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方世南同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一文
郝贵生
那么问题出在何处呢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仅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根本就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本质属性。用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所有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说体系的共同点,根本就不可能推论和证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任何具体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的分类,其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也就必然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方文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方文只是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学说的共性、普遍性,而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它社会学说的特殊性、个性即特殊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进一步科学推论和证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特性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二是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往的人文学说包括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以及之后的西方其它学说尽管有合理或精华内容,但总体上说,它们都不是科学体系。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懂得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它们不同程度地歪曲历史和社会的本来面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反映,是对现实的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实践科学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和体系有科学的哲学依据,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大量真实材料,有科学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也经过阶级斗争的实践所检验和证明。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两个本质属性是紧密相联的。无产阶级作为人类社会最后一个被剥削阶级的解放必须要有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做指导,所以马克思1844年就说,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哲学理论作为精神武器。同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需要无产阶级作为物质武器,也就是说,这种科学理论只有为无产阶级所掌握,为无产阶级服务,才能真正回到实践中,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正如恩格斯1886年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结尾说:“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上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这种同情,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是既寻找不到也期望不到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所具有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及其关系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教材中包括目前大学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绪论》中都是这样讲的。
1、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更谈不上坚持正确方向。
2、不提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对立的阶级属性,就讲不清楚为什么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和抵制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必要性。
3、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就讲不清楚为什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
中国当今相当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学者、教授、博导”研究马克思主义从来不讲中国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单纯归结为或只讲“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自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可有可无了。同时他们也不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与历史上其它杰出思想家的根本区别,他们也承认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的杰出贡献和成就,但把马克思、恩格斯打扮成类似亚里士多得、亚当·斯密、黑格尔等那样的纯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而没有看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位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还不讲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体系的科学性,他们自觉不自觉把西方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洋教条拿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天天在那里寻找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并把自己的所谓研究成果称之为“创新”,实则完全是拾人牙慧,不仅没有真正的新意,且完全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乌七八糟的大杂烩。就这种不承认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能够真正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地位吗
4、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自身素质、能力、水平的建设。
(2017年7月29日)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方世南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要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着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首要任务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学科既具有学术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有个别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忽略甚至回避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一些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以“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等为说辞,虚化矮化弱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应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向大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基础上产生认同,在认同基础上产生信念,在信念基础上自觉践行,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