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一场强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攻坚战”已然打响。
据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0日消息,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为此,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央机关层面首先作出部署,1月1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包含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等七大部分。
1月2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意见》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把“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高校目前意识形态方面的突出问题,袁贵仁部长谈得相当细致,他要求“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各种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教育部直属以及在京诸所高校负责人旋即争相表态。至此,这场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2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分别在《北京日报》撰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几所高校负责人一致认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筑牢,高校教师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
同日,北京大学官网头条发文《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强调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应理所当然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应当理直气壮地捍卫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显然,要守的阵地绝不囿于在京各大高校,这场攻坚战任重道远。
据河南日报2月3日报道,河南召开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批示要求,全省各高校党委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牢牢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
高校是教育单位,也是文化单位,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构成了校园人群的主体,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既有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也有国外敌对势力的牵制遏制和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渗透。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切实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实施主动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守住阵地、清洁阵地,并不断传播好思想、传递好声音和传输正能量。
一、深刻认识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1.阵地状况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表征
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不仅表现为物质、技术、军事的竞争,也包含精神、文化、信仰的比较与冲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宣传思想阵地上的交锋和较量越来越复杂、尖锐和激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新问题、新困惑。思想领域中,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观念交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以及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极容易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引发偏激言论和非理性行为。
2.制度是宣传思想阵地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须臾不可动摇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巩固”,重中之重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中国梦激发和汇聚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信仰、信念不会自发和凭空产生,只有充分发挥宣传思想阵地的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入脑入心,促进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的可感可知,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被赋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光荣职责,为了完成使命,自己的宣传阵地必须建设好、管理好。
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需要从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制度是阵地运行的基础框架,也是实施管理的依据。管理制度有效管用,阵地才能守得住。推进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化,就是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管理全过程,实现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可操作、全覆盖,使错误思想没有传播和扩散的条件。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管理,既要着眼当前,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又需要着眼长远,不断健全长效机制,使宣传思想阵地保持良好状态。
二、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1.树立法治观念
在高校进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这件事既要树立自觉性,从政治高度来认识,也要增强坚定性,从法治的角度来理解。根据宪法以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高等学校对课堂、讲座、出版、发表等工作、活动、场所等进行制度建设,对师生员工进行纪律约束,本质上是学校贯彻实施法律的延伸,也是学校根据章程履行自身管理职责的具体表现。具体到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法治思维,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依据法治程序出台管理制度,依据普法原则宣传解释管理制度,依据法治精神执行管理制度。
2.坚持底线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意识形态领域规律的整体性把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顺应规律,客观分析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中每个细节、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大学宣传思想阵地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载体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合,进行制度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宣传报道有尺度”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妥善处理好加强管理与维护学术自由和保障言论自由的关系。通过具体管理规定和措施安排,把握好政治底线,要求不碰底线,在底线基础上划出红线,严禁踩触红线。
3.进行系统设计
意识形态领域之错综复杂,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阵地管理之关联耦合,唯有统筹协调才能协同推进。高校一般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文化的任务,许多大学与社会联系广泛,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在高校内进行宣传思想阵地的制度建设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进行系统设计,这既是理顺复杂关联的必需,更是凝聚共识、巩固阵地的关键。进行系统设计,重点是统筹好各层次、各领域,努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具体到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就是既要高瞻远瞩、坚持导向,又要通盘考虑、联动各方,也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