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重要性论文(精选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模式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案例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传统模式运行现状分析:“法学院”内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正如有学者言,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只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环,任何脱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争论都是空谈。换句话说,如果毕业论文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坚持加强;反之,则应该改革甚至取消。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分化。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法学教育定位为培养法律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比研究性法律人才,应更重视学生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至于传统毕业论文模式是否可以适应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需要,笔者以为将模式放到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下重新评析至关重要。

2模式创新的必要: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评析

2.1与培养目标不合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本科办学的新生力量,更多是依母体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托建而成。然相比母体的法学院系“研究型”或“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存在本质的差异,更多应定位为“普通应用型”或“高端辅助类”法律人才,具体包括基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律师助理、司法执行人员以及在公司企业等其他机构从事法律业务的人员等。显然应用型培养目标下,各独立学院法学院专业应该强调的是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即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照搬母体院校模式强调学术创新能力。故视学术创新为生命的传统毕业论文模式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合。也正如有学者言: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④

2.2与重实践理念不合

2.3与学生智力不合

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是独立学院“独”特性之一,与普通高校招收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他们在基础知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传统毕业论文模式的目标定位上显然还是按照“一本”、“二本”的生源特点进行要求与设定,以此来指导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感到力不从心。正如有学者言,“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其实“创新”别说对大学生,对我们大学生的老师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几个。我们可以鼓励创新,但不能把社会对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期冀当成大学本科生的基本目标。”⑦笔者以为,忽略生源特点地强调毕业论文创新,强调“教育公平”是不切实际的,毕竟不可能让所有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传统毕业论文模式难以适合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一套更强调应用型和实践性的毕业论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3模式创新的途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传统毕业论模式,实践性是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3.1案例选择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3.2文书设计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老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老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严谨意赅、逻辑严谨。⑨

3.3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料”。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点上: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进行选择时,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3.4案例分析

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性、多类型性、专业差异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也应“因校制宜”、“因业制宜”。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毕业论文模式考核指标的“应用型”。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建议性的尝试。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学校“高校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11-86-11)

注释

①巩建闽.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N].光明日报,2012-05-15:002.

②③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93-96.

④郭立场.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N].光明日报,2012-05-08:002.

⑤杨晓旗.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关于当下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6-7.

⑥汪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以襄樊学院法学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18-121.

⑦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2(4):144-146.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参考文献】

2.扬立新:法学院学生怎样写作毕业论文,2006-11-02

3.王霞: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杜,2006

4.李普亮: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5.王晓敏:政教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2,15(3)

6.陈维平,马义飞: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科学教育,2006年第3期(第12卷)

关键词:病历档案管理重要性{2}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

一、充分认识病历档案管理的作用

随着国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病历档案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其管理幅度也从原来的单纯服务型向学术型、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转变。

1.病历档案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工作基础。它记载了每个患者的疾病情况、诊疗方法和效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料,是主诊医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医院各项业务数据分析统计的最重要最原始资料之一。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收集、分析、形成及工作质量分析,可以掌握医院的现状,了解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设备和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进而为医院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二、多措并举促进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

1.加强法律意识。病历档案是一件重要的法律证据,在医疗事故或纠纷举证时,是法院做出支持或否定裁决的关键依据之一。所以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加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提高预防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

2.规范管理病历档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病案资料,确保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到分类清楚,组卷合理,装订规范;加强病案质量的在院和终末控制,保证病历书写的效率和效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类资料输入计算机,实现病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把病案管理系统和电子病历对接,把患者的索引查询、病案检索和监控、医疗数据统计等功能实现对接,增加病历档案系统的全息功能。

三、结语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要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把各项现代技术成果应用到病历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当中,逐步提高医院管理、医疗文书和技术的水平,进而为科研、教学、卫生管理、医疗管理等各个使用者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注释:

{1}浅谈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医学论文,2010

{2}陈智华,周永华.论病历档案的重要性及其科学管理.上海档案,2002(4)

{3}浅谈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关键词:会计工作,困境,措施

一、引言

二、会计信息必须遵循的原则

4.可比性。免费论文,困境。免费论文,困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和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它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地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会计工作新时期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会计工作发展变化也很迅速,主要表现为:

1.工作方向的变化。由于会计地位提高、作用增强和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步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各种信息,参与经营管理决策。

3.会计工作组织机构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以实现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工作方向、方法、工作组织机构等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核算程序也更加复杂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计算机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各种核算侧重点不同的财务软件满足不同核算单位的需要,并在进一步发展、完善。

四、目前会计工作面临的困境

会计工作是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自1985年颁布实施《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尤为需要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免费论文,困境。加强管理会计研究,是中国会计理论界的当务之急。立足我国经济现实,从企业战略层面探讨如何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会计工作面临以下问题:

1.行业管理比较薄弱。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但行业监管非常有限。免费论文,困境。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有时因种种原因听命于地方政府,对于“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来说,事务所也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法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失去自己应有的立场,这样形成了块强线弱的局面。

2.执证上岗的规定得不到完全执行,综合性行业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待于加强。会计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无证上岗现象,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而一些正规财经院校的财经类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会计岗位,使新的会计理论很难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影响了会计队伍的更新和新的会计政策在企业的实施。另一方面会计后续教育流于形式,大量的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出现了只要交费就能完成后续教育的情况。

3.执法检查不严,虽然现在有法可依,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情大于法的情况仍然存在。

4.国家的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盲区。例如,增值税实行差别化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一般纳税人实行按销项税减进项税后差额交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税款的及时准确入库,而所得税就不同,按所得额纳税,这样就给许多企业造就了一定的方便,进行调节成本费用,少纳税甚至不纳税,进而出现了“长亏不倒”的企业,这样又出现了一些地方税务机关核定企业的所得率进行强制交纳,如此以来一些真正经营不善的企业的出现了雪上加霜的局面。

5.会计人的社会地位与工作职责仍有冲突。做为大部分的会计人来说受雇于企业,既然受雇于企业,那就要求为企业服务,会计的职责是核算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当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因为会计是企业的雇员,难免就成了一个“吃里爬外”的代名词,会计人也要生存!

五、深化会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1.继续深化会计改革。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完善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新的会计制度在企业真正贯彻执行。加强会计培训机构的管理,使其真正成为会计人新业务新技能的真正培训中心。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会计方面的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做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同时也要加强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律建设,促进会计法的真正贯彻实施。

3.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会计行业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加强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和会计工作效率,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好务。

4.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免费论文,困境。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真正的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真正做一个如朱总理要求的“不做假帐”的好会计。

现在是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必将推动会计行业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在相对同时拥有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我们要努力的改变现状,使会计工作向最高一层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的发展服好务,同时也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会计人而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4月

[2]赵清瑞,浅谈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J].广西财务与会计,1986年01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评价反馈

目前教育界对税法教学的讨论广泛,如何发挥学生在此课程中学习的主导地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税法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对税法教学的认识

(一)税法教学的重要性

(二)目前税法教学面临的问题

(1)《税法》课程理论体系庞大,课时少,知识更新快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税法包括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税法条例体系混乱,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在税法体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并且很多税种的改革与调整是不定期的,出台的文件、通知等行政性法规很多。但是此课程课时较少,和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繁复的法律条文不匹配。

(2)课堂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讲授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税法教学多采用“讲授+板书”模式。由于条文繁多,多数学生对案例分析更多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一定挑战。

(3)传统的课程考核体系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笔闭卷考核无法全面地开拓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的理念及主要内容

《税法》教学改革核心是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型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展开小组讨论演讲并改革单一的考核模式,整个教学将分成三个阶段:教师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反馈。

1.发放学习指南,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学期初发放学习指南,告知学生考核要求和教学进度并向学生提供本课程每章节的阅读书目,学习指南包括:

a.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内容包括税法构成要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及其他税种。

c.考核要求:考勤(10%)案例演讲(10%)案例论文(20%)期中考试(20%)期末成绩(40%)

案例演讲:以3-4人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个案例介绍分析

d.以供案例演讲和论文的备选案例

e.参考书目

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阶段——以课堂讨论为核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此阶段是中心环节,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要在此环节中积极发现问题。

首先,营造宽松互动的氛围,上课前改变教室格局,把课桌变成环绕式的格局,改变评判性的方式评价学习结果,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展开联想。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课堂讨论,讨论前,教师要定出案例分析要解决的问题和讨论的步骤,最好选择开放性话题。学生可分组进行讨论,并在每组安排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讨论中,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也可选择同学发言,但应该慎重挑选第一位发言者,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在讨论的最后,教师可根据课程本身和学生的讨论补充问题,并鼓励学生对讨论中涌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三)、评价反馈阶段——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考核方式多样化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模式的考核方式,以开放式的案例演讲与案例论文为核心,细化评分标准,注重反馈,并在学期初告知学生考核体系。

演讲内容和PPT印象同组成员分数相同,但演讲技巧同组成员分数不同。

总之,税法教学应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从平时考察、作业评价、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考核学生,以改变片面依赖闭卷笔试的考核模式。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郝如玉,王国华.中国新税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3]舒国燕.对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6):321-324.

[4]李晶.基于《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89-91.

THE END
1.法律智慧的传承法制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与实践法律智慧的传承法制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与实践 在现代社会,法制教育不仅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学习法制教育内容摘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建设更加稳定、繁荣、文明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https://www.3svb9bc3.cn/xue-shu-jiao-liu/354095.html
2.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性与实践应用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性与实践应用 了解法律基础: 国家法律法规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关系和行为,也为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了解法律基础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必需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守各种各样的法律规定,比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58219.html
3.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实践应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实践应用 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们为个人和集体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南,维护了公平正义。法律法规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还是在处理公共事务时,都无法避免与之打交道。 例如,在商业交易中,合同法规定了交易双方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公平合理https://www.qtleqzhor.cn/ke-pu-wen-zhang/120031.html
4.法律制度与社会行为需要实践联结这些条文基于定罪量刑的需要,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无限多样的犯罪行为进行归纳、抽象,形成400多个静态模型即罪名。在研究和适用这些静态模型过程中,需要法律职业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用实践联结刑法条文与行为人行为,准确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处罚,最终实现刑法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实质性效果。https://www.spp.gov.cn/spp/ztk/dfld/202311/t20231121_636054.shtml
5.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和文化底蕴,又激发中华法治文明的内生动力和蓬勃生机。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0/t20241015_5790813.shtml
6.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7.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路径探索2.法律重要性认知不足,法治思维缺失 而在法律素养的培育中,强调“守法”多于强调“用法”。守法也不能仅仅是迫于法律的强制性和义务性,需要学生们从内心敬畏法律、认同法律。用法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法治化思维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其直接成效是能够用法律这门武器切实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https://www.zzqklm.com/w/jylw/34021.html
8.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及意义.pptx引言法律职业伦理的核心内容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法律职业伦理的意义法律职业伦理的实践与应用法律职业伦理的挑战与应对目录CATALOGUE2023PART01引言2023REPORTING目的和背景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的核心,它涉及到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规范和责任担当等方面,对于维护法律职业的声誉和形象、保障司法公正和权威具有重要意义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6952844.html
9.强化法治实践育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法学院召开学习贯彻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孟祥瑞结合所参与法律实践中的问题,表示希望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并号召大家共同为法治事业注入力量。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熠凡结合自身学习与写作的经历,说明法律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在法学学习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座谈会上,焦洪昌和刘大炜代表法学院聘任刘克江等担任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生导师并向他们颁发http://fxy.cupl.edu.cn/info/1087/13361.htm
10.法律认识论文(精选6篇)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怎样才能与法律同行?作为未成年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法律知识,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惩罚不到我们。不!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不要吧法律理解的那么简单,那是你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就是正义,体现公平公正,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规范社会的准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9yoz84m.html
11.学习法律的重要意义6篇(全文)民主法制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使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明确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从而牢固树立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mzesf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