的毛病(这属于生理问题)。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中,上司询问关于某事情况,大家都默不做声,小张的红脸让其上司产生了误解,认为这个事情就是小张所为。

另外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场所、不同情景等诸因素,都对非语言交际有影响。这些因素使得非语言交际形式在实际交际中都显示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和差别,也使得非语言交际在表达中有很多的局限性。

总之,在交际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非语言交际形式的应用。了解了造成非语言交际表达局限性的原因能够帮助接受者在交际中全面客观、清晰准确地把握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和内涵,提高交际的质量,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效果。

[注释]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摘要: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和认知过程,其难度很大,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为了准确快速地传达交谈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语言功底,译者还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本文从文化差异的方面论述了非言语因素在口译中的作用,望对口译者与口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口译;非语言因素;文化差异

一、引言

著名的翻译学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曾说过:“口译不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用他人能理解的方式传意。口译之美和意义就在于——它是沟通、理解的桥梁”。简单来说,口译过程可以被看做是理解、分析、输出的过程。口译的原则非常简单,它要求译员将话语看做一个整体,基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寻求两种语言间的共通之处,以达到听众能理解说话人意图的目的。换句话说,口译其实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Chernove曾指出口译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瞬时性,这个特征决定了译员的口译表现是同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口译过程不仅涉及译员的语言能力,许多非语言因素也牵涉其中。在本文中,作者将着重讨论在口译过程中,非语言因素的文化差异对口译过程的影响。

二、非语言因素的.文化差异

(一)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体态语体系,有时同样的身体语言却传递着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正是文化差异引起了人们对一些体态语的理解困难。非语言行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因此作为译员要清楚自身文化以及说话人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特定含义,并且在口译过程中将自身的非语言行为与说话人文化结合起来,尽力去消除口译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

大致来说,体态语的跨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同的非语言行为表达相同的含义。

通常来说,中国人摇头代表不明白、不赞同等等,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则用耸肩膀来表示赞同。

(2)相同的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同的含义。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赞成。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一面摇头,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一流”,是友好赞赏的意思,而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则是猥亵的动作。

(3)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非语言行为。

在西方国家,微笑着点头仅仅表示赞同,而在中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这样的行为更多的是表示礼貌和友好。当一个中国人对着说话人微笑并点头,他不仅仅是表示赞同,更多的是隐含了对对方的尊敬。即使他完全不同意对方所说的一切,他也会微笑着点头。而不知道中国人这一特点和习惯的西方人偶尔会误解说话人的意图。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该基于讲话人的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并传达出其肢体语言的确切含义。同时,译员也应当捕捉到说话人肢体语言后的隐含意,以免引起误解。

(二)空间语的文化差异

三、口译者应具备跨文化意识

对于从事口译的工作人员来讲,经常会面临跨文化冲突,因此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则成口译培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跨文化意识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同时,这种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直接影响到译者的翻译质量,因此它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适合从事口译工作,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颜学金.非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2]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3]张艳.非语言因素在口译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4]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2)

[5]王欣红.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J].中国翻译,2004(2)

[6]赖恒静.商务口译中的跨文化差异[J].《商业时代》,2004

摘要:非语言艺术是指教师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语言等方式去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如何运用非语言艺术,助力幼儿快乐参与学习?本文从手势语言艺术的应用;面部表情语言艺术的应用;空间距离语言艺术的应用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手势语言;面部表情;语言;空间距离语言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教学部分。幼儿教育的水平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两种方式功能共存,共同促进教学的开展。幼儿园时期的幼儿年龄较小,对于教学环境不熟悉,产生排斥的心理,因此,非语言艺术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非语言艺术主要是通过姿态、面部表情、手势以及空间距离等肢体语言对教学信息进行传递。在教学中借助非语言艺术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手势语言艺术的应用

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手势语言是一种常用的非语言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利用胳膊和手的配合传达教学的内容以及情感。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知识型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利用双手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利用手指可以摆出多种小动物的影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对话或者故事内容时,教师可以传授幼儿如何利用手指摆出“小狗、小鸟以及小兔子”的影子,利用投影进行动物之间的对话,开展在教学,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促使幼儿更加热爱学习,树立幼儿正确的学习意识,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另外,手势语言还能够向幼儿传达信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手势语言能够为幼儿起到指导的作用。如,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使用握拳加油的方式进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会有个别幼儿喜欢接头接耳,不认真听讲,如果教师采取严厉斥责的方式,幼儿会产生畏惧的心理,长细以往,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会疏远,对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手势语言的应用。

二、面部表情语言艺术的应用

三、空间距离语言艺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2】李颂。幼儿教育中的非言语传播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摘要:本文中主要以非语言交流中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势这一肢体语言所传递的讯息为中心,对中日两个国家在以手势表达含义时的异同为例展开探讨,希望能使今后的日语学习者更深入的了解它们的不同,以期为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增添一味润滑剂,为从事跨文化交流的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和提示。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跨文化;手势;中日异同

一、非语言交流的种类

二、肢体语言在中日两国中的异同

在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中,相同姿势传递的信息也不尽相同。而传递同一信息往往也要用不同的姿势。例如:

1.寒暄行为中的文化多样性:

伸直背部,从腰部开始礼貌的'鞠躬→日本;互相握手→中国。日本人不习惯与人有肢体上的接触,因此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往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鞠躬问候。

2.手势所传递讯息的不同:

(1)向上伸出大拇指

在日本向上伸出大拇指代表男人或者上司;而在中国认为是「很厉害,很好」,是赞赏的意思。

(2)竖起小手指

在日本作出竖起小手指的动作,会被认为是「女性情人女朋友」的意思,而在中国则认为是最差劲的意思。竖起拇指是代表男性,竖起小指代表女性,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和韩国是共通的,但是在其他国家很难见到这种情况。

(3)用拇指和食指来捏耳朵

3.共通的手势:

(1)竖起食指和中指的动作,在很多国家都很常见,被认为是国际通用的动作。意思上也主要表示「胜利」「和平」,没有太大差异。

(2)害羞的时候,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男性都是挠头的动作,而女性一般是用手来掩口。

(3)「宣誓」时,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举起右手,手掌朝前的姿势。

(4)用手拍胸口,在两个国家都表示自信满满,胸有成竹的意思。

(5)用左手高高的举起团扇,在中国和日本都表示安然快乐的生活。

由上可见,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相同姿势传递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对于我们日语学习者来说,今后不可避免地要与日本人接触和交流,因此要了解这些非语言讯息的异同就变得至关重要。恰当地掌握和运用非语言所传递的讯息,能够使我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增添润滑剂的效果,使得跨文化的交流更顺利地进行。

三、结语

在异文化的交流中,如果不掌握这些非语言信息的特征,很容易在交往中引起误解。而我们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对于非语言讯息的教授不够重视。我们的课堂上过多的强调语言现象,而恰恰忽视了作为重要交流手段和媒介的非语言讯息。这一点应提起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以及对日交往中的一些心得,不足之处还望同行不吝赐教。

1桝本智子『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入門』『日本語教育』2000

THE END
1.传统语言学的问题在哪?哲学吧传统语言学的问题在哪..1. 语句的意义是事实或状态的描述传统语言学假设语言中的每个句子都直接对应一个事实或一个世界状态。比如,句子“雪是白的”在传统语言学中意味着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个事实——“雪是白的”。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https://tieba.baidu.com/p/9308147048
2.或许人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语法汉语心理学这一套知识可以称为前语言系统,或者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也可以成为逻辑系统。 如果再往深层次深究,就有可能进入宿命论的窠套。但无论如何,人类似乎具备一套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有生成性也有创造性,有“认知程序”,也有“评价程序”。或许,这才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真正的秘密所在。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VNE0GU05439PVE.html
3.语言普遍性的英文语言普遍性翻译语言普遍性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语言普遍性的英文,语言普遍性翻译,语言普遍性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8%AF%AD%E8%A8%80%E6%99%AE%E9%81%8D%E6%80%A7
4.语言普遍性与语言习得9篇(全文)语言普遍性与语言习得 第1篇 关键词:普遍语法,认识,语言习得,语言教学 一、引言 转换生成语法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问世, 它是由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来的。也正是基于此理论, 乔姆斯基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乔姆斯基 (1965) 指出, 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 是人类语言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fqm40wp.html
5.《语言本能》一、语言能力是人类的本能 平克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先天本能。为了反驳“语言能力是后天产物”的主流观点,他给出了三方面的证据。 1. 语言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语言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证明了即使后天环境差异巨大,人们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本质不同。 语言的普遍性是指,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所有人类族群中都有语言存在。https://www.jianshu.com/p/af791b0fcb5b
6.乔姆斯基指出:每个儿童都具有内部的语言能力,被称为“普遍性语法乔姆斯基指出:每个儿童都具有内部的语言能力,被称为“普遍性语法”---一种能使句法和语言形成的内在的、万能的蓝图。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能力语言能力普遍性语法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https://www.shuashuati.com/ti/83ca999113ee40f2b8f8aaea7e09fb6c.html?fm=bdbds1c0333f4e170679fe8087166368d1dc2
7.人脑语言中枢定位研究(语言的特异性和普遍性)讲座简介:语言在人脑中的神经表达问题是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大脑语言中枢文化特异性和文化普遍性两大派别之争。大脑语言功能区统一论(Universal Theory)认为,世界上所有各类语言均由相同的大脑区域处理。然而,过去二十几年来,国内外几个实验室应用功能和定量磁共振技术https://aicnl.xisu.edu.cn/info/1046/1642.htm
8.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立法语言失范化之评判(三)失范的普遍性 立法语言的失范化问题绝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以至联合国也同样存在。参与中国法律起草的法学家们,大多是留过洋的,他们分别对日本、俄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法律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国家法律的优点的同时,也受到了这些国家立法语言失范化的影响,将不良的语言习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313.html
9.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习得中作用.doc三、 语言习得机制的天赋性和普遍性 乔姆斯基的原则与参数组成的普遍语法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语言知识是无法单纯地从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中获得的。他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叫做“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下,儿童主要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从而获得第一语言能力。普遍语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8/0911/6100212140001215.shtm
10.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这里还要注意的是,LAD可能含有三个成分: 进行假设的机制、语言普遍性、评价程序。 He argues that LAD probably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a hypothesis-maker, linguistic universal, and an evaluation procedure.https://blog.csdn.net/weixin_34851493/article/details/112242694
11.第二语言习得(豆瓣)Susan Gass(盖苏珊)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语言学、日耳曼、斯拉夫和非洲语言系资深教授。她对语言迁移、语言普遍性、第二语言研究方法、输入与互动等第二语言习得诸多领域有深入研究,撰写和主编了多部学术著作,现任美国应用语言学会主席和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主席。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899412/
12.科学网—塔斯基与《形式化语言中的真理概念》第一章但是,大概正是这种日常语言的普遍性是所有语义自反的主要来源,就像说谎者的自反或异端词的自反。这些自反现象似乎提供了一个证明,即每一种在上述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的语言,如果正常的逻辑法则对其成立,就必须是不一致的。这尤其适用于我在第157页和第158页给出的说谎者的自反的表述,它不包含带有可变论据的引号函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30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