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第三版)上编刑法总论在线阅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我国刑法的阶级性质与法律性质,我国刑法的根据与任务、我国刑法的体系,刑法解释的概念与分类。重点在于刑法的概念、刑法的渊源与分类、刑法的体系和刑法解释的分类。

关键词

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刑法体系刑法解释

一、刑法的概念

(一)刑法的内涵

(二)刑法的渊源

刑法的渊源即刑法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刑法的渊源主要有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刑法典是指冠以刑法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我国1979年制定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法》)和1997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即为刑法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通知,裁判文书引用1997年修订的刑法条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表述:(1)有关刑法条文在修订的刑法施行后未经修正,或者经过修正,但引用的是现行有效条文,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2)有关刑法条文经过修正,引用修正前的条文,表述为“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3)有关刑法条文经两次以上修正,引用经修正、且为最后一次修正前的条文,表述为“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4)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1997年修订前的刑法条文,应当表述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严格地讲,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以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所适用的刑法都属于中国刑法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些法律规范只在特定的区域内适用,没有普遍的效力,故本书将不涉及这些“地方性刑法”的具体内容。

(三)刑法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考察以便全面地探讨研究对象的特点,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了解刑法的分类有助于进一步准确把握刑法的概念,有助于更恰当地运用刑法。刑法理论上一般对刑法作如下分类:

(1)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广义刑法是指所有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等。狭义刑法则仅指刑法典及刑法修正案。“刑法”一词出现在法律文书中或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刑法》”的方式出现时,一般是在狭义上被使用;在其他的场合则也可能是指广义上的刑法。

(2)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与效力的刑法。一般而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刑法典及刑法修正案。特别刑法是指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特别地或者特别事(犯罪)的刑法。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通常被认为是特别刑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区分是就大的方面即刑法渊源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具体罪刑规范的角度看,刑法典内部也存在普通刑法(普通法条)与特别刑法(特别法条)之分。例如规定军人违反职责罪的《刑法》分则第10章,由于其适用对象限于军人,相对于分则其他章而言就属于特别刑法。又如,规定有价证券诈骗罪的《刑法》第197条与规定诈骗罪的《刑法》第266条之间,也具有特别刑法(特别法条)与普通刑法(普通法条)的关系。区分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的意义在于,当某种行为同时符合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的规定时,通常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优先适用特别刑法。

(3)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形式刑法是指从外形上或名称上一看便知其为刑法的法律,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及单行刑法均属形式刑法。实质刑法是指从外形上或名称上看不是刑法,但其内容里却规定了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者刑罚处罚的法律条款,例如附属刑法。把握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外形上或名称上的原因,决定了形式刑法比实质刑法更容易为人们所知悉,其威慑力更大一些,所以应将严重犯罪在形式刑法中具体加以规定。

二、刑法的性质

刑法的性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表现在:刑法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刑法所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而存在的;刑法的阶级性是由国家的阶级性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性质的刑法。

研究刑法的阶级性质有助于正确把握我国刑法的本质。我国刑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刑法,它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具有根本区别。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

刑法的法律性质是指刑法区别于民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的特有属性。刑法所特有的法律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规定内容上的特定性。如前所述,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即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其内容的法律规范,故刑法规范又被称作罪刑规范。其他法律则不具有这样的内容。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任何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受到应有的制裁,故一般部门法对违反本法的行为也规定了制裁方法,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赔礼道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这些制裁手段显然并不严厉,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刑法规定的制裁方法主要是刑罚,在各种法律的制裁手段中,刑罚无疑是最严厉的,它不仅可以表现为剥夺犯罪人的财产与政治权利,而且可以表现为剥夺其一定期限的或终身的自由,甚至可以表现为剥夺其生命。不仅如此,刑法制裁手段的严厉性还表现在其强制适用上,与民法上权利人通常情况下可以自愿放弃权利的情形不同,在刑法上,除极少数“亲告罪”(被害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得自行和解,“私了”刑事案件。

(4)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性表现在,首先,刑法作为一般部门法的后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起着最后手段的作用,即只有在其他部门法无法保护合法权益时才予以发动,因此,刑法并不是把所有侵犯法律保护之社会关系的行为均规定为犯罪,而只是筛选其中一部分严重侵犯合法权益或者侵犯重要合法权益的行为将其设定为犯罪。其次,即便是面对严重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刑法也可能因为考虑到人权保障、预防效果、司法成本或者手段选择等因素而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有些严重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可能由于立法者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强调刑法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意义在于要求司法机关面对为刑法“遗漏”的严重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克制处罚冲动,不得将这种行为作为犯罪来处理。

一、刑法的根据

《刑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了制定我国刑法的根据,包括上位法根据和实践根据两个方面。

(一)刑法的上位法根据

《刑法》第1条明确指出,制定我国刑法的上位法根据是宪法。这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机关、政党、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包括立法机关制定、修订刑法的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基本的活动准则。因此,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原则的规定,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规定,都是制定和修订刑法所必须遵循的。具体而言:刑法的制定和修订必须以宪法为指导;刑法必须具体体现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刑法的规定和解释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刑法的制定与修订必须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进行。总之,刑法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宪法的要求,并通过具体刑法规范及其适用,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

(二)刑法的实践根据

根据《刑法》第1条的规定,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是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应当成为我们制定刑法的根据。因此,制定和修订刑法,首先,应当着眼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安等现实情况,不能脱离我国实际,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其次,应当注意吸收我国长期以来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实际经验,例如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区别对待、打击少数、争取教育多数的策略等。这些方针、政策和策略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检验,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故亦应成为我们制定和修订刑法的实践根据。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着眼于本国国情并不意味着我国不能吸取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我国刑法无疑应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应当顺应当代国际社会刑法改革的进步趋势,但这种吸收和借鉴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必须立足于以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这一基础之上。

二、刑法的任务

《刑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我国刑法的任务。概括地讲,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惩罚犯罪行为,以保护人民利益,其中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利益是目的,两者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我国刑法必然要将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刑法这一任务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二是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为此,《刑法》分则第3章和第5章分别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侵犯财产罪,运用刑罚手段同各种破坏、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3)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将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与其他权利不受非法侵犯作为我国刑法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是由我们国家的人民民主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国宪法的要求。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指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及人格名誉权等与人身有关的各项权利;民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参加国家管理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其他权利是指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外的权利,如婚姻自由权,年老、年幼及患病的家庭成员受抚养的权利等。从《刑法》分则第4章规定中可以发现,我国刑法十分重视对公民各项权利的保护,各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都必将受到追究。

(4)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良好的秩序与安定的局面对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以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具有前提的意义。没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安定的局面,社会就会不稳定,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我国刑法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局面也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刑法》分则分别规定了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犯罪类型,为运用刑罚武器同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定局面的犯罪行为作斗争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根据。

一、刑法的体系

对刑法的体系可以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刑法体系是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刑法体系则是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这里所讨论的是狭义的刑法体系。

二、刑法的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意义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刑法解释的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由于刑法规定所使用的语言和普通用语一样往往具有多义性,而刑法条文又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故容易导致人们对刑法规定作出不同理解,因此需要通过解释来统一认识;加之刑法规定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陷,需要通过解释来加以消除;同时由于一方面刑法规定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也需要通过解释以便使稳定的刑法规定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由此可见,刑法的解释是整个刑法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刑法的立法与司法的桥梁和纽带,它有助于对刑法规定的含义和精神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的缺陷,有利于刑法的发展和完善。

解释刑法的重要性决定刑法解释必须恪守一定的规则。例如依据前面提出的宪法是刑法制定的上位法根据,刑法解释不能违反宪法的要求,所得出的结论必须符合宪法规定的精神;根据后面一章所提到的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解释应严格遵循语言规范,即只能立足于刑法规定所使用的语言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能超出刑法规定用语可能包括的含义。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两点:一是在结论不同的情况下,各种刑法解释的效力取决于解释主体的权威性;二是刑法解释的可信度取决于方法的科学、严谨。

(二)刑法解释的效力

在刑法解释方面,现实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是所有的解释者对同一规定的解释结论均完全一致。故当存在不同的解释结论时,必须按一定的规则加以取舍,不然会令人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就需要研究刑法解释的效力。如上所述,不同解释主体作出的解释的效力不同。因此,刑法理论上一般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从效力上将刑法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其中,前两种解释又被称作正式的刑法解释。

(三)刑法解释的方法

进行刑法解释时,方法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严谨的解释方法可以保证解释结论恰当、可信;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则会使所作出的解释缺乏可信度。在刑法的解释方面,常见的解释方法有两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文理解释,又称文法解释、字面解释等,是指从刑法条款用语的语义及通常使用方式出发来说明刑法规定含义的解释方法。其主要根据是语词的含义、语法结构、标点及标题。《刑法》第91—99条的规定,从解释方法上看均属于文理解释。文理解释的特点是严格依照刑法条款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例如《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可见,文理解释是一种基本的但并非不重要的解释方法,从严格依法办事的角度讲,在进行刑法解释时,应首先考虑这种解释方法。

(2)论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刑法产生的缘由、沿革及其他有关事项,对刑法规定作逻辑分析,从而阐明其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一般而言,当文理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形成多种结论时,就应当采取论理解释方法进行解释。在刑法的解释中,最常见的论理解释是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和当然解释。

第一,扩张解释。即刑法规定的字面通常含义较其真实含义窄时,扩张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如1998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自首和立功解释》),将“自动投案”解释为包括“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等情况,就属于扩大解释。

第二,限制解释。即刑法规定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其真实含义广时,限制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如将《刑法》第22条第1款中的“为了犯罪”解释成“为了实行犯罪”,而不包括为了预备犯罪的情况,就属于限制解释。

第三,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和事物属性的逻辑推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刑法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例如经《刑法修正案(七)》修改的《刑法》第201条第1款规定了逃税罪罪刑规范后,其第3款规定:“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据此,认定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被税务机关给予3次以上行政处罚后又逃税的属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就属当然解释。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一、关于刑法概念的争议

二、关于刑法解释立场的争议

对于刑法解释应立足于何种立场上,刑法理论上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与折中说三种不同的观点。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意义和价值 法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意义 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法律基础知识概述从法理原则到法律实践法律基本知识的内容是理解和应用法律所必需的,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法理学、宪法、民商事法、刑法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法理学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本质和理论基础的科学,它为其他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涉及到权利与义务、正义与合意等核心概念,这些都是构建一个健康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部分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92190.html
3.为何学习宪法学习宪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明确公民权利与义务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权利等基本权利,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等基本义务,使公民清楚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应尽责任,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履行义务. 增强法治意识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治国https://www.yooc.me/group/9669598/topics/14167382-1
4.法律知识体系深入学习法学专业基础知识我想学法律,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从小,我就被法治的概念所吸引,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关于规则和规定,更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道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法律知识体系有多复杂? 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ong-he/436898.html
5.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等各个领域。宪法是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机关职权范围和分工原则。而民法典则是私人关系的规范,涉及到合同、继承等方面。刑法则专注于惩治犯罪行为,为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6.我想学法律从志向到专业追求正义的征程学习法律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规则和条文,更是一门涉及道德、伦理、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了解这些复杂性质的关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背后的逻辑,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法律教育与未来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法律教育也在不断演变。现代法学院不再只是传授古https://www.3svb9bc3.cn/ke-pu-dong-tai/328680.html
7.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法理学的深邃之海一、法理学的深邃之海 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是法律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具体的法律条文,还涵盖了法律理论和实务。其中,法理学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法律理论,对于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则与权利:基础构建 在探索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规则与权利之间的关系。规则是社会行为规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gong-xiao/355101.html
8.202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理学知识: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作为法学的专门术语,对于思考法理学的基本问题和从事法律实践均有重大意义。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含义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基本含义是法的来源或法的栖身之所。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一是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二是指现行的法律文件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二者缺https://gs.huatu.com/2022/0318/1628632.html
9.20071文摘参考警察院校法理学教学问题探讨 一、警察院校法理学教学的意义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是法学的基础理论。警察院校法理学教学有着其它部门法学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法理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对法律的精神信仰 https://www.xjpcedu.cn/info/1160/4119.htm
10.“法理”:中国法学与法理学的理想图景大家风云“法理”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无止境,理论研究亦无止境。“法理”支撑着中国法理学的发展,甚至支撑着中国法学理想图景的早日呈现,法学研究者需要从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等多个维度,继续探寻“法理”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法理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理”如今才被重视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14262
11.法理学案例法律硕士(非法学)法理学研究的范围(领域)是法哲学方向、法社会学方向和法的理论(或“形式法学”)这三个 法学基本研究方向的结合。 2.讨论 根据本章所引的事例0—2,讨论以下问题: (1) 这个案件中争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主审法官以王某“知假买假”认定其不属于消费者,是否有道理? (3) 这个案件所涉及的问题http://bbs.kaoyan.com/t3364964p1
12.法理学001之法概念特征本质作用教学内容(40页)法理学001之法概念、特征、本质、作用;;案例1-1 王某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从事将山东的蔬菜贩运至北京的业务。由于我国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投机倒把罪”,将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定义为投机倒把。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修改,将这个罪名取消。这就意味着:按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116/8041135016003016.shtm
13.2003年法律硕士考研专业综合课及解析(3)法理学部分【考点分析】尽管世界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但是法的产生都有一般规律可循。概括而言,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有如下几个方面:法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长期发展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与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从融合到分离的过https://www.kaoyan365.cn/jm/959.html
14.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学习法理学对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导论1 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2 一、法理学的对象 2 二、法理学的性质 4 三、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6 四、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8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15.法学的知识框架及法理学在其中的位置——法理论为什么是重要的【内容提要】由于受到“缺乏实践效果”和“与部门法知识重合”的双重怀疑,法理学的学科重要性遭受严重威胁。要想化解这种窘境,为回应实践上的怀疑论,必须重视理论对于实践的三种重要意义,即它是理解实践的先决条件、实践难题由理论争议引发、实践难题的解决是个理论工作;对于知识冗余的怀疑论,必须注意由教义理论、规范理http://www.sass.cn/109000/24139.aspx